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發動機沒有本田、豐田強?廠家:軒逸發動機用了GT-R的技術

備胎說車 發佈 2020-03-05T00:59:03+00:00

和本田、豐田相比,日產在國內推廣小排量渦輪增壓的動作慢很多,但並不代表日產不行了。大家都聽說過「技術日產」這個廣告詞,日產在發動機上的造詣也是很有家底的。同樣有一代名機和本田、豐田一樣,日產在發動機領域是有很多「一代名機」的。



和本田、豐田相比,日產在國內推廣小排量渦輪增壓的動作慢很多,但並不代表日產不行了。

大家都聽說過「技術日產」這個廣告詞,日產在發動機上的造詣也是很有家底的。

同樣有一代名機

和本田、豐田一樣,日產在發動機領域是有很多「一代名機」的。

  • 以前有GT-R上面經典的RB26DETT

比如說:車迷津津樂道,用在「戰神GT-R」上面的RB26DETT直列6缸發動機。

「RB」代表的就是「Racing Basic」;「26」代表的是「2.6L排量」;「D」代表的是「DOHC(雙頂置凸輪軸)」。

「E」代表的是「electronic petrol injection(電子燃油噴射)」;「TT」就是「Twin Turbo(雙渦輪)」。

這麼長長的一串代碼,我們也看到,日產在這台發動機上面堆砌、標榜的技術真的是相當地多。

就好像我們剛畢業,寫簡歷的時候,真的是能想到的東西全部都寫上去了,當個班長、寢室長我們都要寫上去了,對吧?

雖然原廠宣稱:RB26DETT發動機只有280匹馬力。但是只要稍微加大點渦輪的增壓值,就能輕鬆達到350匹馬力,突破所謂的「君子協定」。

而且,原廠特別加厚的鑄鐵缸體,不經過強化就能承受1300匹馬力的輸出,給後期改裝空間也是留下了非常多的想像力。

當然了,鑄鐵缸體也不是沒有缺點,《頭文字D》裡面不是有個橋段的嘛:「唉」車頭太重,這個鬥不過我的FC。是吧?也是這個問題。

  • 近代的VQ系列也是年年拿獎

除了性能車和賽車的發動機,日產在民用車發動機方面的技術也是榜上有名的。

比如說,連續14年「沃德十佳發動機」都是有的:VQ系列V6發動機,這個獲獎記錄比寶馬的直6發動機還厲害一點的。

日產對VQ發動機的研發是1983年就開始了,1994年推出,1995年就立刻獲獎。

「沃德十佳」的評語這麼寫的:地球上最順滑、平穩、最安靜的V6引擎。都加「最」的。

相比最前面說的RB系列,VQ系列在國內的普及程度就高很多:日產的老款風度,天籟,英菲尼迪G25、G37都是有用過的。

像日產這樣在直6和V6上都有建樹的廠家,其實是很難找到第2個的,人家一般都搞1種。

1983年之前,由於技術封鎖,日本車企其實一直是造不出V6發動機的,直到日產推出了VG系列發動機,才成功打破了技術壁壘。

剛才講的VQ就是基於VG系列發展而來的。

同樣有叫得上名號的代表性技術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發動機代號很複雜,也很難理解字母、數字到底什麼意思,反倒是一些可以拿出來宣傳的體系,是比較好記的。

豐田的混動、本田的地球夢、馬自達的創馳藍天等等,對吧?這種都好記,大家也覺得名氣很大。

相比之下,日產好像沒什麼東西叫得上來的,是吧?

  • 以前有C-VTC,現在有VVEL,也是行業標杆

大家都知道的,本田有個VTEC很厲害的,日產其實也有,比如說:C-VTC、VVEL。

我們重點說說VVEL,中文名叫做「連續可變氣門升程」,在低轉速的時候,VVEL會縮短氣門的開啟時間,防止油氣回流,來改善扭力表現。

高速的時候,又提高氣門揚程,增加進氣流量,達到最佳的扭力輸出。

打個比方:我們跑步,有慢跑和快跑,呼吸的頻率和幅度是不一樣的。

VVEL就可以調節這個東西,該大口喘氣大口喘氣,該緩慢呼吸、勻稱呼吸就勻稱呼吸。

相比本田的VTEC,日產這套系統的優勢是在什麼地方?「連續」這2個字!

