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孩子,謹防「小動作」里藏大病

大小新聞 發佈 2020-05-06T11:36:53+00:00

「舉個例子,之前接診過一名小患者,6歲前一切正常,但從6歲開始出現頻繁聳肩的現象,他的爸爸一直有聳肩的毛病,起初家人以為是孩子模仿,矯正一下就好了。但不管如何勸說、矯正,孩子還是會不自覺地聳肩,而且症狀愈來愈嚴重,這種情況就與遺傳有關。」

大小新聞客戶端5月6日訊(YMG全媒體·大小新聞記者 高少帥)11歲的莉莉(化名)乖巧伶俐,成績優異,原本是班裡的尖子生,可是最近卻被學校勸退了。理由是:莉莉上課總「搞惡作劇」擾亂課堂秩序,且「屢教不改」,嚴重影響其他同學學習。

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兒童精神科專家鞠紅珍走進萊陽廣播直播間

一個乖巧好學的女生,上課怎麼會搞惡作劇呢?

據莉莉自己陳述,上課時她總會像中邪一樣,不由自主地站起來,動作麻利地將一條腿踢過頭頂,呈「一字馬」姿勢,而引發全班同學的驚叫和鬨笑。這種課堂上「不自覺」的踢腿動作,被老師認為是故意擾亂紀律,但多次批評、懲罰都無濟於事,一到上課,莉莉仍會難以控制地重複這一動作。

「我不想擾亂課堂,可我控制不住自己。」課堂上突兀的動作,讓莉莉很是慌張,老師的訓斥和同學的嘲笑更讓她內心緊張不已,她總是告訴自己「不要搗亂」,可一上課,她又不由自主地起立、踢腿。

這一怪異舉動被老師和家長當成是孩子調皮搗蛋的「罪證」,但其實不然。據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兒童精神科專家、主任醫師鞠紅珍介紹,莉莉上課「不自覺」踢腿並非故意,從其日常表現與動作的刻板性來看,莉莉是患上了兒童抽動症。

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兒童精神科專家鞠紅珍在特殊教育學校與小患者互動

刻板「小動作」是抽動症症狀之一

「兒童抽動症的其中一個分類——抽動穢語綜合症(Tourette綜合症)又稱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多發性抽動症等,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然地、快速地、不自主地、重複地肌肉抽動。起始症狀呈一過性,比較輕,通常先眼部、面部肌肉開始抽動,而後抽動症狀逐漸加重,從而形成多部位抽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可出現複雜的、形態奇特的複合性運動抽動,像衝動性觸摸東西、踢腳、下蹲、彎膝、走路旋轉等動作,自身不可抑制。像莉莉上課刻板踢腿的動作,正是抽動穢語綜合症的症狀之一。」鞠紅珍解釋道。

兒童抽動症起病於兒童和青少年期,根據發病年齡、病程、臨床表現和是否伴有發聲,又分為短暫性抽動障礙、慢性抽動障礙、抽動穢語綜合症(Tourette綜合徵)三種臨床類型。

「最常見的是短暫性抽動障礙,大多起病於5—7歲,像眨眼、擠眉、皺額、吸鼻、聳肩等。簡單的發聲抽動為單純的、快速的、無意義的聲音,如清嗓、咳嗽等,本症國內患病率在1%—7%。」鞠紅珍進一步解釋,「短暫性抽動障礙,病程可持續數周到數月,一般患兒可自愈或經治療後痊癒。病程持續一年以上的,也就發展成為慢性抽動障礙了,這時的症狀更複雜,治療上也相對困難些。也有部分慢性抽動患兒的病程甚至可能相伴終生。」

不自主「小動作」是抽動症的明顯症狀之一。據了解,兒童抽動症多見於4—12歲兒童,男孩多於女孩,男女發病率之比為3:1或4:1,且90%以上兒童是在10歲以前首次發病。

是什麼讓孩子患上了兒童抽動症?

