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教你一法打通任督二脈,疏通全身經絡,全是乾貨,受益匪淺

郭偉勝 發佈 2020-01-13T00:32:49+00:00

莊子: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借花獻佛,拋磚引玉,本篇全是乾貨,願更多有緣人看到此篇文章。

莊子: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貫通中脈,守住中氣不散,可以讓身體氣血通暢,四肢有力;可以趨利避害確保一生平安;可以涵養精神,供養親人,晚年也不會拖累家人;可以壽終正寢,活到天年而去。「天年」就是上天賦予的陽壽,《黃帝內經》認為人的天年應該在120歲左右。

「緣督以為經」的這個「督」要搞清楚,才能領會莊子這段話的精華所在。這個「督」不是我們今天講的「任督二脈」的「督脈」。「任督二脈」一詞來源於《黃帝內經》。而《黃帝內經》成書於漢朝,比莊子要晚的多。「督」的本意是「總管」、「統領」「正中」「中央」。比如「總督」、「都督」、「巡督」。在三國以前,古代官職帶「督」字的都是中央核心首領。所以莊子的「緣督以為經」的本意是沿著人體的正中間,就是道家內丹功裡面的中脈。中脈是從喉嚨、到氣管再到下丹田(小腹內的正中點)的一條中空路線。「緣督以為經」的「經」指的是「綱紀」,也指的是「貫通上下」之意。成語「經天緯地」的「經」就是這個意思,沿用至今。

守住這個中脈之氣,可以達到「保身、全身、養親、盡年」的神奇效果,可以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也就是「大小周天」。小周天指的是打通「任督二脈」;大周天指的是打通「奇經八脈」,也就是全身經絡。



大道至簡,守住中氣很簡單,就是心神安靜,調勻呼吸。所謂久坐必有一禪,坐的時間長了就會漸入佳境,呼吸越來越綿長,越來越勻細。道家內丹功修煉一般調勻三十六口氣做一次深呼吸。這個深呼吸一定要採用腹式呼吸,即吸氣的時候要腹部微微隆起,呼氣的時候要收腹,這個很關鍵,這是老子說的「復歸於嬰兒」,注意觀察嬰兒的呼吸一定是腹式呼吸。沒有什麼逆腹式呼吸訓練,不要被混淆了視聽!腹式呼吸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的氣機生髮原理。「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老子把天地比作「橐龠」,橐龠就是牛皮囊做成的古式風箱。我們人體這個小天地,這個皮囊也好比一個風箱,膈肌就好比古式風箱中間抽拉的擋板,當我們呼氣收腹時,膈肌凸起,向上擠壓肺泡,能最大化地把肺泡裡面的濁氣呼吸殆盡;吸氣鼓腹時,膈肌凹陷,可以給心肺讓出足夠大的空間,讓肺泡充盈天地之氣。這就是「虛其心,實其腹」。

老子還說「骨弱筋柔而握固」。練習此法最好採用「握固」手勢,即大拇指壓在無名指的根部,緊緊握住,無名指的根部也叫「神竅」,如此可守住心神不散,防止出現幻覺,防止走火入魔。至於坐姿可以隨意,散盤、單盤、雙盤都可以,舒適是第一位的。有人沒有打過坐,坐不住,那就坐在椅子上也可以,總之你要讓身體得以放鬆,否則你的心根本就靜不下來。當然盤腿而坐還是優選選擇,雙腿一盤,人的腔靜壓增大,有利於氣血涵養五臟,有利於守住中氣不散。


練習一周後可以在深呼吸的時候,也就是一呼一吸之間屏住呼吸,盡其所能的守住不要呼氣,但是不可以憋氣,一旦憋的臉紅脖子粗的就適得其反,這樣會引起氣機橫逆,不能達到補氣的效果,反而會奪氣。「文火補氣,武火奪氣」,如果你刻意去憋氣就是「武火」,以自己舒適為度,就是「文火」。

