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割麥子汗流浹背直呼累,為何現在卻很懷念,答案心酸

一花一世界ice 發佈 2020-06-08T16:16:50+00:00

我國的農業機器化時間並不是太長,直到90年代末,日本的久保田才進入中國,此時人們才意識到聯合收割機的便利性,國家組織了一批人,去往日本學習了先進經驗,併購買了相關技術專利,這才有了我國機械化農業的開始,但就算是到了今天,我國的農機設備領域,在全球範圍內依舊沒有太出色的表現。

如今的麥收已經正在進行中,不少地方都在熱火朝天的收穫糧食,如今的收糧已經沒有太辛苦,直接將拖拉機開到田間,聯合收割機再將小麥灌入其中,灌滿了之後就可以拉回家裡晾曬,整個過程不需要什麼體力活,一畝地20多分鐘即可搞定。

我國的農業機器化時間並不是太長,直到90年代末,日本的久保田才進入中國,此時人們才意識到聯合收割機的便利性,國家組織了一批人,去往日本學習了先進經驗,併購買了相關技術專利,這才有了我國機械化農業的開始,但就算是到了今天,我國的農機設備領域,在全球範圍內依舊沒有太出色的表現。

相信很多80後甚至90後農村娃們,對過去割麥子汗流浹背的場景不會陌生,那些60後70後更是一輩子難以忘記這個場景,很多網友稱割小麥的回憶並不美好,整個過程都比較辛苦,為何如今卻很懷念?答案很心酸!

一、割小麥的心酸場面

在七八十年代,因沒有機器的輔助,麥收時全家都要加入麥收中,每個人分工明確,比如說媽媽不僅要負責麥子收割,還需要將它困好,然後孩子們則是將其運到地頭。收割的過程是忙碌枯燥的,儘管天氣炎熱,但還是要穿著長袖衣服,將自己包裹嚴實,不然的話,半天下來胳膊就都是刮痕了。

很多人忙了一天後,胳膊根本就抬不起來,疼痛難忍,甚至還出現腫大的現象,但第二天還是要忍痛去田間收割。畢竟麥收抓的就是農時,要和時間賽跑,不然的話雨季來臨,什麼都幹不了。

小麥收穫了後,就需要運到曬糧場,之後用上石碾子進行脫粒,等差不多了後,還需要對麥子揚谷,從而實現麥殼分離,這樣才能裝袋。之後大家會用上木叉子將秸稈摟回家裡,這些秸稈是燒柴火的利器,家家都會將其帶回家裡。

這些東西忙活完了後,農民還不能忘記一件事情,那就是上交公糧。此時需要排上長長的隊伍,如果去的晚了,可能當天輪不到自己,第二天還要繼續前來。公糧在上交時,對小麥的品質也會特別在意。

二、為何現在很懷念?

按理說割麥子是一個出大力流大汗的場景,回憶里都是淚,干到一天累到不能正常走路。但割麥子卻是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完成的事業,很多家庭還會和兄弟合夥收割,從而提升效率。

正是親友間的合作,讓大家的內心暖暖的,很多人都懷念那個年代,沒有任何的埋怨,彼此都會踏實的做好每一件事,從而將麥子收穫裝袋。

但到了如今,生活條件好了,親人們之間的距離也在漸行漸遠,到了聚會時,反而還會有攀比的風氣,相互之間再也沒有純真,大家的精神生活反而很是壓抑,不如那個年代痛快洒脫。

當然如今的條件好了,人們對過去生活的懷念,也是感慨社會發展的進步,讓後人不忘過去的心酸畫面,大家怎麼看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