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致富?帶你深入了解馬拉松運動員創收排行榜

智慧跑步smartrunner 發佈 2020-02-27T08:29:55+00:00

不但能"啥也不做",天天就跑步,還能比普通人多賺這麼多!但事實是,這些數字可能只是一個精英選手年收入的一部分,更可惜的,那個榜單,基本沒個數字是對的。


相信大家最近都看到過了馬拉松運動員創收排行榜,現在對各位大神級跑步選手是羨慕,嫉妒,還是恨了?不但能"啥也不做",天天就跑步,還能比普通人多賺這麼多!

但事實是,這些數字可能只是一個精英選手年收入的一部分,更可惜的,那個榜單,基本沒個數字是對的

關於跑步選手的收入情況,我們採訪了幾位知名選手,「這個榜單實在不準確」,「統計的完全錯誤」,「不知道寫的是什麼」,「要是那樣真喝西北風了」。

(評論區回覆:16,獲取FIRST16周跑步訓練計劃)

從目前國內的運動大環境來看,對於選手來說,收入分成幾塊:品牌簽約贊助費、比賽獎金、工資收入、出場費等。因此,一位精英級選手的創收可以在馬拉松獎金收入上再乘個2或3或4什麼的,可能結果也許與真實的收入差不多。

當然,比賽的結果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也會存在一些偶然性,一個選手實力的最好證明其實也不是一兩場比賽。但看看他身後贊助他的品牌的質量,數量,這些可以間接展現他們的能力。品牌在簽約選手之前,肯定會做大量調查和評估,綜合考慮之後,肯定也會選擇簽下最有價值/與品牌氣質最契合的Ta。總而言之,精英選手大部分都是有贊助的。

但品牌與選手其實是相輔相成,互利共贏的關係,好的品牌有培養選手的實力,好的選手也能為品牌帶來更多價值。上次寫到美國的馬拉松奧運選拔賽其實也是品牌之間的大戰,而Nike旗下達標選手的數量眾多,且很多都是一流的高手,最後,決出的贏家,不僅僅是運動員,也是品牌。哪位運動員要是異軍突起,現在大家往往關心的是,他穿了什麼鞋,就像近日的10公里記錄被打破。

近年,國內跑步選手的水平都在提高,這也和品牌的支持分不開。就如最近終嘗所願,拿下港百冠軍的「阿拉蕾」向付召,她曾說:「我有最矯情的胃,但幸好我有最好的團隊。」她這幾年的進步都看在大家眼裡,而這其中探路者的推動肯定是無可置疑的。

向付召最近也簽約了新的品牌,加入了Hoka One One,成了運艷橋、羅燦華、黃印斌等國內知名越野好手的同門。品牌簽約的選手越來越多,從愛好轉為職業的選手也越來越多,在多方面競爭力的共同刺激下,國內跑步的競技水平也越來越高。

精英選手與品牌之間的關係?下面是一些不完全統計,如果你混跑圈已久,很多應該都不陌生了。

雖然上面提到的創收榜不是選手最後的真實收入,但實際的情況應該是只多不少。因此,一個跑步精英選手的年收入對於一般人來說是非常可觀的,最重要的是不用因為加班什麼的而愁沒時間跑步。

既能跑自己最熱愛的步,又能致富,簡直就是人生巔峰,這可不就是「嚴肅跑者」你嚮往的生活嗎?是不是已經恨不得立馬辭職,專職去跑步了?

但做一個專職跑者真如看起來那麼容易嗎?我們只看到他們人前的光鮮,每一次站上領獎台時的榮耀,或者年收入榜上令人艷羨的數字。但又有誰看到他們背後的努力付出呢!

村上春樹說「跑步是一項孤獨的運動」,因為每一次跑的過程都只能和自己對話,和自己身體的對話,日復一日,循環往復。如果跑步是自己熱愛的,那麼這個過程可能會愉快許多,但除了跑步還有核心訓練,交叉訓練……最終,每一次的進步都是上一次練到崩,累到吐換來的。

比起普通人來,不管哪項運動,哪個運動員其實都是在超負荷運轉自己的身體,職業病這一說在跑步中是肉眼可見的,肉體可知的。可不管多痛多累,腳步依然不能停,因為除了身體的歷煉,來自對手的,來自團隊的,來自自己的,來自關注你的每一個人的,巨大的心理壓力才是最職業跑步選手最大的挑戰。

優勝劣汰的法則在賽道上更為殘酷,要跑在精英的陣營里,必須要有實力,有成績。沒有成績就沒有贊助,也沒有獎金,也就沒有所謂的「跑步致富」。

一個精英跑步選手可能比你跑得快,比你賺得多,但付出和收穫往往是成正比的,如果你要付出比現在幾倍,甚至十倍的努力,你還想做一個專職跑者嗎?

從另一方面說,選手參加的比賽越多,在路上的差旅花費,其實也是不少的。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康復、營養等費用的支出,甚至還會有裝備投入。

而且,現今情況下,沒有比賽就沒有獎金,有贊助的選手們還好,但是那些還在努力的跑者們,很辛苦!

*本文素材來源網絡,若侵刪

智慧跑步 ·粉絲福利(私信或見評論區)

熱愛跑步的小夥伴,有時遇到拉傷、膝蓋疼,因為興趣跑不知道怎麼解決這些問題,長期錯誤跑姿可能影響你健康,年資深跑步教練坐鎮,免費1V1諮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