童年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應是天真爛漫、健康無憂的,那又是什麼原因使得原本活潑「正常」的孩子突然出現各種短暫、慢性甚至是陪伴一生的抽動障礙呢?據鞠紅珍介紹,兒童抽動症的病因和病理機制尚不明確,許多因素都可能導致病情的發生。「舉個例子,之前接診過一名小患者,6歲前一切正常,但從6歲開始出現頻繁聳肩的現象,他的爸爸一直有聳肩的毛病,起初家人以為是孩子模仿,矯正一下就好了。但不管如何勸說、矯正,孩子還是會不自覺地聳肩,而且症狀愈來愈嚴重,這種情況就與遺傳有關。」據鞠紅珍介紹,家族中有陽性病史的人患抽動症的機率遠高於一般群體。

此外,軀體局部疾病刺激,如眼結膜炎、倒睫、上呼吸道感染或鼻炎等會引起眼肌、面肌不自主的抽動,等到局部疾病治癒後,抽動症狀卻依然存在,成為了新的病症。鞠紅珍舉了個例子:「一名患者患有『倒睫毛』,眼睫毛倒長,長期刺激眼球,導致眼睛總是不停地眨。但在『倒睫毛』這一軀體症狀治好後,患者因長期刺激已形成眨眼的慣性,改不過來了,這也是抽動症的一種病因。」此外,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事件、精神過度緊張或學習負擔過重等因素,也使得抽動成為心理應激的一種表現。

「對於兒童早期的一些抽動症狀,多數家長存在認識誤區,不知道是病,所以常常延誤孩子的治療,甚至讓孩子的病症伴隨終身。因此,家長多掌握一些兒童期的精神衛生常識非常重要;其次,當發現孩子有異常時,及時到專業機構接受正規的引導和治療也非常重要。」鞠紅珍如是說。

莫讓「抽動症」貽誤孩子終生

明白了兒童抽動症的一些疑似病因及症狀表現,便可以對孩子莫名的「小動作」進行科學引導和防治。鞠紅珍治療研究兒童抽動症多年,對於孩子因疾病而遭受的不公「指責」和「懲罰」頗有感觸。「這些年接診的患抽動症的孩子,幾乎每個人都受過批評和訓斥,90%以上的因所謂頑皮搗亂挨過打。家長和老師應學習和增強對這方面疾病的認識,因為不合理懲罰和指責帶來的心理壓力,更容易加重孩子的病情。」鞠紅珍說,「治療兒童抽動症,父母和學校的作用至關重要。」

「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做到不批評、不提醒、不安慰,理解患兒的症狀,並對其支持幫助,消除其心理困惑,才能更好地康復。」鞠紅珍以開題說到的莉莉為例,進一步解釋,「莉莉的情況屬於抽動穢語綜合症,是病態下不自覺的行為,自己無法控制。同學的鬨笑,加上老師的批評,使她的心理壓力更大,從而導致症狀越發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的角色尤為重要,如果對兒童抽動症有所掌握,老師就會及時制止同學的鬨笑,也不會對莉莉進行批評和訓斥,並在莉莉不在場時,與同學們說明情況,讓大家理解、尊重她,莉莉的症狀就會有所緩解。此外,老師還應及時將莉莉的情況通知家長,讓家長儘早帶孩子進行治療。」總之,關鍵把握一個點,那就是「不要讓抽動症患者感覺自己患病」,做到不提醒,不安慰。「當然,不提醒、不安慰並不代表不理會,相反家長和學校應該更為關注孩子的心理動態,幫助其調節心態,緩解症狀。可以偷偷觀察,儘可能減少給孩子的壓力。」鞠紅珍如是說。

抽動症常伴隨其他症狀並發

抽動症在很多情況下,並非孤立存在。12歲的園園(化名)從小患孤獨症,將自己「困」在自己的小世界裡。4歲時父母吵架「禍及」了園園,讓園園對大發雷霆的爸爸產生了某種恐懼。從此以後,園園每次只要一見到爸爸就會發出一疊聲的尖叫,而這一症狀在爸爸離開她的視線後就會馬上消失。「這個時候的抽動症狀,就是孤獨症患者因受到意外刺激後而產生的併發症狀。」談到孤獨症,鞠紅珍進行了簡單解釋,「孤獨症與抽動症,包括兒童多動症,都是兒童期常見的心理障礙,家長應當擺正心態,在治療上切勿『諱疾忌醫』,應及時消除孩子精神上的『小感冒』。」

「像孤獨症兒童,大多在某一方面比較執著或者擅長,有些情況甚至讓人覺得很神奇。」打個比方,一名孤獨症兒童在背對鍵盤的時候,可以準確地用手指敲出他人指定的字母或字符;還有一些孤獨症兒童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可以正確背誦或書寫剛剛看到的冗長的文章或數字……「如果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並加以正確引導,這些孩子同樣可以有一技之長。因此,兒童時期的心理症狀必須加以重視,稍有不慎將會貽誤孩子終生。」鞠紅珍呼籲家長和學校,要關注孩子健康,警惕「小動作」,適當為孩子減壓,讓他們在輕鬆的環境裡正確治療,擁抱健康的童年。

責任編輯:趙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