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為什麼你的職場就是不如別有「意思」

財經郎眼gdtv 發佈 2020-01-22T07:30:24+00:00

圖|《布魯克林》變化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一個神奇的時代,近10年以來,網際網路以其不可阻擋之勢,深刻地改變了零售、物流、交通、金融、住宿、餐飲、旅遊、娛樂等行業,並正在加速向製造業滲透,從第三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快速延伸。

圖 |《布魯克林》

變化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一個神奇的時代,近10年以來,網際網路以其不可阻擋之勢,深刻地改變了零售、物流、交通、金融、住宿、餐飲、旅遊、娛樂等行業,並正在加速向製造業滲透,從第三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快速延伸。

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逐步成熟和產業應用,正在推動各行各業發生劇烈的變化,顛覆舊有的模式,催生出了大量的新興商業模式和業態,重構了價值鏈。

近10年來全球市場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0年前最有錢的企業前5名是埃克森美孚、GE(通用電氣)、微軟、花旗銀行、美國銀行,一家石油企業、一家製造企業、一家軟體企業、兩家銀行。

而今天最有錢的企業依次是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臉書)。短短10年,網際網路企業成為最有錢的企業,過去那些石油企業、製造業和傳統金融行業的價值在快速衰退。

我們所親歷的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可能比過去上百年所經歷的變化都要劇烈。

我們所熟悉的一切都將變得與以往不一樣,越來越多人所共知的所謂常識在不知不覺中都被重新定義了。

產業已經被重新定義了,比如商業、服務業、製造業、銀行、保險、醫療,人生也不由得被重新定義了,比如學習、工作、生活、就業、創業、旅遊、養生、養老等。

除了你的親人不會變,似乎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

在如此劇烈的變化中,我們再也不能只抱著過去的觀念,簡單地沿著過去做事方式的延長線去做事了。

我認為今天最重要的時代特徵是:

網際網路將成為一切商業的基礎設施。

因此,我們在擇業的時候,必須要與時俱進,做出更加正確、更加明智的選擇。

如果你的職業不是在這樣的商業基礎設施上,就好比你沒有坐上一趟通往大城市的列車,而被留在了村鎮的老站台上,這不僅僅是沒有搭上車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一直原地不動待下去的你可能因為就此脫離了發展的軌道而停滯不前,距離先進生產力越來越遠。

緊跟時代趨勢的選擇一定是明智的選擇,因為站在履帶上跑,用同樣的時間和速度,你一定比履帶下面的人跑得更快。

圖 |《模仿遊戲》

近半個世紀以來共發生了"三次革命」:

計算機時代——計算方式的革命;

網際網路時代(IT)——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

大數據時代(dt)決策方式的革命。

網際網路一直在加速進化,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並且在蓬勃發展。

圍繞網際網路產生的新技術、新應用、新服務層出不窮,商業生態系統也在不斷演化,越來越多的業務在數據化,越來越多的大數據也在演化成種類繁多的創新業務,整個商業生態系統比任何時候都更趨向於數據化、虛擬化。

越來越多的產業發生著劇烈的變革,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傳統產業一個接一個地被新興的網際網路獨角獸們推倒、顛覆,繼而改造。

20世紀90年代開始,先是信息獲取的渠道從傳統的紙媒開始演變成為網際網路信息平台;

進入21世紀,人們購買商品的方式逐步從傳統的線下商店轉變為越來越高頻的網購;

最近幾年則是各種生活服務——衣食住行無不開始通過網際網路來獲取;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尤其是移動支付等消費網際網路金融業務隨著各個消費產業朝著網際網路服務的大趨勢進發而蓬勃發展起來;

而在信息、商品、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務的基本要求被滿足了之後,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也都紛紛開始網際網路化——音樂、影視、文化、旅遊、教育等行業都湧現了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獨角獸,它們用更加便利的方式、更低的成本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顛覆了以往的商業模式。

而隨著海量信息越來越透明,大數據越來越成為各行各業重要的生產要素,消費網際網路金融大面積普及,共享經濟也開始大行其道。

通過平台式、共享式的服務大大降低原有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已經突出地反映在了出行共享、旅遊民宿共享、私家車共享、知識共享、專業諮詢能力共享、辦公室共享等多個領域,未來還會演進至更為廣泛的領域。

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的應用在消費領域已經明顯地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多的產業乃至傳統的工業領域也紛紛開始「+網際網路」

傳統製造業正在改變以往的產品開發、生產、銷售、服務的流程,通過用戶大數據分析進行反向定製的案例已經發生在信息技術、家電、時尚、家居、快消等多個行業。

原來網際網路難以滲透的服務行業也在網際網路化或智能化,如汽車行業,其售前、售後、租賃、二手等一系列的消費和服務鏈條比較長,通過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大數據分析,整條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有機會為客戶提供更好、更精準、更貼心的服務,還可以提升自身的運營效率。

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正在借鑑消費網際網路的平台發展模式,目前在航空航天、工程機械、輕工業等工業領域已經有了一批創新應用,基於海量工業數據的價值挖掘,形成支撐生產智能決策、業務模式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產業生態培育等的開放服務平台。