再練習一周後,你便可以靜靜地調勻你的呼吸就是了,也不用刻意地去做深呼吸,只要你能專注於自己的呼吸,就會等到「玄關開啟」的那一天。古往今來,多少修行者散盡家財,千山萬水,苦苦求道就是為了這「玄關開啟」。玄關開啟就是靜坐久了以後會自然地出現深呼吸,注意這是「自然」出現的,是下意識地出現了一次深長的呼吸,這種深呼吸就是突然捋順了一口氣的感覺,渾身通暢。這就是「玄關開啟」。玄關開啟後,深呼吸就達到了真正的勻緩細長,綿綿其若存。這口氣深吸下去猶如探入海底,似乎感覺吸到底了,但是它還是自動往下沉降,好似有個力量在往下引。這是因為人的腹腔器官,特別是小腸、大腸的氣息通道打開了,肺與大腸相表里,在腹腔器官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二次呼吸。二次呼吸猶如腹部產生真空一般,一股強勁的自然吸引力把這口氣繼續往下牽,箇中感受,非親自體驗,很難用語言說盡。


我們習練內家拳或太極拳,師傅總說要氣沉丹田,其實真正能夠氣沉丹田的人沒有幾個。我們常人的呼吸都比較淺,十二歲以上基本都是逆腹式呼吸,造成呼吸越來越短促。莊子說「常人呼吸以喉,真人呼吸以踵。」修煉呼吸法門到一定的境界是可以貫穿到足底湧泉穴的。而常人呼吸只是吸到喉嚨,又從喉嚨呼出去,意思呼吸太淺,也叫「生存式呼吸」,也就是說呼吸量也僅僅夠維持生命現狀的,一旦遇到風吹草動如精神、情緒及生活的挫折打擊等波動,便會突然體力不支,身體如江河日下。現代醫學也認為我們正常人的肺活量只激活了三分之一,肺及肺泡裡面還有三分之二的氣體得不到及時更換,積攢已久就是濁氣,道家也稱之為「瘴氣」,百病生於氣,這都是造病的元兇。

玄關開啟後,離打通任督二脈僅僅一步之遙。玄關開啟以後繼續練習在一呼一吸之間屏住呼吸,記住要順其自然,不要刻意憋氣,一旦感覺憋悶就緩緩呼出,你會發現你的呼吸達到了新的境界。不僅深吸氣倍感深邃,屏住呼吸的舒適時間大大增加,玄關開啟之前屏住呼吸一分鐘,現在可以輕輕鬆鬆兩三分鐘,呼出的氣息也綿長了很多。

每天可以練習30-45分鐘為宜,也有人經常問我什麼時間練習最好,我個人覺得時間可以靈活安排。對於專門修行的人來說一般打坐調息都選在子午卯酉這四個時辰,在此僅供大家參考。


如此練習一周後,便可以練習陳摶老祖的「鎖鼻術」,鎖鼻術也沒有什麼神秘的,就是閉氣功,再通俗的說,就是「分段呼吸法」。所謂的分段呼吸法就是一口氣不要一下吸到底,僅僅吸一小口即可,就像我們聽到什麼令你驚訝的事情,大吃一驚,不由倒抽一口氣,對,大概就是這麼多的量,然後屏住呼吸。原則依然是不能感覺憋悶為宜。(注意這點尤為重要!!)然後再吸氣第二口,如此分6-8次完成深吸氣。整個過程只吸不出,這就是陳摶老祖的鎖鼻術。也許你第一口能屏住30秒,第二口氣只能屏住10秒,第六口氣只能一秒,沒關係,你儘量分段呼吸即可。

分段呼吸就是「緣督以為經」守住中氣不散。這個功法和打氣筒的原理是一樣的。我們分段吸氣就好比一個打氣筒打氣的過程,如果你用力過猛,勢必造成反彈,要勻速加力才是最好的,這是文火補氣。在練習閉氣功的每一口吸氣的過程中不妨小腹勻速用力,微微鼓腹。以此不斷地增加中氣的壓力。根據熱力學原理,壓強越大,氣體溫度越高。對於身體覺知能力比較高的修煉者往往會覺得小腹中間,也就是下丹田的位置會有微微發熱的感覺,就是這個原因,不足為奇,不足為怪。當中氣溫度逐漸升高以後,它就會自動沖關。這股中氣自動沖關的時候自然選擇最容易走的最通暢的路徑,而人體經絡就是氣息流動的最佳路徑,其中任督二脈首當其衝,所以中氣沖關首先沖的是任督二脈。



