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說的「濕邪」是什麼?除了薏苡仁,還有哪些除濕利器?

藥療君 發佈 2020-02-20T13:44:50+00:00

按照傳統中醫理論,人之所以會得病,主要有兩個原因:內感與外傷。內感與外傷交織,某些「邪氣」就會侵入身體,使人得病。

按照傳統中醫理論,人之所以會得病,主要有兩個原因:內感與外傷。內感與外傷交織,某些「邪氣」就會侵入身體,使人得病。「邪氣」又分四大類:風、寒、濕、熱,其中「濕」又是比較麻煩的一種。古語云:「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應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濕邪往往是外寒與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的,現代人很少得單純的熱病了,取而代之的疾病往往與濕邪有關。



與濕邪相關的疾病,往往呈現出「黏膩混濁」的特性。很多現代病,如肥胖症、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粥樣硬化、哮喘,甚至某些惡性腫瘤的發生,都與濕邪太重有關。中醫還認為,如果濕邪不能有效去除,吃再多的藥品或者補品治療這些疾病,都如同隔靴搔癢一樣,不會有太好的效果。

前面我們提到,外寒與內熱交織是產生濕邪的重要原因。無論是盛夏還是嚴冬,我們都可以被濕邪襲擊。比如在夏天,當我們從炎熱的戶外一下子進入到空調房,就會產生寒熱交織的情況;而在冬天,從有暖氣的室內突然來到零下十幾度的室外,也是一種寒熱交織的場景。現代人單純的寒症或熱症少了,而「濕症」多了,與我們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在大多數情況下,中醫所說的「濕」還可以與「陰」通用。濕邪也可稱為陰邪,最容易傷及脾臟,造成水液運化的不暢。因此濕邪重的人,往往會有如下的症狀表現:

1、大便呈現青色、粘黏不成形,表現為粘在馬桶壁上不易被水沖走;

2、觀察舌頭,會發現舌苔粗糙厚重,發白或者發黃,還有一種說不出的黏膩感;

3、睡眠質量不佳,早起後還是頭暈腦脹、全身不爽,下肢酸脹沉重;

4、身體肥胖,皮膚、毛髮容易出油汗,很難清洗乾淨;

5、濕氣較重的人,眼瞼及面部還容易出現浮腫的情況。



談到除濕的利器,大家自然就會想到這些年來廣受推崇的薏苡仁。《神農本草經》稱其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中醫認為,薏苡仁具有「除濕而不助燥、清熱而不損陰、益氣而不滋熱」的溫和藥性,因此可以大量用於「食療」。很多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節制、運動不充分,容易引起脾虛濕盛的問題,正好可以用薏苡仁進行溫和的調理。



在中藥分類裡面,薏苡仁屬於利水滲濕藥,這類藥材中還有: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通草、燈芯草、茵陳等十幾種。這些藥材雖然都有除濕的功效,但各有各偏性,需要經過中醫師辯證後才能選用。大家也許已經發現了,中醫講的「濕症」,往往與身體肥胖、飲食不節和缺乏運動等因素有關。因此還有一個可靠的「除濕」方式,那就是運動和出汗。如果您能每天參加30分鐘以上的體育鍛鍊,讓身體微微地出出汗,「濕邪」自然就不宜侵襲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