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世界系列:一戰期間的"天使" 國際紅十字會

樂藝會 發佈 2020-05-09T07:10:49+00:00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一個保持中立的獨立組織,1863年創立,總部設在日內瓦,在全球80多個國家共有大約1.3萬名員工。

本文已經獲得話說世界公號授權發布

本內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話說世界》20卷叢書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一個保持中立的獨立組織,1863年創立,總部設在日內瓦,在全球80多個國家共有大約1.3萬名員工。

其資金主要來自於各國政府以及國家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的自願捐贈,宗旨是為戰爭和武裝暴力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護和援助。

國際紅十字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充分發展,並在人道主義援助及保護戰俘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亨利·杜南,瑞士商人和人道主義者,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紅十字會創辦人,後人尊稱他為「紅十字會之父」。他開闢了一項譽滿全球、造福全人類的偉大事業。每年的5月8日是國際紅十字日。

【初創時期】

19世紀中葉,在義大利統一戰爭期間,法國軍隊與奧地利軍隊在義大利北部小鎮索爾費里諾交戰。

在戰役當晚,瑞士日內瓦公民亨利·杜南進入有9000多名傷者避難的卡斯蒂廖內村。

傷者躺在基耶薩-馬焦雷主教堂里,無人照料,杜南和當地婦女奮鬥了幾天幾夜,為他們提供水並負責清洗和包紮傷口,還分發食物。

亨利·杜南在索爾費里諾戰役期間目睹了戰爭帶來的可怕後果,回國後撰寫了《索爾費里諾回憶錄》。

另外,他主張大力發展國際公約,從而為在戰場上受傷的人以及救護人員和戰地醫院提供保護並保證他們的中立性。

亨利·杜南的呼籲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和支持。

1863年10月,有18位政府代表參加的國際紅十字會開幕式在日內瓦召開,大會通過了《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境遇的公約》,也就是《日內瓦公約》。

此公約得到了歐洲各國的贊同。

公約包含10項條款,成為具有國際法律效力的條約規則。

由於杜南先生為瑞士人,為了表彰其為國際人道作出的傑出貢獻,決定用其祖國瑞士國旗相同圖案相反顏色的旗幟作為這個組織的會旗,這就是紅十字旗。

到一戰前,世界主要國家都成立了它的分支機構,成為一個為全世界所公認的組織機構。

1901年,當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時,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選擇將這一獎項授予了亨利·杜南。

1864年《日內瓦公約》的建立是亨利·杜南努力的結果,他呼喚對於戰時救護傷病員問題的注意,並提倡各國創立救護團體。1864年8月22日,瑞士、法國、比利時、荷蘭、葡萄牙等12國在日內瓦簽訂公約。公約規定了軍隊醫院和醫務人員的中立地位和傷病軍人不論國籍應受到接待和照顧等。

【一戰時期的貢獻】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國際紅十字會在相當大程度上擴展了活動範圍。

國際紅十字會於1914年8月15日在通函中號召各國紅十字會支持其援助上百萬衝突受害者的新任務。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展,國際紅十字會發現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只有與各國紅十字會密切合作才能應對這些挑戰。

因此,來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和日本的紅十字護士加入到參戰的歐洲各國武裝部隊的醫療服務工作中。

國際紅十字會不僅為戰場傷員服務,還成立國際戰俘中心,得益於該組織的調解,約有20萬名被關押者得以在交戰各國間交換,獲釋並返回祖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毒氣在戰場上的使用越來越多,並造成了可怕的傷害。

為了不讓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被廣泛使用,國際紅十字會於1918年2月公開呼籲禁止毒氣的使用。

儘管在戰爭的過程中這個呼籲沒有實現,但是在戰後,該組織的呼籲直接促成了1925年的《日內瓦議定書》,毒氣被列為了在戰爭中禁止使用的武器,該議定書迄今依然有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紅十字會將工作重點放在了維護和平上,它開始組織起來向那個方向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癒合不佳的傷口、經濟災難和民族主義的抬頭導致了一些衝突的發生,而國際紅十字會發現自己既要在歐洲開展工作,也要在遙遠的地方——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開展工作。

至今,國際紅十字會仍然在維護世界和平,對受到天災人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英國護士艾迪絲•卡維爾在比利時從事護理工作,1915年德國人以救護協約國逃兵為由將其殺害。

【知識連結:中國紅十字會】

中國紅十字會最早是清政府於1904年在上海創立的「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

1912年,改名為中國紅十字會,並被國際紅十字會正式承認為成員之一。

1952年7月,第18屆國際紅十字大會承認中國紅十字會是中國唯一合法的全國性紅十字會。

中國紅十字會成為新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第一個恢複合法席位的團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