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不停學習,只為五歲星寶外孫早日康復

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 發佈 2020-05-10T03:49:38+00:00

如果說,有什麼是一位出生於1957年,經歷過新中國成立初期一路高歌猛進發展變遷史的老人沒有經歷過的,大概就是得知自己的外孫患有孤獨症吧。

如果說,有什麼是一位出生於1957年,經歷過新中國成立初期一路高歌猛進發展變遷史的老人沒有經歷過的,大概就是得知自己的外孫患有孤獨症吧

「孤獨症」這個詞語對63歲的老人來說過分陌生,像是屋內穿著夏裝,可打開門卻被屋外嚴冬的冷風撞了個滿懷,不知為何,卻全身心地覺得恐懼與危險。

一、發現問題

桂榮(化名)的外孫貝貝被發現與同齡孩子不同時,已經5歲了。

貝貝的父母忙於工作,平時對孩子疏於陪伴,又因為之前從未接觸過與貝貝年齡相仿的小孩,因此並未發覺孩子是否異於常人。

那一天是幼兒園的家長探訪日,姥姥和其他小孩的家長一起站在活動室外巨大的窗戶前,觀察著各自孩子的一舉一動。活動室內老師組織小朋友們聚攏在一起合唱兒歌,可是貝貝始終握著自己的玩具熊,對老師的要求不予理睬

同伴們跟著老師的節拍整齊地唱著兒歌,可是貝貝無論如何都不為所動。姥姥望過去,心裡很焦急,想著孩子平時淘氣不聽自己的話也就算了,怎麼到了學校連老師的話都不聽了。

其實姥姥早就聽老師跟自己反應過關於貝貝的情況,但姥姥並未覺出異常,或者說,不願相信自己的貝貝有什麼不同。

「說話晚其實很常見的,那時候我也沒當回事兒,唉,都怪我啊……」

姥姥回憶起最初得知貝貝的不同時,非常後悔自己當時沒有當回事。經過這次家長探訪日,姥姥終於決定讓貝貝的父母帶孩子去專業的機構檢查,在姥姥的一再堅持下,貝貝的父母終於同意了,經過繁瑣專業的一整套評估,貝貝最後才得出結果——孤獨症

這個結果令大家都難以置信。抱著最後僥倖的心理,貝貝的爸爸打聽到,北大六院是孤獨症領域最權威的醫院,於是一家人前往了北京。到了醫院,姥姥將貝貝的身體檢查報告拿給醫生看,但醫生直接擺擺手說:「您家的孩子評分只有56分,已經可以確診是孤獨症了。建議先不要再上幼兒園了,趕緊開始康復,否則孩子跟不上進度,以後也很難進入社會了。」

聽到專家這樣的回答,貝貝姥姥和父母悔恨不已,怪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發現孩子的問題。

二、專業鑄就成長與改變

經過諮詢,一家人帶著貝貝來到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開始接受訓練,雖然貝貝被診斷比較晚,但是好在情況不是非常嚴重

僅過了兩個月,貝貝已經得到相當大的進步,貝貝的感統能力欠佳,走路經常摔跤,顯得很笨拙。之前大家都覺得可愛,可是被確診後,每次看到貝貝摔跤,家裡人都覺得難言的心痛。好在接受了專業的康復干預,並且為了配合老師的干預,姥姥會在課後時間,給貝貝買平衡車、泡沫槓桿等道具幫他做訓練,現在貝貝的感統能力有了大大的提升

貝貝跟著機構康復的這段時間,姥姥也沒有閒著,為了更好得照顧貝貝,也為了配合老師對貝貝的干預工作,姥姥報名了北大醫療腦健康行為發展教研院的ABA康復師課裡面從入門知識一直到專業的實操講解,都面面俱到。學習的這段日子裡,姥姥也漸漸開始懂得如何配合老師的干預,知道了老師進行每一步教學的目的與意義,同時看著自己的外孫不斷在進步,姥姥懸著的心也漸漸平靜了下來。

姥姥知道了原來對於小孩來說,能夠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是多麼重要。這是最最基礎的事,因為只有孩子能夠明確提出要求,大人才能具體地滿足他的需求,才能避免孩子的哭鬧以及其他一系列問題行為的出現。

同時姥姥對於孤獨症的理解也大不一樣了,從前這個詞對她來講陌生而危險,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對此一無所知,經過系統的學習,對於康復的視角有了新的認識——只要干預及時並且科學、系統,孩子還是有非常大的可能融入正常的生活中的

三、積極面對才能解決問題

現在,貝貝的問題行為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相比以前也開朗了非常多,學會了傾聽別人講話,並能以此為基礎進行回答與提問。

姥姥相信,只要堅持干預並運用她在《ABA康復師進階課》學到的應用行為分析知識進行泛化,相信自己的貝貝總有一天可以適應社會,並融入社會的

生活總是給人出乎意料的驚喜或是意外,但不論發生了什麼事,只要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平靜地面對一切,相信總會出現轉機,正如姥姥的人生哲學。

如果暫時沒有能力改變當下的苦難,那就試著改變自己,讓自己有能夠面對和改變這些的能力與心境。與其一味地沉浸在苦痛中無法自拔,不如想想如何改善目前的苦痛。

相信總有一天,姥姥會迎來貝貝成功邁入社會的一天,不管那一天是否尚無期限,但只要現在是一刻不停在努力改變著的,那便未來可期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 ↓ 相關案例、科普文章、實操視頻等你來學。或加入微信公眾號:「北醫兒童發展中心」更多精彩內容等你發現 。

下方留言分享你的學習故事,前三名將有機會獲得精美禮品一份,包郵的那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