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油畫,印象或記憶

雲逸書院 發佈 2020-06-03T03:37:22+00:00

大約在1977年前後,我讀小學三四年級,大我12歲的哥哥已經工作了,訂了兩份雜誌,給他自己訂了一份《航空知識》,給我訂了一份《美術》雜誌。

賈青青-水族館40 X 55cm-1950年代初

大約在1977年前後,我讀小學三四年級,大我12歲的哥哥已經工作了,訂了兩份雜誌,給他自己訂了一份《航空知識》,給我訂了一份《美術》雜誌。每次推著塗著郵政綠色的自行車的王師傅來我們胡同口支好車,從搭在後車座兩邊的大郵袋裡掏出報紙和雜誌,這個點往往已經在中午了,我會早早站在胡同口,等著接過我家的報刊。當時,我哥哥還訂了一份《參考消息》。每次王師傅送報刊給我家時,總用奇怪的眼神看看,終於有一次他忍不住問正好在家的我大姐,說你們家誰看《參考消息》啊?大姐說「我大弟弟」。後來又有《航空知識》和《美術》雜誌,他又問。大姐說:我大弟弟看《航空知識》,我小弟弟喜歡畫畫。我哥哥當時在跟著師傅學做木匠,但是,他卻喜歡看這些不靠邊的雜誌,我大姐夫有次打趣他,知道的你是小木匠,不知道的還以為你要造飛機呢。或許正是這兩種雜誌,讓我和胡同里的小夥伴比,有了另外的閱讀世界。

王珏-幽谷逸林30X40cm-1983

和我相比,我哥哥雖然當年喜歡看與他生活絲毫不搭邊的《航空知識》,卻一路向著做一個有用之人努力,他1970年初中畢業,就業分配到建築公司,做了木工學徒,然後讀文化夜校,讀建築夜大,從一個木匠,然後做施工員,到施工隊長,再考建築項目經理證。從一般蓋樓,到大型樓群,他成了他們集團公司里一直在一線的老建築項目經理,退休前最後一個項目是負責一個內地城市改造的大型建築群,前前後後做了七八年。哥哥也喜歡讀書,但讀書只是他的消遣,並不像我,由讀書到喜歡舞文弄墨,我們兄弟倆的這種差異非常明顯,他勤懇務實,不做虛務,我屬於活在夢裡。若說共同點,就是我倆都不沾菸酒,也不喜歡扎堆。用我母親的話說,這兩人從小就不同,我哥哥喜歡動手幹活,從小就跟著我父親的朋友上山練拳,練就了一身功夫,那個時候練拳不是為了比賽和表演,練拳就是練拳,學的套路也是為了打拳,所以他們很不屑後來的武術比賽。但是,我哥哥從沒有和人打過架,印象里就是為了我去揍過比我大的孩子——我讀小學時某次幾個高年級的男生搶我的軍帽,班上的幾個女同學跑到我家說我被欺負了——我哥哥正好在家,就跟了來教訓了那幾個大孩子。

王慶平-青島通向老舍故居的小巷30X40cm-1995

金步松-防波堤上130X160cm-2011

看我喜歡畫畫,哥哥就給我訂了《美術》雜誌,帶我去書店時看到有相關的美術書,他就會給我買一本。那時的《美術》雜誌留給我最深印象的,就是陳逸飛他們的《攻占總統府》,那期《美術》雜誌上幾乎成了最主要的內容,談他們如何先做了雕塑,然後才開始畫。當時懵懂中不理解,畫油畫為什麼還要先做雕塑?那時留在印象里的油畫還有那幅《你辦事,我放心》,現在看靳尚誼的畫冊,這幅畫再沒有蹤影。由美術史家主編的收入大半個世紀的此類畫作的大型畫冊里,也沒有此畫。就是《美術》雜誌本身的記錄大半個世紀曆程的圖錄選集裡,此畫也不見蹤影,而當時在該雜誌里的位置遠遠無法與此畫相比的一些畫,卻成了今天《美術》在那個年代選出來的代表。其實,那個年代,留給我印象至今不忘的還是這些《你辦事,我放心》之類。

楊克山-花卉51X40.5cm-1999

與油畫的近距離接觸是在讀了中學,1980年代初。我們初中畢業前的最後一個暑假的學農勞動是在青島中山公園的桃園。公園蜜桃在今天已經是個傳說的品牌,但在我們當時,那是我們初中學農的基地。這個桃園就是我哥哥他們那一批初中生當年開園栽種的,在我哥哥之後,我的三個姐姐到了中學後也都是在這個桃園學農。但我只在公園桃園勞動過一次,因為另外一次暑假學農勞動我被教語文的班主任劉老師給叫到校圖書館勞動了。正是在公園桃園,一次下午我們收工早,我們幾個男生就在邊上的人工湖那裡玩,突然看到一個畫畫的人——一個看上去不到三十歲的大人,在我們眼裡這是大人了。正坐在草地上,面前是一個打開的箱子,豎立的箱蓋成了畫板,上邊豎著一塊木板,敞口的箱子上,是一塊木板,木板上是一堆堆擠出來的顏料。他不是用筆畫,而是拿著一把小鏟子——後來過了N年我才知道那是刮刀——他用小鏟子挖著顏料在木板上畫畫。這是我第一次看畫油畫。他在畫眼前的風景,一片樹,還有樹叢後邊的湖面。

