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占三個

趣觀歷史 發佈 2020-05-14T00:04:04+00:00

引言想必看過清宮劇和熟讀清朝歷史小說的人都知道,凡是有功於國家的人都會加官進爵以示嘉獎。清王朝分封爵位共有恩封、功封、襲封、考封四種封爵形式。

引言

想必看過清宮劇和熟讀清朝歷史小說的人都知道,凡是有功於國家的人都會加官進爵以示嘉獎。

清王朝分封爵位共有恩封、功封、襲封、考封四種封爵形式。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在滿清爵位中,「鐵帽子王」其實並不是爵位名稱,而是指的功封擁有「世襲罔替」的王爵,是指具體的人。清朝吸取歷代王朝因為爵位世襲引發內亂,朝綱腐敗導致王朝滅亡的教訓,因此對爵位承襲實行「降等承襲」制度,即王爵每換一代承襲爵位,都要降低一個等級,直到降到輔國大將軍為止,比如和碩親王去世後,其子承襲爵位,就會被降為多羅郡王,多羅郡王去世後,其子承襲爵位會被降為多羅貝勒,以此類推,直至降到輔國將軍方才停止。相比之下「鐵帽子王」的爵位就沒有這種世襲降級的規定,當和碩親王去世後,無論爵位承襲到他的第幾代,只要大清沒有滅亡,繼承的爵位仍然是君王,「鐵帽子王」的稱號也是由此而來。

從歷史上看來,直至大清滅亡都沒有任何一家「鐵帽子王」被除去爵位,即使是犯大錯被奪爵,皇家還是會念及其祖上功勞,在家族旁支找一個人來繼承爵位。據史料記載,清王朝一共有十二位承襲爵位無需降低等級的「鐵帽子王」,其中有八位是皇太極親封的清朝開國功臣,屬於皇室宗親: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雍正年間又增加了怡親王胤祥,道光皇帝增設恭親王奕訢,慈禧掌權後增設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不過這四位是屬於恩封。

經常看清宮劇和清朝小說的人想必都對多爾袞印象深刻,在大清建立初期的八大親王中,睿親王多爾袞是名氣最高的,但是排在親王首位的卻是禮親王代善,並且在最初的八大「鐵帽子王」中,代善家就占了三個。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嫡次子,年輕時驍勇善戰,在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 ,十六歲的代善跟隨清太祖努爾哈赤征戰沙場,立下赫赫戰功,被冊封為貝勒。1607年(萬曆三十五年),代善在「烏碣崖」一戰中大戰布占泰凱旋而歸,隨即被努爾哈赤賜予"古英巴圖魯"的稱號,意為"刀把頂上鑲釘的帽子鐵",是勇士之最。終清一代,享有這個尊號的僅有代善一人,可見其勇猛。

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代善長兄褚英被努爾哈赤處死,代善成為努爾哈赤繼承人,於是努爾哈赤將八旗中實力較強的正紅旗與鑲紅旗兩旗交給他管理,增強其實力。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登基,代善被冊封為和碩貝勒,位居四大貝勒之首,也稱為大貝勒,四年後,代善在決定明清兩國國運的「薩爾滸之戰」中,功績突出,名望大增。

可惜的是,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代善因為與其父大妃(即正妻)阿巴亥之間關係曖昧,但家醜不可外揚,因此代善被努爾哈赤以虐待兒子的藉口廢除了儲君之位,徹底與皇位斷絕關係,而阿巴亥則因私藏金銀而被努爾哈赤所惡。即便如此,努爾哈赤也並沒有奪走代善旗主之位,代善手裡仍舊掌握著正紅旗與鑲紅旗兩旗。1626年(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因病去世,但由於其生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按照慣例,汗位繼承人將由和碩貝勒共同推舉。

當時,代善是各貝勒中唯一手握較強兩旗的人,實力強大,若是要爭奪汗位,恐怕其他貝勒也只能俯首稱臣,不過代善對汗位並不熱衷,主動退出競爭,推舉皇太極為後金大汗。1636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為維護政權穩定,鞏固統治,皇太極冊封了八位開國功臣為大清朝世襲罔替的親王,其中代善被封為禮親王,兒子岳托封爵克勤郡王,孫子勒克德渾(薩哈廉之子)封爵順承郡王,代善一家就擁有三個世襲罔替「鐵帽子王」,由此可見代善在清初的顯赫地位,可謂是滿清第一宗室了。

結語

然而,有句話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代善的實力太過強大被皇太極忌憚,兵權被不斷削減,還經常遭到旁敲側擊地貶斥,晚年生活過得並不如意。後來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時,代善被他排擠打壓,最終失去干涉朝政的權力。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享有「古英巴圖魯」美稱的禮親王代善抑鬱而終,享年六十六歲。

參考資料:

《清史稿》《清太宗實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