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道教四大名觀

吳足道 發佈 2020-05-04T12:25:23+00:00

金世宗時,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是當時北方道教的最大叢林,並藏有《大金玄都寶藏》。今存觀宇系清康熙四十五年重修,有彩繪牌樓、山門、靈官殿、玉皇殿 、老律堂、 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等。


北京白雲觀

道教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位於北京。始建於唐,名天長觀。金世宗時,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是當時北方道教的最大叢林,並藏有《大金玄都寶藏》。金末毀於火災,後又重建為太極殿。邱處機赴雪山應成吉思汗聘,回京後居太極宮,元太祖因其道號長春子,詔改太極殿為長春宮。及邱處機羽化,弟子尹志平等在長春宮東側購建下院,即今白雲觀,並於觀中構築處順堂,安厝邱處機靈柩。邱處機被奉為全真龍門派祖師,白雲觀以此稱龍門派祖庭。今存觀宇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有彩繪牌樓、山門、靈官殿、 玉皇殿 、老律堂、 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等。1957年成立的中國道教協會會址就設在白雲觀。



道教全真第一叢林——北京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和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國性道教組織、院校和研究機構先後設在這裡。白雲觀也是「文革」中北京很少沒被破壞的寺廟之一。



其前身系唐代的天長觀。據載,唐玄宗為「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觀。觀內至今還有一座漢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據說就是唐代的遺物。金正隆五年 (1160年),天長觀遭火災焚燒殆盡。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歷時七載,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金世宗賜名曰「十方天長觀」。泰和二年(1202年),天長觀又不幸罹於火災,僅餘老君石像。翌年重修,改名曰「太極宮」。金宣宗貞佑二年(1215年),國勢不振,遷都於汴,太極宮遂逐漸荒廢。



元初,邱處機 (號長春子)自西域大雪山覲見成吉思汗,東歸燕京,賜居於太極宮。當時宮觀一片淒涼,遍地瓦礫,長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謹主領興建,歷時三年,殿宇樓台又煥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極宮為「長春觀」。七月,邱處機仙逝於長春觀。次年,長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長春觀東側下院建處順堂藏邱祖仙蛻。元末,連年爭戰,長春觀原有殿宇日漸衰圮。明初,以處順堂為中心重建宮觀,並易名為白雲觀。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對白雲觀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雲觀之規模。

1989年,白雲觀舉行了建國以來首次全真派傳戒儀典,盛況空前。

古老的白雲觀,如今已成為首都北京的一大名勝,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眾香客遊人。每年春節的民俗廟會,更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白雲觀已成為人們了解中國道教文化與傳統習俗的重要窗口。

2001年06月25日,白雲觀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永樂宮

(又名大純陽萬壽宮)

永樂宮是我國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是為紀念八仙之一呂洞賓而建,是現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宮觀。它以建築藝術及壁畫藝術而馳名中外,占地面積248000平方米。地處山西省芮城縣北郊的古魏城遺址上,南臨黃河、北依條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距西安180公里。距洛陽200公里。

永樂宮始建於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歷時111年。原建在芮城縣西40華里的永樂鎮。建國初期,由於修建三門峽水庫,原永樂鎮處於規劃區,國家為保護這一珍貴民族遺產,投資220萬元,於1959年至1964年原物原貌遷到新址保存。永樂宮的搬遷是世界建築史和文物史上一個空前絕後的壯舉。日本的村山孚稱永樂宮的搬遷:「不亞於埃及古代神壁的移築」。1961年永樂宮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00年被評為山西省十佳旅遊景點。2003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定為大中小學生教育基地。2005年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景點。



永樂宮建築規模宏大,建築面積8000餘平方米,在南北長1000米的中軸線上聳立著六座古建築:山門、文瀛湖、遇仙橋、宮門、無極段、純陽段、重陽段,西部為民俗博物館、服務區、假山、涼亭、呂公祠、王母娘娘殿、東部為停車場、商肆區、午台、長廊、真武廟、石牌坊及後園的聚仙園,呂祖墳。整個建築布局顯明,主次有序。

永樂宮現存元代壁畫1005.28平方米,分布在無極門,無極殿,純陽殿、重陽段四座大殿內。永樂宮壁畫的精品,以無極殿的《朝元圖》為代表。



無極之殿,是永樂宮的主殿,巍峨壯觀,冠於全宮,殿內金碧輝煌,氣勢壯麗。所繪的《朝元圖》為我國繪畫史上的罕見巨製。在402平方米的畫面上,描繪出朝元神286位,8位主像3米以上,玉女像1.9米以上。畫面按對稱美的儀仗形勢排列,以青龍,白虎為先導;32位天帝君為後衛.八位主神為領班展開浩大的朝拜儀式。畫面和協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逼真,色調優雅;衣飾千變萬化;場面波瀾壯闊,氣勢雄偉。鄭振鐸先生稱讚是:「大規模的漢宮威儀展覽,大組織的人物畫匯集」。



純陽殿,重陽殿是呂洞賓,王重陽修道成仙的連環故事畫。這些畫集人物、山水、園林、宮殿、道觀古剎、農舍、茶肆於一體,為我們研究唐、宋、金、元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永樂宮的壁畫藝術被著名戲劇家馬少波稱為「永樂三清鐵畫鉤,曹衣吳帶兼剛柔。唐宋遺風滿壁是,堪稱天下第一流」。

