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我收藏了王世襄的「天下第一」

美術史知識大全 發佈 2020-03-24T04:57:32+00:00

明代犀皮漆圓盒王先生告訴他,這個圓盒已收入到《中國古代漆器》、《中國美術全集》等著作中了,這可是「天下第一」的漆器,非常難得一見,一副炫耀的表情。


馬未都:我收藏了王世襄的「天下第一」


馬未都與王世襄


和王先生在一起 不聊收藏


由於年輕時酷愛古家具,馬未都結識了王先生,

但見面聊的凈是家長里短的平常事,

聊專業都是一句半句的,全靠心領神會。

那些日子,王先生給他的感覺是文物傷著他了,

少說為佳。


一進他家,門的牆上貼著他親筆寫的告示:

按上級指示,不給來人鑑定,免開尊口云云。

每次登門,馬未都會把這句話仔細在心裡念一遍,

不提文物,

只欣賞他老人家的書法。


和王老在山西閒逛的日子


有一年,馬未都陪王先生去山西閒逛,

說閒逛還是有點兒目的,

那時山西剛剛開始刮古董之風,

當地並沒人收藏,來的都是遠道的和尚。

山西人有貿易傳統,當地許多人都以此為生,

四處搜羅,就地變錢。

在平遙的一個村裡,

過一個小河一樣的乾溝,

年輕的馬未都到跟前都猶豫了一下,

王先生卻健步如飛,45度陡坡一下一上,

讓小王先生40多歲的馬未都汗顏不已。


那次,在一個農民家中,

馬未都發現炕頭上有一本

被農民翻得髒兮兮的大書——《明式家具珍賞》,

他拽了一下王先生的衣角,

示意王先生看炕頭上那本書。


王先生無動於衷,

兩眼直勾勾地看著一對烏木南官帽椅,

悄悄和他口語:「少見!」

奇怪的是那家主人一老一少,

老頭兒臥床不起,乾咳不停,

問他話沒一句禮貌回答;

少婦忙於做飯,刷鍋點火,讓屋內狼煙四起。

他們只好悻悻離去。


出了門他安慰王先生說:

「您那本書是全村最貴的書。」

王先生卻說:「這對烏木椅早看見就可入書。」

大師的關注點,果然非同一般。


拍下王先生的舊藏



雖然早年與王先生熟,

但馬未都從未想過能擁有他的藏品。


王先生有一個明代犀皮漆圓盒,

他每次拿出讓馬未都看時

都是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

馬未都回憶:當時我連摸的勇氣都沒有

明代犀皮漆圓盒


王先生告訴他,

這個圓盒已收入到《中國古代漆器》、

《中國美術全集》等著作中了,

這可是「天下第一」的漆器,

非常難得一見,一副炫耀的表情。

後來才知道,

犀皮漆製品不是一般人家裡能有的貴重物品,

很多古代名著中提到過,

都是出自一些上流社會的官員、名仕家中。


2003年王世襄先生的藏品《儷松居長物》專拍,

這件「天下第一」正是其中的拍品之一,

因為世人對其了解不深,所以價格並不很高。

馬未都恭敬地將其收藏,

沒讓機會從手中溜走。

從第一次見到這文物,

到真正擁有,

時間過去了30年,

這漆盒拿在手裡,除了覺得沉甸甸的,

馬先生心中也是一陣唏噓。


至今,這漆盒在觀復博物館展出,

以代表對王先生的懷念。

附送:

大玩家——王世襄

關於文化,盛風曾不止一次強調過一個觀點,其實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實用的基礎上「玩」出來的。



心 / 里 / 有 / 束 / 光 眼 / 里 / 有 / 片 / 海

中國古代從不缺少執著於一件事的人,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存在,一切的「無意義」才變得「有意義」。因為是那些人給原本的死物注入了靈魂,使之成為了文化。

關於「玩」,小編的腦子裡會想到兩個人,一個是相聲界的于謙,一個是收藏大家馬未都。或許很多朋友對於馬未都會更加熟悉,但是于謙卻也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但是這二位「玩」的方向卻大相逕庭,于謙老師更偏重於生活,玩狗、放鴿、斗蟲、熬鷹、養馬......所有這些讓他成為了相聲界赫赫有名的「頑主」。而馬未都先生則是偏重器物文化,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收藏家、鑑賞家。雖說這二位都名聲在外,但要真正說起「玩」,中國的第一玩家還得是王世襄。

