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失信,不能止步於「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岱山檢察 發佈 2020-05-13T09:03:55+00:00

個案查處之外,還要千方百計提高失信成本,不能止步於「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要讓三令五申變成耳旁風。

中信銀行被控訴「非法」泄露個人帳戶交易信息一事,連日來引發公眾持續熱議,將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再次置於聚光燈下。


中信銀行事件只是揭開了個人信息泄露的冰山一角。近年來,各相關部門三令五申要求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儘管如此,「頂風作案」的還有不少。目前,「失信」的中信銀行已經被銀保監會立案調查。公眾更關心的是,個人信息泄露不是個案也並非偶然,還有多少「暗箱操作」的潛規則讓客戶信息保護沒了底線?個案查處之外,還要千方百計提高失信成本,不能止步於「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要讓三令五申變成耳旁風。


金融行業涉及個人資產安全,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的保密義務一直有較高要求,也是監管的重中之重。而中信銀行一句「配合大客戶要求」,就可以枉顧「小客戶」權益,隨意將個人帳戶交易信息提供出去。中信銀行「任性」查詢個人信息並非首次,其太原分行2018年曾遭行政處罰,原因就是「未經同意查詢個人或企業信貸信息」。可見,個人信息保護被有些商業機構當作了耳旁風。


這些年來,銀行個人信息泄露亂象屢禁不止,不僅是個人帳戶交易信息,個人徵信信息、財產信息、房產產權調查信息等都頻繁被泄露,網絡上甚至不乏買賣銀行個人信息的「黑市」。究其原因,除了個別的黑客攻擊風險事件外,大都是銀行內鬼倒賣客戶信息謀利的人為事故。


儘管有一些銀行「內鬼」泄露客戶信息的手段比較隱秘,但在銀行這樣的金融單位,查詢、拷貝信息都會有系統留痕,相關單位是否存在縱容行為得打個問號。這暴露出,銀行信息保護雖然有成套的制度,但顯然存在很大的執行缺陷和管理漏洞,以至於制度流於形式,淪為擺設。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泄露已經成為「社會公害」。在一家銀行辦卡之後,要不要貸款的推銷電話就會絡繹不絕;買房之後,推銷裝修的電話就會蜂擁而至,甚至能精準的報出你的家庭住址;孩子報名了一家培訓機構後,其他機構的營銷電話就會絡繹不絕,甚至能報出你孩子的名字和年齡……人們深受個人信息泄露之苦,每天都活得像在「裸奔」。


普通民眾信息被泄露如何維權?控訴中信銀行的脫口秀演員王越池有500萬的微博粉絲,一聲討伐掀起輿論熱浪,其他普通民眾遭遇類似問題難道只能默默承受?


所以,對於此類事件,「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是遠遠不夠的。對於頂風作案的違規企業,監管部門必須嚴格追責,出手重罰。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面臨更大的威脅和挑戰。健全法律法規,加大對違法機構和個人的法律追究、處罰力度,已經刻不容緩。期盼我國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立法早日出台,讓個人信息得到更好的守護。

轉發自半月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