搬遷後的永樂宮,經過幾次大規模的修葺,擴建,古老的建築再次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如今的永樂宮殿宇輝煌,亭台參差,樓閣巍峨,廊榭典雅,基本上形成集參觀遊樂、住宿就餐、購物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格局。



南陽玄妙觀

玄妙觀位於南陽故城外西北角,奉全真道清凈派,是四大叢林之一,行叢林清規,屬常廟。道觀內不收門徒,往來黃冠羽士,皆在此掛單。

玄妙觀建廟久遠。明天啟七年( 1627 年)重修廟宇碑記:「上古所建、歷漢、唐、宋,其代遠矣。」清嘉慶十八年( 1813 年)所樹源流碑載:「稽厥觀始,創建東漢。叢林開始,肇自我朝。」玄妙觀原為老君堂,堂內有「泥牛古 古責 」。相傳,太上老君駕牛而來,到此天明,所騎之牛遂化作泥牛 . 《泥牛古 古責 碑》記載:「漢光武(帝)夜戰失騎,老君堂泥牛救駕處」,觀內土丘隆起處,即其遺蹟。



元至元中(原文未詳明前至元或後至年號,按元太祖接見全真派道士邱處機事,當為前至元期間,即公元 1264 ~ 1294 年),以老君堂址重建。取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之語,名之玄妙觀,以寓深奧之意。「玄之又玄」,唐朝道士成玄英解釋,即「重玄之道」。所謂「重玄之道」,「玄者,深遠之義,亦是不滯之名。……即不滯有,亦不滯無,二俱不滯,故謂之玄」。對於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既不執著「有」,又不執著於「無」,進而對於不執著於「有」或「無」這種看法,也不應執著不放。這就是「重玄之道」,亦即「玄之又玄」的精義。「觀」者,道教廟院之稱謂,源於「尹喜結草為樓,精思至道,後人以至可觀望,故曰觀。道宮自此始」。

明洪武三年( 1370 年),南陽衛首任指揮郭雲以元之舊城基,用磚石建成周長六里二十七步的城牆,深二丈二尺、闊倍之的壕溝(即故城城牆、護牆河)。洪武四年( 1371 年),道士李雲庵即城西北玄妙觀舊址重建,故有李雲庵創建玄妙觀之說。洪武十五年( 1382 年),設道紀司於玄妙觀,由道人充任道紀司都記一職。正統二年( 1437 年,另有一說是正統四年),唐藩重修,予以擴建,玄妙觀至此已頗具規模,成為十大叢林之一。當時,玄妙觀為北京白雲觀屬廟,觀內主持人選由北京白雲觀指派。以後,嘉靖、萬曆、天啟等年間屢有修葺。


明末清初,南陽為中原主戰場之一,人民迭遭屠毒,南陽城「內外屍骸布地,男女老幼仰伏坐倚之狀,填家塞巷無置足處」,「城郭丘墟,人民百不存一。」清初,首任南陽總兵張應祥「 氵蒞 政之日,城無完郛,……骷髏馬蹄間。」覓玄妙觀道士四人,「積稔之力,……聚骨如山,大將軍卜地觀之前,開萬人壙。……收眾骨而瘞之」。此亦是南陽「萬人坑」之來歷。康熙年間,避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諱,改玄妙觀為元妙觀。順治、乾隆、咸豐等年間屢有增葺。玄妙觀鼎盛時期,占地一百五十餘畝,廟宇房舍三百餘間,道眾二百餘人,香火地七十七頃之多。「黃冠行住動數百人,京師西南道觀之最。」觀內蒼松翠柏,森翳蔽日,「觀為羽流叢林,園亭之盛,甲於一郡」。

南陽玄妙觀作為明清之季道教四大觀之一,規模龐大,建築壯觀,曾盛極一時,可惜的是,民國以來,由於戰爭,玄妙觀遭受了慘重的破壞。解放後,一直被政府機關占用,道人遣散,塑像被毀,殿堂房舍大部份被拆除,三百餘間房舍剩約六分之一,僅存的房舍除改作他用,剩餘的亦是岌岌可危,亟待搶修。



陝西樓台觀

位於陝西周至縣毗鄰西安,交通便捷,區位優越。歷史上,古樓觀是中國道教的祖庭聖地,盛唐時為國內著名的道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在中國宗教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當年函谷關總兵伊喜見到紫氣東來,老子騎青牛而至,便拜老子為師,辭官隨老子沿秦嶺終南山神仙路西行,晝行夜宿,不幾日來到將軍山下,只見此處祥雲繚繞,四季如春,溪流縱橫,魚翔淺底,百鳥爭鳴,龍飛鳳舞,牡丹競放,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抬頭望時,只見一巨石十分奇異,如有人形,豹頭環眼,鐵面虬鬢,一手執劍,一手執扇,五蝠飛舞,正氣浩然,不盡嘆到:「道可道,非常道,宇宙造物,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欲觀其妙,常有也,鍾馗鍾馗賜福鎮宅,中榜得魁,真神也……。」洋洋洒洒五千言,由伊喜記錄,世謂之《道德經》是也。



後老子與伊喜結草阿福泉,馬放南山,老牛坡放牛,南山不老松下講道,發現終南捷徑後清涼山講經,樓觀台煉丹,鑄南山鐵案,享南山之壽,是謂道教之祖庭,鍾馗之故里,天下第一福地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