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隨筆 || 重返校園的教育聚焦點

大河報洛陽新聞 發佈 2020-05-14T03:48:10+00:00

一個超長的假期,從原本2月9日開學約定,因為一場疫情,轉戰線上網課,繼高三和初三復學之後,終於在5月6日迎來洛陽全市小學、初中高中非畢業班的開學複課。

一個超長的假期,從原本2月9日開學約定,因為一場疫情,轉戰線上網課,繼高三和初三復學之後,終於在5月6日迎來洛陽全市小學、初中高中非畢業班的開學複課。近三個月的線上學習和生活,更加襯托出教育最真的本質內容,在疫情之下尤其珍貴。



以往同樣的學生,進入曾經熟悉的校園,教師未變,教室未變,一場疫情之下,需要改變的何止是課堂教學的方式,還有需要高度關注的聚焦點。在網課面前,當線上教育失去了教師對課堂的管控力,家長陪孩子上網課的時間,讓家庭清楚看到孩子最真實的學習狀態。



重新思考教育,學校和家庭都需要認真關注和反覆思考的問題,究竟是什麼?這些問題背後需要怎樣去逐步解決?我們需要培養孩子能夠擁有的素養,在認知與行為之間好怎樣順利抵達?教育能夠潤物無聲的滋養孩子心靈的方式與環境,學校需要如何跟進與探究?……在這眾多的問題中,在疫情防控面臨的新要求之下的教育,聚焦哪些關注點一覽無餘。聚焦問題,統一標準,集體發力,期待一個嶄新的返學複課的新開局。


「錯峰」要求背後,需要關注的內容是什麼?


按照新的疫情防控工作指導意見,尊重客觀現實條件,學校實施錯峰入校和錯峰放學,經過反覆論證和模擬演練,洛陽市實驗小心錯峰上課方案出台。高年級每天上午7:30—7:50入校,下午2:10—2:30入校,低年級錯後20分鐘入校,上午7:50—8:10,下午2:30—2:50,全校教師全部早晨7:20,下午2:00到崗,事實上需要教師更早到達崗位,校門口的入校秩序需要指揮、調度、監管,每個校區轄區公安也投身其中,城市管理監察部門還給學校安裝了新的護欄……這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入校能夠有一個好的秩序,能夠保障學生安全,規避掉「高峰」時段的擁堵現象。


的確如預期的一樣,效果明顯,秩序相比疫情之前有很大改觀,但是這一切的代價十分昂貴,教師上下午各多出一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公安部門集中精力的警力配備,社會和教育部門以及學校大量的資金跟進用於硬體改善和提高。


高成本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從他律到自律的諸多障礙與必經的漫長路程。開學一周以來,教師反覆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請家長和路人給學生讓行,強調接送地點和等候區域避開道路。想實現一個「錯峰」實則不易,一個有序的「錯峰」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所有人的方向應當全部統一目標,為了學生的安全,而不是個別成人的為了自己一時的方便,而不惜對集體約定地點破壞。


錯峰的實現,實則是一種契約精神的體現,一旦約定俗成,則要堅持落實,尊重製度的制定,尊重教師的勞動,本身就是對生命和教育的尊重。


口罩需要一直戴下去,還是可以摘下來?


當口罩成為出門標配,一場疫情之下花了最短的時間一下子成為學生的習慣,這個戴口罩的習慣來之不易,回想在霧霾天氣里,我們都從沒有讓所有孩子都戴上口罩,實在是感概萬千。對於學校來說,我們希望這樣的習慣能夠成為常態。據疾控中心專家消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戴口罩要求,以及公共衛生防控習慣養成,今年春天未成年人與去年同期相比,病例大幅度下降。


河南省教育廳在5月6日出台的《中小學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修訂版)》里,在人員管控要求內,要求科學佩戴口罩。學生應隨身備用符合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標準或相當防護級別的口罩;低風險地區校園內學生不需佩戴口罩;老師授課時不需戴口罩;門衛餐廳等工作人員需要佩戴口罩。佩戴應遵循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原則。



戴口罩,勤洗手,多喝水,勤通風,這些公共衛生的好習慣都需要堅持。開學第一天,凱東校區六四班一男生登上熱搜,一網友拍攝的梨視頻中,該男生戴著自己網購的裝修工人使用防有害氣體的口罩,並且對著鏡頭直言自己很擔心疫情,所以自己購買了這樣的口罩。看似搞笑的現象背後,是學生內心深處防控意識的養成,從這個角度看,疫情帶給每個人的改變或多或少都會成為抹不去的生活痕跡。


「一米線」,究竟需要畫出來多少才算夠標準?


「因為愛你,離你一米」是疫情防控一開始,學校給孩子們提出來的口號,要求並教育孩子們要懂得排隊有秩序,交往有距離,保持國際距離一米遠,懂得在進校、入班、洗手、上衛生間、使用遊戲設施的時候,按照一米線標識,自覺有序進行,老師們在各個崗位的值班監督也是對學生管理的必要保障。



如今你已走進洛陽市實驗小學,地面上的一米一米間隔的黃線多了起來,箭頭標識也多了起來,教師在課堂之外執勤守崗,學生有序列隊。為了讓學生時時刻刻養成「一米線」等候的好習慣,校長帶著老師在地面畫起了黃線,經常是一天聯席會議結束,說畫就畫,擼起袖子蹲下身子就開始工作,據參與者爆料,該運動十分鍛鍊腿部肌肉。



這樣的「一米線」究竟花多少才夠防控標準?這個問題我曾經反覆思考過,得到的答案是,如果學生沒有能夠養成「一米線」等候的習慣,這樣的黃線還需要畫更多,隨著習慣的行為素養,這樣的「一米線」已經划進了孩子們的心裡。與其如今「畫在地上」,終究追求將來的「畫在心上」。教育無不如此,今天的「教」就是為了明天的「不教」,今天的學習全部是為了明天的「忘記」,在一切記憶背後,走出這所學校之後,留給孩子最重要的部分,才是真正的教育。



「錯峰」、戴口罩、「一米線」等候,以及居家鍛鍊的運動習慣養成,會做家務,酷愛運動,熱愛生活……這些需要關注的焦點問題,在這所校園裡,每一天都在出現,不同的主角演繹不同的故事,內容透露出的情感,絲絲縷縷都是老師對孩子的愛,對規律的把握,對教育的尊重。



「小學教育,莫若習慣之養成」,這句葉聖陶先生的至理名言,在這場疫情之下顯得尤為耀眼奪目。重返校園的教育聚焦點,要著眼基礎,著眼未來,著眼孩子的獨立與成長,把自信樂觀印在孩子心底,把積極言行編織進孩子的眼裡,把對世界的熱愛和對追求的行動力,植入孩子的經歷里,讓成長變得自然有序。


洛陽市實驗小學黨委書記、校長

李青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