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要徵求老大意見嗎?別著急,不妨趁機給娃樹立「界限意識」

育媽記 發佈 2020-05-09T05:34:17+00:00

二胎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之前在一檔真人脫口秀《奇葩說》中,傅首爾就代表正方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生二胎並不只是夫妻兩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家庭的事情,如果大寶不同意,那麼父母就不配生。

二胎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之前在一檔真人脫口秀《奇葩說》中,傅首爾就代表正方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生二胎並不只是夫妻兩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家庭的事情,如果大寶不同意,那麼父母就不配生。

傅首爾用自己的親生經歷舉了例子,她說當她問自己上小學的兒子是否願意要個弟弟或者妹妹時,兒子反問她萬一二寶和自己一樣不爭氣怎麼辦?

傅首爾有些詫異,直接告訴兒子他很棒。可是兒子立馬發問,既然我這麼棒,為什麼要二胎呢?

在孩子年幼的小腦袋瓜里,他們總是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或者是父母對他們的愛不夠,所以才會想著生二胎。

然而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已經付出了所有,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可是孩子依然不願意父母生二胎。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生二胎到底要不要徵求老大的意見呢?

現在有一種說法,生二胎必須要先安撫老大的情緒,讓老大知道即便二胎出生,父母對他的愛也不會改變,而且會多一個玩伴,一起分擔喜怒哀愁。

這當然是父母應該考慮的,因為只有老大願意真正的接納二寶,家庭成員才能夠相處的更融洽,大寶也不會出現心理波動,以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生孩子主要還是夫妻兩人的事,老大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讓老大決定一切,那麼似乎有些過猶不及了。

凡事都應該有界限意識,這也就是意味著,孩子無權干涉父母的生育自由,否則就是變相剝奪父母的生育權,是一種"過界"的行為。

1968年聯合國國際人權會議通過的《德黑蘭宣言》提出"父母享有自由負責決定子女人數及其出生時距之基本人權" 。

由此可見生育權最終的決定權應該屬於父母,而不是孩子。

無論是父母對於子女,還是子女對於父母,都應該具有界限意識,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隱私,這些都是應該被保護的,是不能任意侵犯的。

什麼是界限意識?

在百度百科中,關於界限意識是這麼定義的:它是自我意識的一個方面,指人們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或事物之間,存在一定的界限。

並且,自己與其他人或物又都是互相獨立存在的不同個體。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通俗點說,界限意識就是教會大家做好自己,你負責你的事,我負責我的事,我不干預你的事,你也沒權利插手我的事。

當然我們也可以有交集,只是要注意不能硬闖進對方的空間,必須學會敲打心門,得到對方的許可。

界限意識從何而來?

當孩子還是胎兒的時候,他們蜷縮在媽媽的體內,此時孩子和媽媽這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融為一體,所以此時孩子是沒有界限意識的。

在寶寶出生後的六個月時間裡,他們對媽媽的依賴是非常大的,這和與身俱來的血緣關係有關。

當然也和母乳餵養有一定的關係,這時孩子和媽媽的關係是正常的共生。

在孩子漸漸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能力之後,他們開始產生自主意識,開始變得叛逆,學會了說不。

此時是他們界限意識形成的關鍵期,如果父母對他們的發育進行了干擾,那麼就很容易讓孩子缺乏足夠的獨立意識,無法分清和父母的界限。

為什麼孩子要有界限意識?

1、有界限意識才有自由

雖然界限意識非常重要,但是在父母和孩子的實際相處過程中,雙方往往都會忽略界限意識。

父母會想方設法的干預孩子的生活,包辦他們的一切,甚至在思想上控制孩子,當然美其名曰是為他們好。

這自然會讓孩子失去自由,而這恰恰是孩子最渴望的。

以至於孩子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會把窺視他人隱私,侵犯他人自由當成自己快樂的源泉,從而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

2、界限意識能讓孩子成長

如果父母刻意模糊界限意識,對孩子有求必應,甚至無條件的寵溺。

那麼只會讓孩子覺得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他們肆意的接受著他人對自己的好,卻從來不想著自己要為他人有所付出。

這樣即便孩子在成長之後也會成為巨嬰,一旦離開父母,他們就會變得手足無措。

只有具有足夠的界限意識,孩子才能夠學會擔當,才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不能依賴任何人,這樣他們才會真正的成長。

3、社會是存在界限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所以方方面面都會受著社會規則的約束。

只有樹立明確的界限意識,孩子才能夠學會尊重他人,才能夠和他人交往時保持恰當而又禮貌的距離。

遵守社會的界限,會讓孩子得到更多的歡迎,而他們自己也能夠成為一個真正適應社會的人。

拒絕熊孩子,就要樹立自己的界限意識,不要去觸碰社會的原則和底線,這樣才能在人際交往中立於不敗之地。

如何樹立孩子的界限意識?

1、父母以身作則

想要孩子有界限意識,父母必須起到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

不要做有違道德規範的事情,不要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不要對他人的事情指手劃腳,不要仗著自己的權威去干涉孩子。

這樣必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讓孩子無形中學習自己的正能量。

當然如果發現了孩子有越界行為,父母也要及時指出,告訴孩子他們錯在哪裡,引導他們如何做得更好。

2、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作為家庭中的成員,自然應該儘可能的參與到家庭事務之中。

在他們能力許可的範圍之內,父母要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應該學會自己做,什麼事情可以幫著父母做,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當我們以愛的名義解救孩子時,卻剝奪了孩子的能力感。

3、溫柔的對孩子說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需求,對於那些可以滿足而且應該滿足的,父母當然要盡力達到孩子的期待。

但是對於孩子一些無理的要求,父母必須學會拒絕,態度堅定,但語氣可以柔和。

讓孩子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他們所願,這樣孩子才會形成清晰界限意識。

一味的滿足孩子,只會讓他們的慾望越來越大,界限意識越來越模糊,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