情緒化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心理造成難以磨滅的傷痕

二寶媽媽談育兒 發佈 2020-05-08T07:00:59+00:00

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做過一個「靜止臉實驗」,這個實驗說明媽媽的情緒能影響到孩子。實驗最開始,寶寶隨意地指著不同的地方,媽媽都會順著看,並給他微笑,在與媽媽的互動中寶寶很開心。

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做過一個"靜止臉實驗",這個實驗說明媽媽的情緒能影響到孩子。

實驗最開始,寶寶隨意地指著不同的地方,媽媽都會順著看,並給他微笑,在與媽媽的互動中寶寶很開心。

然後,媽媽開始面無表情,寶寶開始感覺不對勁,他開始企圖引起媽媽注意。

面對沒有任何反應,一臉沉默的媽媽,不到兩分鐘,寶寶就出現焦躁情緒,隨之開始崩潰大哭。媽媽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很多父母可能不會有這麼極端的行為,但情緒化的行為卻是比比皆是,例如:

無法處理自己情緒,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打孩子;因為教育焦慮,想讓孩子行為與自己想法一致,時刻想著控制孩子。

陶虹曾在節目上分享過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有一次她和女兒正準備出門,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衝上去就沖女兒吼:"你怎麼回事啊?"女兒被她嚇住了,滿眼都是恐懼,望著她不敢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看見女兒這個表情,陶虹立刻意識到自己錯了。等女兒以後再犯相同錯誤時,她沒有吼她,而是走過去抱住了孩子,女兒竟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孩子犯錯後,我們做父母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確實比較困難,但是為了孩子,我們應該跟孩子一樣,重新成長一回。幫助孩子修正錯誤才是根本目的。尋找正向積極的方法解決問題,遠比情緒上對孩子的壓制來的重要和高效,我們要耐心地花時間和精力來尋找。

父母們應該跳出情緒化的行為,用溝通去解決問題。溝通永遠應該走在情緒前面!

父母們感到憤怒、崩潰時,不妨先數20個數,等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再去跟孩子溝通。溝通才能讓我們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才能"對症下藥",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進步。我們都應該心態平和地與孩子溝通,而不是謾罵、指責和說教!

溝通時父母們要注意,孩子與我們是平等的,不要把溝通變成說教。以尊重平等的姿態與孩子們對話,分享自己的觀點和建議,不強加自己的想法,才是好的溝通方式。溝通也是增強親子關係的利器哦!

父母總是情緒化,遇事就要死要活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他們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宣洩自己的情緒,甚至還要孩子為自己的情緒買單。

養育孩子,父母應該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父母的愛是孩子最足的底氣,想孩子陽光自信,父母要高質量的陪伴。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因為孩子的情緒與父母的情緒密切相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