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絲路之尼泊爾考察記(上)

青海日報 發佈 2020-05-08T13:11:25+00:00

歷史上,河湟文化從來就是一條流動的河流,不斷與其他文化的大河交換著水流,有輸入,有輸出,有融匯。2019年11月下旬,青海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一行四人,赴尼泊爾進行考察調研,深入研究青海與尼泊爾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加強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大現實問題,課題組在完成相關報告的同時,其

導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歷史上,河湟文化從來就是一條流動的河流,不斷與其他文化的大河交換著水流,有輸入,有輸出,有融匯。

就拿遙遠的尼泊爾來說吧,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緊緊連接著青海與尼泊爾,尼泊爾是佛祖釋迦摩尼的誕生地,青海河湟地區則因誕生了羅桑扎巴而被譽為「第二藍毗尼」。尼泊爾素來缺乏食鹽,以至於尼泊爾人有句諺語,「誰為我們提供食鹽,我們就是誰的忠實朋友」。古代在青海玉樹和藏北建立的蘇毗女國,早在1400年前,就建立了通往尼泊爾、印度的鹽道。民國時期青海河湟等地的「藏客」穿梭往來於青海與尼泊爾、印度等地,在進行物資貿易的同時促進了青海與尼泊爾的文化交流。如今,更有諸多青海人在尼泊爾創辦企業,從事商貿活動。近日還有消息稱,青海民族大學、江西東華理工大學將在國家孔子學院總部的支持和指導下,在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興辦孔子學院,這標誌著青海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和教育對外開放工作取得了新的積極進展。

2019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尼泊爾,開啟了中尼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新篇章,也為青海利用在「一帶一路」南亞廊道上的區位優勢,在促進中尼文化交流互鑒、民心相通、經濟共同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2019年11月下旬,青海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一行四人,赴尼泊爾進行考察調研,深入研究青海與尼泊爾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加強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大現實問題,課題組在完成相關報告的同時,其成員胡芳研究員撰寫了此篇《重走絲路之尼泊爾考察記》,講述考察期間的所見所聞,介紹中國與尼泊爾特別是青海與尼泊爾之間文化、經貿交流的歷史與現狀,本刊將分三期推出,以饗讀者。

加德滿都山谷一隅。孫發平 攝

課題組成員與在尼青海企業家合影。 李赫 攝

參與座談的尼泊爾學者。 胡芳 攝

天利書店擺滿了琳琅滿目的中國漢藏文書籍。胡芳 攝

馬拉王朝古老的王宮坐落於帕坦市的杜巴廣場。 胡芳 攝

絲綢之路,這條穿越了漫漫歷史時空的古道,曾在人類歷史上締造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千年傳奇,而作為佛祖釋迦摩尼的誕生地和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重要中轉站的尼泊爾,是這條古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唐蕃古道半青海」,青海是絲綢之路南亞廊道中線——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很早就與尼泊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了深入研究青海與尼泊爾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加強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大現實問題,以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孫發平研究員為領隊的課題組一行4人,於2019年11月下旬赴尼泊爾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調研考察活動。

加德滿都谷地的三座重鎮

在高原初冬燦爛的陽光下,我們從西寧乘飛機出發,轉成都飛往尼泊爾,經過近三個小時的飛行,在飛越銀裝素裹的喜馬拉雅山脈後,密布鴿子籠般建築物的加德滿都谷地就躍現在眼前。我們降落的特里布萬機場是尼泊爾唯一的國際機場,整個機場的設施較為簡陋,但其設計頗有特色,坡形的屋頂、樸素的紅磚牆面給人以歷史的滄桑感,而機場櫥窗內陳列的鎏金佛像面目清秀,工藝精湛,向初來乍到的遊客展示著佛教藝術之都的驚世風華。