中脈里的中氣沿著下丹田循行首先去找背後的督脈,而督脈的第一個關卡是尾閭,尾閭比較難打通,有的要練習很長時間。這也很好理解,任督二脈就好比一個細軟的水管,而在尾閭的這個部位有個彎折,水管彎折的地方水流不好通暢。你看負責澆花草樹木的園林工人,臨時不用水了,不需要去關閉自來水閥門,只要把管子一折就行了。我們中脈里這股溫暖的氣流可能需要不斷地沖關多次才能最終打通尾閭,一旦打通尾閭,就會直上背後督脈,背後自然也會微微發熱,直到全部打通任督二脈為止。張三丰祖師在《玄機直講》里明確給出了這個沖關的過程。書中寫道:「由尾閭,穿夾脊,升上泥丸,下鵲橋,過重樓,至絳宮,而落入中丹田......」「夾脊」就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萬物生長靠太陽,夾脊很重要。「上泥丸」就是大腦,具體指的是腦漿,因為腦漿是黃色的,黃色在五行中為中土,故稱「泥丸」;「鵲橋」就是舌抵上齶,就把任督二脈連起來了。「重樓」就是喉管和氣管;「絳宮」就是胸腔;「中丹田」就是胸腔的正中點,與心口窩平齊。

假以時日,人人可以打通任督二脈,繼而疏通奇經八脈,疏通全身經絡。

全部經絡暢通以後,你發現能坐的很久,並能如如不動。只需安靜地調息,什麼都不要想,什麼功也不要練,凝神聚氣,自然能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入定狀態。這時候你的呼吸越來越綿,越來越弱,突然間身體本能地做了一次深深的吸氣!和「玄關開啟」不同的是,這一口氣吸到底以後,人體又本能地屏住了呼吸,在止息的一剎那,頓覺有一雙無形的溫暖的大手在按摩五臟六腑以及全身經絡,這種感覺久久不願離去,待呼出這口氣的時候,又有一種如釋重負渾身輕鬆之態,這種感覺用「飄飄欲仙」一詞形容也不為過。有了這種感覺,那我要恭喜你,你已經掌握了呼吸的最高法門——胎息!


胎息法一直在江湖上傳的神乎其神,有人裝神弄鬼,有人故弄玄虛,有人不懂裝懂。可謂亂象叢生,五花八門。古人的智慧,中華的國粹生生搞成了牛鬼蛇神。我們有必要在此正本清源,以正視聽,來聽聽高功大德們怎麼說的吧........

一言止殺救蒼生的道家真人,全真教掌門人丘處機在《丘處機秘傳大丹直指》中寫道:「蓋呼吸久,但覺有一吸至於內,久之而並不覺氣急,猶子在母腹時,即為胎息也。」

中國近代道教領袖人物,道教界敬譽為「當代太上老君」、「仙學巨子」的陳攖寧說:「此景乃調息之中,感覺氣穴之中,忽然一吸,氣息倒回元海,登時口鼻呼吸頓斷,好象沒氣一般,而不覺憋氣,此時後天呼吸接先天呼吸,變為內呼吸(胎息)。若非親歷此景者,則不易體會,丹書或謂之『瓊鍾一叩』。」

陳攖寧是個老老實實修道的真人、道教學者,他一生都謙卑地說自己沒有得道,因為我們不信蒼生信鬼神,總以為胎息是神乎其神,法力無邊的法術,如果這樣叫「得道」,那毋寧說沒有得道。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只要持之以恆,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至上的呼吸法門——胎息。

借花獻佛,拋磚引玉,本篇全是乾貨,願更多有緣人看到此篇文章。

感恩莊公,感恩古聖先賢,感恩高功大德們,吾輩受益匪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