王家算是真正的書香門第,從小出生在這樣家世顯赫的環境下,王世襄本應承繼家風,成為一個儒雅的翩翩公子。但是他並沒有,反而是從小對那些老人們口中「不入流」的玩意偏愛有佳,老人們都說這孩子以後沒出息,成不了大器,可王世襄自己卻樂在其中,不管他人看法。

▲王繼曾先生(王世襄父親)抱著一歲的王世襄

王世襄能夠成為一個「大玩家」主要得益於小時候母親對他的教育。王世襄的母親金氏出身江南名門,還曾留學英國,所以思想並不古舊,對王世襄一直實行開放式教育,任其自由發展。這一開明的教育方式即使在當今社會也並非人人能夠做到。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教育,王世襄從小便培養出獨立的自我人格,也為日後在「玩」這件事上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世襄隨父母遊覽杭州林隱寺前的飛來峰王世襄10歲開始養鴿,為了追趕落到鄰家房上的鴿子,他常從正房屋脊跳到相隔數尺外的廂房頂,他母親有次撞見這種場面,驚嚇下幾乎暈倒。從此母親便立下了一個原則:「凡對身體有益的都准許玩,如有害身體的,則嚴加管教,絕對不許可。」

玩也分「文玩」和「武玩」,非身體好不能玩,謂之「武玩」,這種玩法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下來,如熬鷹。熬鷹就是將鷹馴化,之所以稱之為「熬」就是不讓鷹睡覺,日夜舉在肩上,消磨其野性,但有一點,鷹不睡覺,人也睡不成,往往熬鷹鷹未熬成,人先垮了。可王世襄就有這樣的心思和耐性,將「玩」進行到底。

雖然頑劣,但王世襄的學習還是不錯。1934年,王世襄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系。這是他父親所期望的結果,可他卻對理科的東西沒有一點興趣。

平日裡,白天抱貓養狗,在學校周圍逍遙。夜裡,則經常跑到荒郊野嶺跟人遛狗捉獾,每至半夜後跳牆回家。讀了兩年,多門功課不及格,差點被開除,迫於無奈王世襄最終轉到了國文系。

由於自小受家中文化薰陶,到了國文系王世襄反而成了尖子。他感覺到可以不用學了,貪玩的心更大了。他請來養蟲和養鴿子的民間奇人,一起種葫蘆、遛狗、捉獾、養蟋蟀,那時的王世襄仿佛進了油缸里的老鼠,好不快活。

轉眼數年,有驚無險,1938年,王世襄本科畢業。但此時家中卻傳來噩耗,母親病故,離他而去。王世襄似乎一下子長大了,鴿子送朋友,狗成了看家狗,所有玩物均束之高閣,開始專心致志,潛心學問。決心做出一番事業,以慰亡母。

那年他考上國文系研究生,因為母親金氏曾是著名花鳥畫家,王世襄便以「中國畫論研究」作為碩士論文題目。當時正處戰時,華北淪陷,人們紛紛南下以避戰禍,可王世襄偏偏不走,在家中潛心寫作,兩年時間完成了碩士畢業論文《中國畫論研究——先秦至宋》並完成答辯。此時的王世襄已不是當年那個貪玩的少年,而慢慢成長了起來。

▲燕京大學一角

完成答辯,王世襄南下尋找工作。名門之後,且浪子回頭小有成就,王世襄本可毫不費力找到一份稱心的悠閒工作,可他的目光卻瞄上了當時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在今日,歷史語言研究也不是一個熱門的行當,非但要坐冷板凳,也不容易出成績。可王世襄卻一門心思想要扎進這個行業。

▲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德國建築學家鮑希曼(從左至右)

最終,王世襄以學徒的身份留了下來。在那裡,匯聚了一批文物大家,王世襄如饑似渴地向前輩請教,很快就在文物鑑賞方面登堂入室。由於思想獨立,王世襄學的很快,很快就能夠獨當一面。1945年日本戰敗,王世襄被推薦位平津地區追討文物的代表。他宴請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請他們提供線索,追討回的240件青銅器,幾乎件件是絕世珍寶。自此,王世襄算是正式開始了他研究「玩」的生涯。

▲商饕餮紋大鉞

▲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青銅壺

1946年開始,王世襄進入故宮博物院,本該是特別高興的事,可後來,由於歷史原因王世襄卻被故宮開除了他的公職,不過王世襄並未對此耿耿於懷,既然你們不帶我玩,那我就自己玩!