加德滿都谷地位於尼泊爾中部,是其歷代王朝的建都之地,素有「山中天堂」之美譽。關於其形成,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據說很早以前,加德滿都山谷是一個大湖,湖面上生長著令人驚異的蓮花,來這裡膜拜的人很多,中國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來此遊歷,想看看蓮花的根部,便用劍劈開湖前面的峽谷把湖水排干,由此形成了加德滿都山谷。通過這則傳說中的文殊菩薩意象,我們也隱約可以窺見東西方文化傳播交融的一些痕跡。文殊菩薩是佛教里的神祇,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而來自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反過來又成為尼泊爾加德滿都河谷的「締造者」,這種文化現象是中華文化與南亞文化交流交融、文明互鑒的一個例證。

加德滿都河谷有三大重鎮,即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三大城市,因三座城市緊密相連,外來的遊客常常誤以為它們是一座城市,實際上這三座城市各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機構和區劃,在歷史上它們分別是馬拉王朝分裂之後三個獨立王國的首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定位。加德滿都市位於加德滿都谷地巴格馬提河和毗濕奴河交匯處,是尼泊爾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尼泊爾歷代王朝在這裡修建了眾多的宮殿、廟宇、寶塔等建築,在其面積不到七平方公里的市中心有佛塔、廟宇二百五十多座,全市有大小寺廟二千七百多座,可謂「五步一廟,十步一庵」,素有「寺廟之城」的美稱。但這座城市同時也是尼泊爾最富有現代氣息的地方,納拉揚希蒂王宮位於市中心,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和購物天堂泰米爾街均離王宮不遠。

帕坦市位於加德滿都市南部,是尼泊爾的第二大城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城市。「帕坦」在尼語中是「商業城」之意,在沙阿王朝統一尼泊爾之前,帕坦是尼泊爾工藝品製作和對外貿易的中心,是翻越喜馬拉雅山脈與西藏進行貿易的起點,也是中國西藏與印度東部進行貿易的紐帶,帕坦還是元代著名的建築師、雕塑家、工藝美術家阿尼哥的故鄉。中統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八思巴建黃金塔於吐蕃,八思巴從尼婆羅國(尼泊爾)徵召良工巧匠,年僅17歲的尼婆羅王室後裔阿尼哥自告奮勇率八十多名工匠來到吐蕃,後又隨八思巴覲見元世祖,他巧思過人,精通建築、雕塑、繪畫和鑄造工藝,深受元代皇帝的賞識,設計主持修建了多座寺廟、塔觀和塑像,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北京白塔寺白塔就是他的傑作。阿尼哥是中尼交流史上著名的文化使者,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尼雙方還將中方援建的從加德滿都至北部邊境的科達里公路命名為「阿尼哥公路」。

巴德崗位於加德滿都市東部,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的重鎮,是尼泊爾商人從西藏、中東或歐洲收購羊毛、鹽巴等商品後,再運回國時必經的中轉站。巴德崗市是一座古樸而又閒適的城市,仍然保留著尼泊爾古老城鎮的風貌和特色,被稱為「中世紀尼泊爾城鎮生活的櫥窗」。昔日馬拉王朝的老王宮坐落在市中心的杜巴廣場,周圍布滿了不同歷史時期、風格迥異的古老建築,這些建築使巴德崗擁有著「露天博物館」的美稱,曾有一位歐洲旅行家說:「即使有一天整個尼泊爾已然毀滅,只要巴德崗還在,就值得你繞過半個地球去看它。」

方興未艾的「漢語熱」

我們入住的賓館是加德滿都市的「YAK&YETL」酒店,中國人稱為「雪山氂牛賓館」,賓館位於加德滿都市的商業中心,庭院幽靜,環境優美,後院還有一個玲瓏的小湖和小丘陵,丘陵的綠蔭叢中供奉著印度教的神祇。後院終日盤旋著成群的烏鴉,每天早上都是它們嘈雜的鳴叫聲叫醒我們這群被時差困擾的異鄉人。尼泊爾傳說中烏鴉曾向蓮花生大師報過信,是吉鳥,加德滿都上空盤旋低飛的烏鴉也是一個比較奇特的景觀。

