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玩」的父母,養不出高情商的孩子

doris媽媽說育兒 發佈 2020-06-04T14:06:43+00:00

在教育界中有個非常好玩的現象,關鍵詞是訓斥與遊戲:即當爸爸媽媽動用權威去訓斥孩子時,孩子不但不服,反而會生出各種叛逆。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Doris媽媽說育兒」。

在教育界中有個非常好玩的現象,關鍵詞是訓斥與遊戲

即當爸爸媽媽動用權威去訓斥孩子時,孩子不但不服,反而會生出各種叛逆

反之當你提出陪他玩遊戲時,他會屁顛屁顛的跑過來,不僅乖乖聽話,參與度也極高。

於是,「忠言逆耳」和「玩物喪志」成了很多孩子的代名詞。

但是這教育中看似互為「仇敵」的兩個詞,在兒童身上碰撞到一起時,卻會產生非常神奇的效果!

一.父母會玩,寶寶情商高:

在教育界還有一項非常讓人不解的數據:

即時刻灌輸忠言,卻容易出「逆子」,陪伴孩子玩耍,不僅沒有喪志,反而玩出了高情商!

比如說我鄰居家的夫妻倆,他們性格都非常幽默,而他們家5歲的小女兒諾諾,性格也十分招人喜歡。

有次我們一起在樓下聊天,幾個小孩玩著玩著忽然吵了起來,甚至有位小朋友哭著去找媽媽告狀。

但這時諾諾卻說,我們一起玩「小勇士闖關」的遊戲吧,爸爸媽媽會幫我們藏好寶物,我們需要手牽手打敗怪物,去找到寶物好不好?

這簡直是個一呼百應的提議,諾諾的提議瞬間讓所有小朋友聚到了一起,連吵架的兩個小朋友都牽好了手,瞬間又玩了起來。

我感慨著諾諾的高情商,竟然會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轉移注意力,化解這場矛盾。

諾諾媽媽說,這其實是家庭中常見的場景,她和爸爸會將很多規則,要求,合作,矛盾等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融入到遊戲中。

這樣孩子不僅容易接納,更願意在樂趣中去活學活用那些概念。

二.一本書,能改變什麼?

在交談中,諾諾媽媽提出了一個教育詞彙:遊戲力。

她說在勞倫斯.科恩的《遊戲力》這本書中,她學習到了一個新奇又高效的育兒方法:

即家長轉化思維模式,將遊戲當做教養模式,這樣不僅讓教育變得輕鬆有趣,更能夠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1.《遊戲力》-走進孩子的內心

很多家長說,孩子的情緒太不好懂了!

因為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焦躁,恐懼,難過,沮喪等等。

當爸爸媽媽讀取這些情緒失敗時,就會用一種錯誤的方式去說教孩子,不僅不能緩解,反而會雪上加霜。

而這時,遊戲就成了家長和孩子溝通的語言,成年人將想傳達的理念揉到遊戲中,而孩子在遊戲中接收到爸爸媽媽的信息。

這是最快速,直接且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是連接孩子內心最準確的語言。

2.《遊戲力》-父母與兒童的翻譯器

孩子的每種極端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父母不懂的合理訴求。

比如愛哭鬧打人,不喜歡上學,睡覺愛抱枕頭等等,這些行為代表的訴求是亟需家長解決的問題。

理解孩子的行為,將自己的教育和期望傳遞給孩子這個雙向過程中,遊戲是親子間最好的翻譯器。

舉個例子:當孩子不喜歡認顏色時,大多數爸爸媽媽會強買強賣,反覆教反覆問,但顯然這並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育兒模式;反之我們將它轉化為遊戲,告訴孩子藍色代表大怪獸,紅色代表小公主,快來抓住大怪獸,不能讓它傷害小公主!

當把想要教給孩子的東西放入遊戲中,一切就變得簡單又有趣,連複雜的親子關係都會容易很多!

