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演講》一個大人物通過努力取得成功,卻讓無數小人物感動

鵝組編外組鵝 發佈 2020-05-08T03:27:17+00:00

——「Does the king do what he wants,or does he do what his people expect him to do?

一個人如果結巴,他不會掀起任何波瀾,當一個國王開始結巴,他的經歷就會被拍成電影。



人與人從出生開始就有了差距,不管是性格、身份還是精神,甚至是身體上的。但只要有了身份上的差別,就會顯示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來。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精彩,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煩惱,電影《國王的演講》就很好的展現了一位高高在上的國王,是如何克服困難,找尋自我的。

原來國王也結巴



影片《國王的演講》是改編自馬克·羅格的同名著作,在《國王的演講》一書中,馬克·羅格講述了自己祖父,就是在影片中的羅格醫生與喬治六世之間的故事。這部取材於真實歷史故事的影片,主角有兩個人:羅格醫生和喬治六世。

國王也是有血有肉的,這是很多人看完電影後的第一個感覺。



喬治六世的「口吃」嚴重影響了他本人的生活,並且使他無法順利完成戰前的動員演講,這對於一個國王來說,是很羞恥的事情,對此許多英國名醫都束手無策,另一邊羅格醫生是一個沒有醫生資格證的「赤腳醫生」,也恰恰是他幫助了喬治六世成功克服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礙,最終成功的完成了演講。



歷史上的喬治六世,是喬治五世的二兒子,自幼生活在喬治五世的嚴苛管教之下,據記載,喬治五世與兩個兒子:愛德華八世和喬治六世。而喬治五世與這兩個兒子的關係都十分緊張,對他們更是關愛不足,不同的是,愛德華八世一直都被視為接班人,這也讓喬治五世的冷漠更多的展現到了喬治六世身上。



也正是因為家庭環境的關係,喬治六世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進而導致了難以治癒的「口吃」,從醫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生理缺陷,往往伴隨著心理上的疾病,由於自卑和怯懦會更加直接的導致病情的加重,所以影片中的喬治六世,就是在長年累月的壓力和困境中「口吃」越來越嚴重。

也正是因為這是真實的歷史故事,才更加感人,喬治六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他之所以成為國王,也是因為那位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哥哥愛德華八世,因為愛德華的退位,才讓想要平靜生活的喬治六世很不情願的坐上了國王的位置。



面對英國嚴峻的戰爭局面,一個人從心理到生理上的轉變很重要,這就是人們佩服他的原因。

喬治六世口吃的誘因不僅僅是因為父親的嚴厲,其中還有奶媽的虐待和哥哥嘲弄。



喬治六世的奶媽並不喜歡他,每次當他去見父母的時候,奶媽都會把他掐哭,然後他馬上又被帶去奶媽手裡,接著奶媽就不讓他吃飯,並遠離他,這樣的行為持續了三年,他也就落下了胃疼的毛病,也就是從小的陰影,讓他的心理創傷面積越來越大。關於哥哥的嘲弄,是因為他口吃的毛病,哥哥了解弟弟的弱點,所以每次都用同樣的說話方式去嘲弄他,在兩人對峙的時候,喬治六世總是說不過哥哥,氣的他每次都是緊張、無奈又焦急,這樣的情緒真的很難受。



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口吃只是病的一種,帶來的是身體上的殘疾;對於喬治六世來說,卻是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異於常人更甚的打擊。電影對大歷史的細節化描繪,從喬治六世的角度/立場展現了那段歲月,對口吃的治療反映了更多的精神隱秘和歷史側影

影片在羅格追隨的目光中結束,羅格被授予了爵士勳章。現實生活中,喬治六世一生都和羅格保持著朋友關係,他的口吃也並沒有完全治癒。

做自己生活中的「國王」



很顯然,電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結局,也是想要告訴大家:找准自己的定位,做生活的強者,有責任和擔當,點燃希望的燈火,成為自己生活的國王。電影結尾,國王艱難的完成了一件看似他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全程無結巴,這足以讓人振奮,就算是對一個普通人來說,站在那樣的場合不緊張也很困難吧。



其實生活中沒有絕對的弱者,只有看不起自己的失敗者,只要點燃自己的信心,每個人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是一個大人物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卻讓看過電影的不少小人物產生了共鳴,作為一部勵志片,它也許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激動人心,沒有太多令人感到艱辛的過去,但最起碼它的思想是傳達到的,把真實事件改編劇拍的這麼吸引人,本身就已經很難得了。



生活本來就平淡無奇,所有情節跌宕的經歷,都是那些沒有經歷過的人自身的美好想像,同樣《國王的演講》之所以獲得奧斯卡,就是因為它在講述一種生活,一種你努力也還是會口吃的真實,所以當你明知道生活充滿了無奈想要放棄的時候,就真正開始懂得生活了。

年少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平凡一生也英雄。

電影本身的細節



影片中結尾處喬治六世演講的真實錄音,在BBC檔案中存有;除此之外,電影的另一個亮點就是莎士比亞。片中多次提到莎士比亞的戲劇,而且他們也不是隨意選擇的,每一段都和劇情相互對應。比如第一次見面羅格醫生就讓喬治六世朗誦《哈姆雷特》中的片段:

「活著還是死去這是個難題,哪一種選擇更為高貴,是甘心忍受殘暴命運的飛箭流石還是奮起搏擊無邊的苦海,通過反抗一了百了死去睡去,僅此而已。」



最後醫生跟喬治六世握手,喬治六世說:「謝謝你,我的朋友。」

羅格說:「謝謝您...陛下。」

這兩句話意味十分深長。在治療的過程中,羅格堅持叫他博迪,要跟他平起平坐,硬要做他的朋友鼓勵他敲打他。如今治療成功,他卻選擇恭敬,不敢再以朋友自居。



說明羅格十分機警識相。不禁讓人想起韋小寶與康熙的關係。

結語

其實看完電影,總覺得它不是一部簡單的傳記,更不想一部勵志片,電影中蘊含的元素太多,能學到的東西也太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或者說缺陷。克服弱點,戰勝自己,你就是強者。



最後給大家一句電影中的台詞,絕對能夠讓人陷入思考

——「Does the king do what he wants,or does he do what his people expect him to do?」

(「國王是按照他的意願去做,還是按照他的子民所期望的去做?」)

文原創,圖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