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加諡之風:字數與褒貶無關,被玩脫的諡號

國家人文歷史 發佈 2020-05-19T04:32:59+00:00

但是唐之後,突然風格就變成了唐高祖,唐太宗,開始稱廟號了。這主要是因為唐朝把諡號給玩脫了,唐以前諡號多為單或二字,也有少數三字者,如衛武公諡「睿聖武」等。

文|黃金生

唐以前,皇帝一般都以諡號稱呼。但是唐之後,突然風格就變成了唐高祖,唐太宗,開始稱廟號了。這主要是因為唐朝把諡號給玩脫了,唐以前諡號多為單或二字,也有少數三字者,如衛武公諡「睿聖武」等。諡字的多少,與或貶或褒沒有必然聯繫。但從高宗時期開始,就颳起一股「加諡」之風。唐高祖李淵被諡為太武皇帝,為二字復諡。唐太宗李世民被諡為文皇帝,為一字單諡,還都很正常。上元元年(674),唐高宗李治把李淵從「太武皇帝」改成畫風清奇的「神堯皇帝」,李世民從傳統的「文皇帝」變成疊床架屋的「文武聖皇帝」。李世民「文」「武」「聖」三大美諡加身,可謂諡號里的頂配,但要論霸氣,還是比不過給他加諡的高宗,他在位晚期自稱「天皇」,尊武后為「天后」。駕崩後,諡號「天皇大帝」,「舊唐書」里就管李治叫「大帝」。這種給自己死後預定諡號的還有曹操的孫子曹睿,35歲就給自己定了個「明」的諡號,結果36歲就病重身亡。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又將前幾任諡號全部重新上了一遍,先是高祖、太宗和高宗加「大聖」之號(高宗諡號就變成了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又再次為之前五代祖宗全部加諡至7字(太宗諡號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之後唐代皇帝諡號字數不定,多為4字、5字到9字之間,字數最多的是唐宣宗李忱的「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共18個字。唐代諡號少的也有例外,僅僅在位17天就讓出皇位的李重茂,死後被諡為「殤帝」,後人也沒人給加諡。

唐代不斷地把各種好字好詞加到自己先輩的諡號之中,諡號也就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吹捧的工具。不過字數雖多,還是有一個關鍵字的,唐代一般格式為「╳╳╳╳孝皇帝」,諡號簡稱就是「孝」字前的那個字。比如李隆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簡稱「明帝」,這就是民間「唐明皇」的由來。

唐代皇帝諡號字數多為5字、7字、9字,皆為奇數。如果不考慮「孝」字,剩餘部分則為偶數,一般以兩個字為一個意群。例如李淵諡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神堯」為一個意群,「大聖」為一個意群,「大光」則用以形容「孝」字;肅宗李亨諡號為「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則「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各為一個意群;穆宗李恆諡號為「睿聖文惠孝」,「睿聖」與「文惠」各為一個意群。

其實要是細品一下有些唐代帝王的諡號,也還是會婉轉地傳達出一些信息的,比如當了二十年之久的皇儲,卻僅僅做了三個多月時間就選擇禪讓的唐順宗,諡號為「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可以簡稱「安帝」。《諡法》解:「好而不爭曰安」。不過隨著唐以後諡號的暴走,的確大多數都已失去原來的意義了。如唐中宗昏庸無能,遭妻子韋後毒死,卻獲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的諡號;明熹宗朱由校昏庸無能,使國勢敗壞到不可收拾,他的諡號卻美之曰「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又如清代光緒皇帝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幽禁,成了名副其實的掛名皇帝,他死後的諡號卻是「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雖然諡號是在評價逝者生前品行功績,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主張為君父諱惡,主張用隱諱的手法,為尊者、賢者和親者諱。皇位大都是傳給自己的兒子,兒子給父親諡號,強調「孝」的統治者自然要踐行這一原則,所以帝王惡諡少也在情理之中。但唐朝以後諡號由「春秋大義」變為吹捧工具,還是反映了皇權的空前強化。投皇帝所好、阿諛奉承、歌功頌德便成為大臣們的晉身之階。而負責為大行皇帝擬諡的官員大部分是科舉進士科出身,他們又多以文辭能力見長,因此皇帝的諡議文中便會盛讚君王功德,充滿溢美之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