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會示弱的父母,才能教育出獨立思考的孩子

教育思享 發佈 2020-06-14T04:13:10+00:00

孩子在家庭里一直處於弱勢地位,雖然父母是在充當庇蔭孩子的保護傘,但由於父母一直以強大的樣子出現在孩子面前,孩子就習慣性地依賴父母,過度的依賴限制了孩子自身獨立性的養成,切斷了孩子向著自主獨立的方向發展的道路。

在每一段家庭關係中,父母往往會習慣性地扮演強勢的角色,抱著「是我生養的兒女,那我就是兒女的主宰」的心態對孩子進行教育。

孩子在家庭里一直處於弱勢地位,雖然父母是在充當庇蔭孩子的保護傘,但由於父母一直以強大的樣子出現在孩子面前,孩子就習慣性地依賴父母,過度的依賴限制了孩子自身獨立性的養成,切斷了孩子向著自主獨立的方向發展的道路。

有很多父母疑惑,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總是不夠獨立成熟,為什麼總會跟孩子發生衝突,說到底就是因為父母過於強勢,所以當父母,學會適當地示弱,反而更容易成就孩子的「強大」。但同時,父母也需要注意,示弱不等同於讓步,更不等同於軟弱,而是需要父母掌握其中的尺度的。

所謂示弱效應,就是強勢方通過向弱勢方請教,從而達到拉近雙方距離消除隔閡促進和諧的現象,在家庭教育中,用好示弱效應既可以給孩子也可以給父母帶來明顯的益處。

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以及各種教育方式的普及,每個家庭對於教育的投入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從孩子還未出生就開始擔心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做父母的總想把自己未完成的遺憾或者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教育孩子時,因為生怕會出錯使得孩子沒有按照自己預想的方向走,父母一直忙著傳授孩子技能,糾正孩子的錯誤,無微不至地呵護孩子,但是這時候父母也忘記了,每一朵花都有它盛放的時間,急於求成反而容易違背花兒的生長規律。父母過多擔心孩子犯錯,會剝奪孩子學會從逆境中覺醒的能力。父母教育孩子,並不是一個通過教育孩子而重塑自我,彌補缺憾的過程,而是在陪伴與關愛孩子中找尋自己,示弱的前提就是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弱化自己對孩子的思想灌輸。

1.尊重孩子的意見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總喜歡給孩子做決定,在哪裡上學,學什麼知識,交什麼朋友,但從不喜歡發掘孩子的真正的興趣點是什麼,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自己認為最好的選擇,在孩子6歲之前對周圍的一切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時,父母的決定的確能夠更好地保護孩子的身心利益。但進入青春期後,孩子有了成長的意識,開始進行自己的思考,父母繼續保持著這種態度只會引起孩子的頂撞和厭惡。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儘量尊重孩子,以商議的語氣進行交流,對於一個話題,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進行闡述,但同時也要聽取孩子的想法,通過平等的方式交流孩子也更願意將自己的心事分享出來

2.與孩子站在同一起點學習

我們總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父愛如山,用這樣的詞彙來歌頌父愛母愛的偉大,但這也讓父母肩上的責任感越來越重。父母是孩子的倚靠,自然而然要懂得一切,為孩子解決一切問題,但孩子終究有脫離父母的一天,我們如果以一種「超人」的姿態守護孩子,孩子是否還會主動學習知識和技能?做父母的要適當展示自己的弱項,向孩子說明一個人長大成人的實質是要擁有美好也有缺憾的人生,同時在父母的弱項上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一方面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也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完善自己。

孩子的獨立和自主不是在家長的庇佑下衍生出來的,而是要孩子通過自己的每一次歷練和嘗試中建立起來的,父母學會示弱,並不會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受損,反而會連通父母與孩子的心,也能幫助孩子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總之,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會示弱的父母,才能教育出獨立思考的孩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