我們在尼泊爾考察的第一家中國企業是天利公司,天利公司在寸土寸金的泰米爾街占據著一棟七八層高的小樓,該建築據說是泰米爾街最高的建築。樓門上方掛著醒目的「拉薩之家」紅牌子,讓來自青藏高原的我們頓時產生親切之感,樓門左側則掛著「尼泊爾天利出版文化公司」「中國出版文化基地(尼泊爾)」「中國西藏特色文化產業園」等牌匾。「拉薩之家」的一樓是天利書店,店面不大,但整潔有序,書架上除了天利公司自己出版的書籍外,還有西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藝術、文學語言、工具類等書籍,其中,語言文字類書籍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跟我學漢語》《快樂漢語》《實用漢語寫作進程》等漢語教學書籍。據天利公司陳小雙經理介紹,這些書很受歡迎,銷量比較好,他們公司還辦有「天利藏漢語言課堂」,請志願者來給當地學生教授漢語。

由於尼泊爾有長達一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歷史,尼泊爾採取的是西式教育,其語言的國際化接軌程度較高。我們接觸的尼泊爾人基本都會說幾句簡單的英語,有些學者甚至可以流利地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但會說漢語的並不太多,在泰米爾街的商販中,會說漢語的也是鳳毛麟角。在考察中,我們了解到,隨著近幾年中國與尼泊爾頻繁進行文化交流,以及中國企業到尼泊爾投資建廠經商,尼泊爾人對中國很友好,普遍願意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特里布文、加德滿都等大學都開設了漢語教學,其中,特里布文大學的漢語教學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加德滿都大學也於2006年開設了孔子學院,培養了一批漢語人才,但仍供不應求。在加德滿都還有一些私人開辦的漢語培訓班,但學費很貴。為了滿足民眾需要,尼泊爾-中國凱拉斯文化促進會等中國駐尼泊爾的民間組織根據民眾需要相繼開辦了公益性的孔子課堂。尼泊爾人學漢語的熱情很高,目前仍存在師資不足、教材匱乏和漢語教學志願者教學方法亟待改善等問題。

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文化對尼泊爾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但除了街頭零星的川菜館和中國人開設的賓館,在加德滿都很少能看到中國文化元素。走在泰米爾街的街頭,路旁的酒吧里播放著英文歌曲,尼泊爾年輕人對中國電影的了解僅限於李小龍、李連杰、成龍拍的功夫片,學者對中國文學的研究也多集中在魯迅等現代作家身上。雖然中國與尼泊爾世代毗鄰友好,但對尼泊爾而言,中國仍是熟悉的陌生人,尤其是正在崛起的現代化中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尼泊爾民眾了解甚少,對地處西北邊陲的青海,他們基本上一無所知。尼泊爾人眼中的中國人都是豪擲千金的土豪,「Chinese」僅僅是有錢人的代名詞,中尼文化交流任重而道遠。

2019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尼泊爾進行國事訪問,在尼泊爾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尼泊爾社會各界都期待中國對其的各種援助。由於尼泊爾交通狀況很差,且基本沒有鐵路和高速公路,民眾對中國援建鐵路、公路報有很大希望,甚至可以說是翹首以盼。習近平主席訪尼是中尼交流史上的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不僅再一次激發了加德滿都的漢語熱,也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尼經濟文化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中尼學者暢談「一帶一路」

尼泊爾的生活節奏很慢,政府部門、學校都是上午10時才開始上班。上午10時,我們以加強青海與尼泊爾經貿合作為主題,組織召開了加德滿都周邊地區青海企業界代表人士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有海之星國際物流公司、尼泊爾萬達建築等青海企業的代表。在會上,以海之星物流公司於江總經理為首的青海企業家向我們介紹了各自企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困難,以及他們所了解到的尼泊爾的資源稟賦、社會人文、營商環境和外資准入政策等情況。海之星主要從事國際物流,因尼泊爾到西藏的交通條件很差,其業務主要通過海運完成,海運雖相對便宜,但周期很長,且需要通過印度口岸。因中尼邊境通關能力有限,路運占比不大,但前不久簽訂的《中尼聯合聲明》給中尼路運帶來了福音,等到中國援建的鐵路和公路修成,路運大有可為,屆時通過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青海在尼泊爾與中國經貿合作中能發揮重大作用。