離開了故宮,王世襄自然就被主流文物界排斥在外。既然主流容不下他,他索性就研究起了當時屬於偏門的文物,也就是後來爆火的明清家具。可笑的是,由於當時「破四舊」,所以那些家具都被當成了破爛,王世襄就樂此不疲的去「撿漏」並進行記錄研究。

1976年,王世襄開始正式著手編寫他的研究成果。當時,他尚未為世人所知,但在文博圈,卻已是名氣斐然。於是不少圈內人前來討教。可他在大院兒外貼上一張毛筆書寫的告示:「工作繁忙,恕不見客,請見諒。」真有人「熟視無睹」,來敲門,他往往只半開門,探出頭來說一句「我很忙,沒時間」,就把門關上了。每天早上4點,王世襄的書房就已亮燈。到了晚7時,他才會利用看「新聞聯播」的時間休息一下。

由於當年被擠兌的去研究「偏門」,反而使得王世襄成為了當時國內關於髹飾技藝、明清家具文化的唯一專家,他留下的《髹飾錄解說》是對我國現存唯一的漆工古籍《髹飾錄》的注釋、講解,《明式家具珍賞》及隨後出版的《明式家具研究》也成為了創前人之未的研究文獻。

▲明式家具英文版而何以王世襄能寫成老少皆宜,通俗易懂?原因無他,他是一個真玩家:要玩就要玩透。「如虎添翼,念書人如果真的再會動手實踐,那才真的就像老虎長了翅膀。」王世襄曾說。他找師傅請教家具的卯榫結構,讓人家幫忙拆開、解析,為了寫書還讓工匠做了很多卯榫,他畫圖,總結成理論,在書中與大家見面,讓大家都能「看得明白」。

到1989年,王世襄已出完《明式家具珍賞》和《明式家具研究》。此時的王世襄還想給後世再留下點什麼,可是寫什麼好呢?當時啟功先生的一句話給了他方向,「世之寄情玩好者,何止千百。能用文字表達者,卻罕見其人。有關述作,願先生好自為之。」也許這就是人生,註定讓王世襄與兒時的玩好來一次久別重逢。

自此王世襄專心對民間玩好做古籍整理和注釋工作。《蟋蟀譜集成》、《秋蟲六憶》、《北京鴿哨》、《明代鴿經·清代鴿譜》、《說葫蘆》、《冬蟲篇》、《大鷹篇》、《獾狗篇》等著述,都是之後十幾年裡寫成的。

王世襄曾在一次接受採訪的時候評過電視劇《末代皇帝》,他說:「《末代皇帝》有個鏡頭表現溥儀從懷裡掏出一隻葫蘆,一隻蟈蟈兒從裡面跑了出來,這個鏡頭設計得挺合理,表現溥儀玩物喪志,可是他拿的那個鑲象牙口的葫蘆不太對頭,那不是養蟈蟈兒的,而是養油葫蘆的。」或許只有真正的玩家才能注意到這樣的細節。

2000年,王世襄86歲,將自己一生所寫的大部分文章集結為《錦灰堆》出版。

▲「錦灰」,即別人不重視、但又是美的東西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與世長辭。「21世紀的中國還會再出一個錢鍾書,但王世襄是再也出不了了。」世人慨嘆。今人議王世襄,往往由其玩而談。津津樂道於其如何會玩。

可恰如本雅明說:新時代的富人們只學到了舊貴族的缺點,卻對他們的品位和趣味充耳不聞。作為出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那一代人,王世襄能夠完全主宰自己命運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在一生的絕大多數時候,王世襄被時好時壞的年代和潮流不斷裹挾著往前的。

人們總說玩物喪志,小編卻以為這是庸人自述,人生本就是一場玩樂,有人能在玩樂中找到自我,有人卻說玩樂使他們喪失自我,其實這跟所玩之物並沒什麼關聯,因為總有人能夠玩成大家,有人卻一輩子玩不明白。王世襄其人其事,已是過往雲煙,不復存在,可在當代,就當真再出不了一個王世襄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