楊克濱-海灣70X60cm-2018

我們幾個站在他身後,盯著看他拿鏟子塗抹。說實話,看著他畫的與眼前的風景一點也不像,木板上讓他鏟子塗抹的亂糟糟的,油彩塗得也不平整。我們幾個互相對視了一下,然後就離開了,我們互相議論他為啥不用畫筆而是用鏟子,他為啥要在木板上畫?等等。但不知為何,儘管覺得他畫的與我們看的不像,但還是覺得他肯定是個畫家,因為他的那個樣子就像個畫家,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到底畫家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曲寶來-船謠50X60cm-2019

也就是說,油畫遠離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家。對油畫和畫油畫的人,都是遠方的風景。多年後,當青島的街頭支著畫架在畫寫生的畫家和學生成為尋常的景致時,才對油畫不再有神秘的想像。青島的街頭寫生,大多是水彩,若是遇到有油畫寫生的,我往往會站下看一會。因為女兒喜歡畫畫,她小時候,我帶著她在路上若是遇到了寫生的,更是停下讓她觀看,後來她說,她長大了也要學油畫,我問為啥要學油畫,她回答:看上去畫油畫的更厲害。看來,面對我們不了解的事物,事物的印象對我們的選擇還是很重要的。再後來,當女兒成為一名美術生時,選擇油畫專業就成了她的第一選擇。不過,這時,她已經不再說畫油畫更厲害了這種話了。

李偉松-青島往事之青島站150X110cm-2018

女兒讀大學剛開始選擇畫室進入油畫專業學習時,我問她,油畫有的油彩塗得厚有的塗得薄,你說塗得厚好還是塗得薄好?她說你咋問的這麼外行呢?我說對啊,我就是不懂才問啊,估計你也不知道。或許是我的激將刺激了她,她很快回復了我,說也有同學問了同樣的問題,老師回答了,你有錢就塗得厚一點,沒錢就塗得薄一點。你說吧,讓我塗得厚還是塗得薄?對女兒的這個反問,我想了片刻,然後回答她:根據你的需要,你覺得厚好就塗得厚。女兒懟道:什麼叫根據需要?你看清楚,和需要無關,是你到底有沒有錢的問題。好吧,我又回答:孩子,你記住,當你在校園生活消費時,你記住了,我們家剛剛脫離了城市低保線;當你在畫室畫畫時,你也記住了,你把自己當成富二代,你想畫多厚就多厚……當然,這是個笑談,油畫顏料的厚薄與作品本身的好壞無關。

劉建新-記憶中那片紅-80X100cm-2014

或許是因為女兒學油畫專業的緣由,我對油畫尤其是青島的油畫也有了更多的關注,也才了解一座城市的油畫風景是有自己的歷史的,儘管與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有距離,但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青島是座年輕的城市,儘管現在青島的歷史已經追溯到了遠古,但那大多都是周邊的古城,對老城區來說,還是20世紀的故事,伴隨現代歷史的腳步,在美術上,水彩和油畫更契合這座藍色的海濱城市。與水彩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相比,青島的油畫還是顯得更小眾,這或許更多的受制於本身的材料和環境影響。但是,若走近就會發現,青島的油畫其實一直在延續著一種現代精神的傳統,尤其是個性的張揚和追尋。

寧雷-盛夏220X100cm-2015

孫小娥-《海風》150X150cm-2005

打開《青島美術百年》油畫卷,這種感受尤其強烈。遠的不說,就是從1950年代開始,始終有青島的畫家在進行油畫創作。但是,對青島油畫的探尋還需要更多的工作,用從青島走出去的畫家唐鳴岳的話說,青島的油畫有一個階段的一個很重要的群體就是在青島館陶路22號海軍俱樂部及旁邊的北海艦隊美術創作室,當時在那裡的軍旅畫家高泉和錢志林等人,還有後來走出去的青島本土的楊克山,他們對青島的油畫帶動很大,尤其是油畫人物的創作……

徐冰-《融-城》130X190cm-2019

韓小東-中國速度180X180cm-2019

面對這部油畫卷,我的感受也是很複雜的,從當年對油畫的懵懂無知,到現在「油畫」就在我的身邊——給女兒的一間油畫工作室,再目睹女兒的油畫作品,這部厚厚的《青島美術百年》油畫卷的最後一頁彩圖作品,就是女兒的油畫《藍調記憶》——她也是這部畫冊里最年青的一個入選者,自然欣喜有加,這也是在補償自己當年沒有實現的繪畫夢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