下午16時,在尼泊爾-中國凱拉斯文化促進會、尼泊爾天利公司的協助下,以「一帶一路」中國與尼泊爾合作共建為主題的中國青海省與尼泊爾兩地專家座談會在「拉薩之家」的三樓會議室準時召開,與會的有尼中文化教育協會主席哈利仕、尼中社會關係學院院長雷格米、特里布萬大學尼泊爾-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卡爾基、尼泊爾當代出版總裁高塔姆、尼泊爾-中國凱拉斯文化促進會會長仁增諾布、尼泊爾天利公司經理陳小雙、尼泊爾華人華僑協會會長金曉東等人。曾在中國留過學的雷格米先生毛遂自薦,承擔了翻譯工作。在會上,孫發平副院長首先介紹了青海的基本省情、區位交通優勢、經濟發展特點和歷史文化稟賦,以及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的組織架構與智庫建設情況。孫發平說,在中國,和尼泊爾距離最近的是西藏,第二近的就是青海,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青海省開展與尼泊爾經濟文化合作交流有著深厚的歷史與現實基礎。

尼泊爾專家則立足於各自的研究領域提出了具體合作建議。儒雅的高塔姆先生率先發言,他別開生面地用一則關於鹽的尼泊爾諺語拉近了兩國學者間的情感距離。實際上,青海與尼泊爾的民間食鹽貿易往來開展很早,據《隋書》記載,蘇毗女國「尤多鹽,恆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亦數以天竺及党項戰爭。」蘇毗原屬古羌人部落,到南北朝之後,在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區北部建立了蘇毗王朝,這個由大小女王管理國事的女兒國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開闢了經尼泊爾通往印度的鹽道,為了掌控鹽資源和保持鹽道的暢通,強悍的蘇毗女國還屢次與印度和党項爭戰,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民國時期,青海的食鹽是藏客們運往西藏的重要物資,而西藏與尼泊爾的食鹽貿易千年來一直在延續。20世紀八九十年代,青海還曾給尼泊爾支援食鹽。今後,青海與尼泊爾之間在食鹽和鉀肥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特里布文大學尼泊爾-亞洲研究中心的Mriendra Kark博士做過關於「一帶一路」的博士論文,他認為中尼在鐵路建設方面有較大的合作空間,如果能修通尼泊爾通往中國西藏的鐵路,就能開啟尼泊爾向北邊的通道,加大兩國之間的商貿、文化交流。兒童文學作家、特里布文大學圖書館館長Mv.lp.Adhikar先生認為,應加強兩國文化方面的交流,希望圖書館中能多一些介紹中國歷史、文化、文學藝術類的書籍,讓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通過書籍更好地了解中國,他還建議加強兩國兒童文學的交流。特里布文大學年輕的女碩士則提出,對尼泊爾年輕人來說,中國很陌生,希望雙方加強體育、藝術和文化交流,她認為只有民眾和學生廣泛參與的交流才是有效的。雷格米先生則介紹了尼中友好協會近幾年舉辦的一些活動,如中國大使館成立「大使助學金」,從2018年開始每年資助30名學業優異、家境貧困的學生,並在尼泊爾中小學舉辦「我心目中的中國」繪畫比賽、中國文化進校園等活動,他還指出,曾在中國留過學的尼泊爾留學生是中尼友誼的橋樑,希望加大尼泊爾學生到中國留學的力度。

華燈初上時,會議在熱烈而又友好的氛圍中結束。雖然語言不通,需通過雷格米先生的翻譯才能進行溝通,但在會議期間,我們能感受到尼泊爾專家學者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和期待,傾聽到了他們對於促進中尼經濟文化合作的心聲和思考,同時,通過孫院長的省情介紹也讓尼泊爾學者對青海有了初步印象,傳遞了希望雙方進一步合作交流的心愿。

作者:胡芳 來源:青海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