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TCL美的需要高度警惕,不能被印度兩股勢力「抹黑」

藍科技 發佈 2020-05-08T08:59:25+00:00

警惕印度家電製造業有兩股隱性的勢力正在蔓延,並且「抹黑」中國製造業。一股勢力是印度本土家電品牌,在不能跟日韓品牌抗衡時,他們最好的標的物是中國家電;

撰文/藍科技

警惕印度家電製造業有兩股隱性的勢力正在蔓延,並且「抹黑」中國製造業。

一股勢力是印度本土家電品牌,在不能跟日韓品牌抗衡時,他們最好的標的物是中國家電;另一股是以美國和韓國為首的品牌在背後使「陰招」,試圖通過發動輿論給中國品牌施壓。

這兩股勢力都有各自的算盤。印度本土品牌想進入第二陣營,在不可能撼動日韓品牌,而中國品牌根基並不算太穩的情況下,是較好的入口。再加上現在疫情特殊時期,印度跟著美國身後要求中國賠償一事兒,容易點燃印度民眾情緒。

美國的算盤試圖對中國製造業借道施壓,韓國的算盤是藉助印度本地品牌對中國的打壓而出一口「惡氣」。因為中國品牌對韓國的圍剿步步緊逼。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跡象?中國家電製造業中海爾、TCL以及美的都先後在印度設立工廠,這種跡象會給中國製造業帶來哪些危機?藍科技試圖從三個角度剖析當前印度家電製造業或明或暗的幾種現象。

第一,印度本土品牌崛起,需要有標的物,需要設立了一個「假想敵」目標印證自己的「民族品牌」意識。

目前,印度家電行業中占據主導力量的是中日韓三個國家的品牌。韓國三星LG,日本索尼松下夏普、中國代表品牌是海爾、TCL和美的。以彩電行業為例,三星、LG、TCL、索尼、小米基本是行業前五位。

2019年,TCL彩電在印度同比增長150%,海爾白電同比增長25%以上,這兩個中國品牌在印度增長速度遠超過行業平均水平。所以,對手都想阻止中國品牌。

如果不分類品類,而從品牌陣營來看,韓國三星LG索尼惠爾浦是第一陣營,中國海爾TCL和夏普松下屬第二陣營;印度本土品牌、創維等屬於第三陣營。

印度本地電視品牌VU最近幾年也有起色。據估算,VU電視2019年在印度市場份額約為8~9%,銷量市場份額為5~6%。

印度市場對日本韓國品牌普遍有好感度,主要原因是這些品牌進入印度很早,在印度家庭中舉足輕重。VU要想發展自己的品牌,直接跟韓國品牌抗衡是不切實際的,因此他們想進入第二梯隊就需要和中國品牌抗衡。

最近兩年,VU頻頻發聲。強調他們自己用Apple作為標杆進行研發和設計,認為其他品牌是「山寨」而且只能在印度組裝並且是低價打市場。

聽話聽音,VU這一番聲音顯然是目的。首先排除他們對日韓品牌發聲,印度人對日韓品牌有好感;其次排除歐美品牌,比如惠而浦飛利浦,印度人比較認同甚至崇拜歐美的品牌歷史。通過排除法,無疑VU上述那番對媒體的公開表態,目標就是中國品牌。

印度品牌通過打出「民族」這張牌,強調他們自己的品質和品牌,其目的不言而喻。

第二,印度一直鼓勵本地製造業發展的背後,是印度渴望製造業「一夜暴富」,擺脫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扶持自己的本土品牌。

最近幾年印度不遺餘力扶持製造業發展。從土地政策到積極的財政政策,再到對外資在印度設立製造業的稅收優惠等,都體現出印度政府正在向製造業轉移的決心和力度。

除此以外,作為全球第二人口大國,13億多人口紅利遠遠還沒有釋放,巨大的潛在市場吸引了很多投資人。2018年印度獲得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377.6億美元,當年創下歷史最高水平;2019年印度吸引490億美元外資。這些現象說明印度對製造業的重視程度,以及外資對印度市場未來的期待。

疫情發生後,由於中國供應鏈導致印度製造業受到影響。印度業界呼籲加快印度本地製造業發展,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可以想像,未來幾年印度將會提速本地製造業的發展。再加上從輿論引導消費者購買本地品牌,因此,這股勢頭將會在相當長時期內存在,會對中國家電製造業帶來一定的影響。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印度官方表態對外資落戶印度的製造業予以扶持。絕大多數媒體報導中提到的是三星、蘋果等,很少有媒體在報導中提及中國製造業,這頗能說明問題。

第三,印度向中國索賠20萬億美元背後,是美國勢力藉機變相施壓。同時韓國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向印度媒體放大中國製造業的缺點。

疫情時期,印度律協向中國索賠20萬美元的背後,是美國勢力的影響。最近幾年,中美貿易關係一直處於對立狀態,美國處處向中國施壓。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美國到處通過種種方式影響中國企業。川普訪印以後,美印關係比以前似乎更好一些,這從印度媒體發聲以及美國企業投資印度的動作中就可發現端倪。

除了美國影響以外,韓國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抹黑」中國品牌。據藍科技獲悉,韓國某品牌一直在暗中觀察中國家電企業在印度的動作,時不時​會向媒體透露放大中國品牌過去的問題,以此影響消費者的判斷力和購買決策。

據藍科技得到的消息,韓國某品牌疫情期間,對中國企業在印度的一舉一動都掌握得比較詳細。比如中國企業在印度裁員、降價、渠道建設等,即使這些內部消息中國企業雖有意向但未實施,但韓國某品牌都能略知一二,甚至印度媒體也會隨後跟進,這個現象值得玩味。

上述存在的現象,必須要引起中國家電製造業高度警惕。表面看似平靜的家電江湖,卻被人為摻雜了很多因素。尤其是在疫情結束,全球產業鏈重構、面臨空前競爭時,他們更不希望中國製造業崛起,不希望中國品牌分食他們的市場份額,他們試圖完善自己的產業鏈。

本文原創於藍科技,本站原創文章所有權歸藍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侵權必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