很明顯,原有的經濟和市場格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很多以往極具權威和曾經創造出極高價值的商業模式,面臨到達原有模式的頂峰或遇到發展瓶頸的巨大挑戰。

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時期,如果不能快速突破瓶頸、抓住轉型升級的機遇,甚至下決心自我顛覆以重新激發出適應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時代的創新力、建立起全新的競爭優勢,這些過往的權威企業就會面臨走下坡路的命運,甚至有可能像恐龍一樣,由於不能適應全新的氣候環境,最終導致自身的滅絕。

更殘酷的是,過往越是成功,轉型就越艱難。這一情形提醒職場人要認真考量大環境、大趨勢的變化,從而判斷和做出適合自己的擇業決定。

圖 |《布魯克林》

那麼應該如何選擇就業的行業和地區呢?

最新出爐的2019年3月《中國獨角獸報告2019》顯示,中美兩國幾乎霸占了全球的超級獨角獸,占比超八成。

報告篩選出的161家獨角獸分布於金融科技、文娛媒體、汽車交通、本地生活、電子商務、人工智慧、醫療健康、教育行業、智能硬體、物流行業、房產服務等14個行業。

從地域分布來看,中國的獨角獸企業集中在「北、上、杭、深」,其中北京保持領先。這4個城市無論是在經濟發達度、製造業成熟度、人才質量、政策優惠度,還是基礎設施完善度等各方面都處於全國前列。

2018年獨角獸在四城數量占比達85.7%,估值占比達94.5%。其中,北京獨角獸企業共74家,總估值近3000億美元;上海共34家,總估值1300多億美元;杭州共16家,總估值近2000億美元;深圳共14家,總估值約500億美元。

發現潛在的獨角獸企業就如同發現了新的寶藏,資金和財富都會朝著這些還未被發掘的蘊藏著寶藏的地方湧來。

在政策鼓勵創新創業的大環境下,加上更多的資金湧入,這些新興領域中的佼佼者都會快馬加鞭地發展起來。

圖 |《布魯克林》

2012年,我在索尼工作的第18個年頭,我做出了一個令很多人吃驚的決定,我決定離開地位優越、待遇豐厚、工作穩定的索尼,轉而加入當時規模尚小但發展迅速,卻也充滿爭議的京東。

在索尼的18年職場生涯里,我作為一名索尼人,無時無刻不為我們的品牌而驕傲,我沒有一天放鬆自己,一切從頭學起。

從一個端茶倒水的小秘書,一個沒有任何基礎和經驗的職場小白、公關菜鳥,一路學習、實踐、磨鍊、成長,隨著索尼在華業務的全面拓展,我也開闢出了一片天地,並坐到了本土女性職員的最高職位——副總裁。

這在一家擁有國際一流消費品牌的專業嚴謹的日本公司並不容易,也有不少同事羨慕我取得的成績。

然而,身居高位的我卻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時代在發生巨變,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這是一場足以挑戰世界商業權威的革命。

我仿佛已經看到,在接下來的10~20年的時間裡,中國本土以網際網路作為商業基礎設施的企業必將崛起,必將湧現出一批優秀的中國企業、中國品牌,就像過去的亞洲優秀企業索尼那樣,更多的中國優秀企業和優秀品牌一定會成為全球市場的翹楚。

而我,心中再次有了一個強烈的願望,我希望加入這一偉大的進程,用我十幾年來在跨國公司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思考方法和積攢的經驗,盡我所能地幫助中國本土企業面向未來,蓬勃發展。

我記得2013年1月15日是我正式加入京東的第一天。

圖 | 網絡

離開索尼、加盟京東的消息一傳出去,原本安靜的微博帳號一下子湧來了無數留言和評論,好多家媒體的記者朋友也紛紛給我打電話、發簡訊,他們無不對我的這一選擇表示驚訝,大呼想不到。

記得我在當天接受《新京報》的採訪時說了這樣一句話:「電子商務不僅是快速發展的行業,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後來幾年的經濟數據證明了我當時的預言:

2012年中國網絡購物的規模達到了1.5萬億元;2015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2018年中國網絡購物的規模已經突破了9萬億元,是2012年的6倍,這在全球經濟發展史上都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奇蹟。

現在回首往事,我只覺得自己看到大趨勢時已經為時太晩,在一家企業工作18年後才決定要徹底轉型、從頭再來,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經歷了在本土網際網路創業企業6年多的打拚,經歷了無數個日日夜夜脫胎換骨般的學習、鍛鍊、成長和磨難之後,我不僅從未後悔當初做出的這一選擇,而且今天的我認為,什麼時候從頭再來都為時不晚。

我為自己敢於走出舒適圈,邁向一個全新的領域,敢於嘗試全新的事物而驕傲。我也一直非常感恩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先生當時對我的知遇之恩。

是的,我就是這樣義無反顧地跳上了一列疾馳的列車,奔往了充滿未知的前方。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緊跟時代的趨勢,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出讓自己不斷成長,也適合自己發揮才能的職業選擇,一路向前。

本文選自《職場有意思》 李曦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