本田的VTEC來說,它是需要轉速達到一定的值,氣門升程才是會變大的,動力會突然爆發,所以有人叫它「爆TEC」「啊哈哈」。

專業的來講,這種結構叫做「兩段式可調」,它有點像開關一樣的,但是日產VVEL,是「無級可調」的。

相當於說:不管轉速是高還是低,都是能實時匹配氣門的狀態。就和我們真實的呼吸是更接近了,更好用了。

目前世界上和日產一樣做到「連續可調」的,只有寶馬的Valvetronic技術。

相比之下,寶馬應用的車型會更多,從1繫到7系都是有這個功能的。

日產的VVEL相對應用的車型少一點,所以我們對它不是很熟,知名度也沒有其他的廠家技術那麼高,那不能說它沒有。

  • 日產的獨門秘笈:缸孔熔射技術

除了氣門控制技術,日產在發動機製造上也是有絕活的。

作為看家本領:「鏡麵缸孔熔射技術」。有可能你沒聽說過。

這個技術是用等離子噴塗以及珩磨工藝,在缸內形成一個0.2mm厚的熔射薄膜,它是用來代替普通發動機的缸套的。

氣缸內壁看起來就鋥光透亮的,像個鏡子一樣的。

由於缸套變成了一層薄膜,導熱率就更好了,所以能降低震爆的機率,發動機就能設計更高的壓縮比了。

另外,這層薄膜還可以減少摩擦損失,發動機的耐用性也能提高的。

最早的時候,這技術就用在GT-R上面了,現在已經普及到新款的小排量發動機了。新軒逸HR16DE第3代發動機就用這個了。

同樣也在研發新一代發動機技術

除了前面說的那些,日產新一代發動機技術上面也是不錯的,市面上唯一的「可變壓縮比發動機」也是日產搞出來的。

2.0L VC-TURBO發動機,壓縮比在8:1到14:1之間調節,已經連續2年「沃德十佳」的稱號了。

  • 為什麼需要「可變壓縮比」

我們之前視頻上講過,提高壓縮比是近幾年來的一個趨勢,但並不是說壓縮比一定是越高越好的。

吉林大學碩士論文《可變壓縮比對直噴汽油機性能改善研究及其機構設計》上面講。

在部分負荷工況下,適當增加汽油的壓縮比,是可以有效提高燃油經濟性的。

在大負荷工況下,為了避免震爆,適當減小壓縮比是可以避免汽油機的不正常燃燒的。

兼顧到不同工況了,汽油機的燃油經濟性也有,也不容易出問題。

這個技術相對於我們來說的話,還是非常實用的。

  • 日產的「可變壓縮比」厲害在哪

上個世紀80年代末,薩博就開始研究「可變壓縮比」的發動機了,1990年就申請相關專利了。

之後,很多廠家都開始找、開始琢磨「可變壓縮比」這個東西。

福特、現代都是研究過的,但最後都沒有大規模量產,只有日產堅持到了最後。

日產這個「可變壓縮比」的計劃,從1998年開始的,從最開始的構思,到第1代結構原理開發,4年。算短。

但是後續的結構設計優化、提升性能和耐久性、進一步的小型化、制訂量產方案等等,16年。

就有點像最近很火的電飯鍋蒸蛋糕一樣,看完了我們也想做,步驟研究一下,感覺挺簡單,也挺有意思的。

等到我們開始才發現,要解決的問題挺多的,還真不是扔進去,蓋上蓋子,按下「開始」,重新拿出來就好了,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

「技術日產」是真的有技術

總得來說,「技術日產」是真的有技術的,只不過相比本田、豐田、甚至馬自達,在技術普及方面、宣傳方面真的沒做那麼好。

尤其是CEO,現在不是還跟人家吵來吵去,對不對?

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上的日產發動機經常是基於老款發動機就改一改,難免是會認為:你「新瓶裝舊酒」,「老舊技術」重新磨磨光,換了個包裝盒。

比如說我們剛才提到的,HR16DE發動機,2005年老騏達上就在用了,看上去很老,經過15年了,你怎麼還沒有改?是吧?

就感覺你稍微改了一下,就滿足了國六b標準而已嘛,是吧?

怎麼講?一方面,留下了一個不太好的印象,覺得你沒進步。

還有一方面你要這麼想:15年前的發動機,只要改一下,就能滿足國六了!當初的底子也的確是非常地強!

畢竟我們買這個家用車10萬,不可能過了15年之後就變成50萬了,成本也是放在那邊的,的確也是厲害的地方。

當然了,「哈哈哈」,最近我說日產技術也好,銷量也好,「戰神GT-R」也好,都抵不過CEO卡洛斯·戈恩的「逃亡大戲」轟動世界,電影劇本都是不敢這麼寫的。

差點破產的日產怎麼做到世界第1的

就在不遠的20年前,日產其實也有過一次嚴重的危機,差點破產倒閉,當時的卡洛斯·戈恩是直接過去,委以重任,拯救日產於水火之中的。

他是為什麼一個外國人在法國上班上得好好的,跑到日本去幹這個事情?人家當初是怎麼樣跪地求著他,讓他去拯救?

到後面,他又是怎麼樣的手腕還真的把它拯救回來了?會不會和現在翻臉也有關係,埋下了伏筆。

上世紀90年代,日系車性能爭奇鬥豔、群英薈萃,為什麼到現在只留下一個10年沒換代的GT-R?

新款牛魔王的Supra又為什麼開始用寶馬發動機了?日產性能車是不是要從世界上消失了?

我這裡其實做了很多汽車愛好者相關的這些奇聞軼事,或者叫做歷史文化故事。

  • 關鍵詞:日本車

有興趣想要了解一下的朋友,不妨關注「備胎說車」,回復關鍵詞「日本車」就可以看到了。

平時每天都是給你一段汽車實用小乾貨的,文字、音頻、視頻都有,挑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備胎說車」等你來玩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