而像這樣的案例,在《遊戲力》這本書中比比皆是,看過後的家長說,這簡直是親子溝通和育兒的神器。

比如《遊戲力》中的「情景再現遊戲」:

即和孩子通過遊戲的方式重現讓他暴躁或感到失敗的一幕,比如用誇張的角色扮演方式。

而在遊戲中,爸爸媽媽可以將失敗情緒轉化為一種遊戲,並且可以想辦法打敗,這會讓孩子減少挫折感,並且有勇氣重新站起來。

「扮演老師遊戲」:

如果孩子在學校不開心,爸爸媽媽又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時,這個遊戲就會發揮作用。

我們可以集合家裡的玩具,家庭成員讓孩子扮演老師,其他人扮演學生,讓孩子重現學校中的生活。這樣當寶寶在回憶時,爸爸媽媽就會立刻知道他的想法,並且加以正確的引導。

「我不會穿衣服遊戲」:

如果孩子不會穿衣服,那麼不必反覆嘮叨,通過一個遊戲輕鬆搞定。

準備兩個娃娃,一個娃娃說我不會穿衣服,另一個娃娃教她穿衣服。這樣的行為演示過一兩次,孩子就會樂此不疲的沉浸在遊戲中,為喜歡的玩具穿衣服,而在這個過程中,也自然而然的學會了規則。

3.《遊戲力》-親子聯結的紐帶:

當我們按照書中的遊戲教養模式去教孩子時,就會感知到更層次的含義:

教育的本質是溫暖而有力量的,遊戲並不是單純的玩,而是我們願意親近孩子,了解孩子的重要環節。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收穫到的不僅是快樂,還有那份百分百的愛。

在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現象:為什麼親子關係會越來越僵硬,我明明那麼愛他?
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愛在傳遞的過程中,被固有的教育模式大打折扣。

比如訓斥諷刺,語重心長等等,磨破了嘴皮也收穫不到好結果,反而讓親子關係破碎,和孩子形同陌路。

在《遊戲力》中,作者給出了答案:

即當父母愛的太深沉,反而會浮於孩子的表面,而父母的愛很易懂,卻更容易沉到孩子的心底。

通過遊戲,父母可以將表揚,鼓勵,批評甚至是訓斥更好的傳遞給孩子,而孩子不僅不會生氣,反而會和爸爸媽媽更加親昵。

因為他們永遠都在期待下一次的遊戲!

三.100分的帶娃玩,你及格了嗎?

遊戲力確實是非常好的教養模式,但在實踐的過程中,爸爸媽媽也需要注意方法,否則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

1.不急躁,玩的單純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通過一兩次遊戲就要求成果。

所以,不要總問孩子在玩中學到了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等等,帶著孩子單純的玩,將快樂和愛傳遞給孩子,至於大道理,留一點時間讓孩子慢慢理解,不要急於求成。

否則久而久之,孩子一定會厭倦這種遊戲教育的。

2.不批評,玩中取經

會玩的家長,在教育中一定會拐拐彎。

將錯與對用遊戲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孩子在玩中吸取經驗。

樂高教育中有一種理念,叫做「玩中學,做中學」,其含義便是將知識,挫折,成功等多種多樣的概念都融入到玩中。

所以孩子在搭積木時,不僅會學習到搭建知識,也會鍛鍊抗挫能力以及最後完成的成就感。

這也說明了,孩子的對與錯,是完全可以通過遊戲展示出來的。

3.不盲目,性格決定遊戲內容

強迫內向的孩子去參加團體遊戲,是一種折磨;而將樂於分享的孩子關進屋子裡獨自玩玩具,會產生無盡的孤獨感。

所以遊戲固然有意義,但也必須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急於鍛鍊孩子的某種能力,要給孩子足夠的適應時間。

比如性格內向的孩子,我們不必強迫她立刻接受團體活動,反而可以通過玩具之間的互相交流為孩子建立合作和友誼的概念,在慢慢的引導孩子走進團體中。

在遊戲融入教育之前,我們更傾向於剛性教育,直來直往不拐彎,但孩子往往易折易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