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解讀 | 利好政策頻出,新能源市場或走出「至暗時刻」

一品汽車 發佈 2020-05-08T05:03:04+00:00

今年3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0萬輛和5.3萬輛,同比下降56.9%和53.3%;一品解讀 | 左手產品右手技術,奔馳加速電動化。

多項利好政策的推出能否使身處「至暗時刻」的新能源市場迎來「破曉之時」?

今年3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0萬輛和5.3萬輛,同比下降56.9%和53.3%;1-3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5萬輛和11.4萬輛,同比分別下降60.2%和56.4%。

在整體市場持續低迷和經濟低速增長的大環境下,新能源車增長動力不足,銷量增速逐漸收窄。對此,國家大施援手救市,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至2022年底。

對新能源補貼政策的調整,體現了政府部門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度關注,對新能源車企的培育。中央舉旗,各地政府紛紛響應,四川、廣東、浙江等地啟動涵蓋新能源汽車的新一輪「汽車下鄉」政策,北京市一口氣發放6萬新能源指標,旨在打通市場。

與此同時,各地也拿出真金白銀來補貼消費者,促進消費慾望。上海市計劃在2020年為非經營性車輛增加4萬個牌照,並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提供5000元充電補貼。此外,上海首次允許消費者在舊車置換為新能源汽車後,還能夠繼續保留燃油車的上牌額度。

海南也在近日印發了《海南省促進汽車消費臨時性措施》的通知。通知中指出,為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對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綜合獎勵人民幣1萬元。

在新能源市場處於慘澹之際,政府再一次伸出援手。

面對中央和地方涉及新能源汽車消費利好政策的出台,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表示道:「此次的補貼適度延長和鼓勵政策的推出,有利於汽車產業從傳統車到新能源車的轉型期間平穩過渡,緩解新能源車企業的運行壓力。」

業內人士也均認為,新能源市場有望回暖。一是疫情期間,消費者無法出門,如今疫情得到控制,汽車消費得以釋放;二則是疫情也讓消費者意識到私家車的重要性,越來越多消費者將購車計劃提上日程,補貼、發放新能源指標等政策進一步促進了其購買慾望。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補貼新能源車的初衷是為了培育市場,促進有競爭力的中國品牌做大做強。補貼政策逐步退坡,是倒逼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摸爬滾打成長壯大。

近幾年來,新能源車市場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分別為33.1萬輛、50.7萬輛、77.7萬輛以及125.6萬輛和120.6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開始了較為平穩的大幅度的增長,從當時僅有幾家新能源車企到如今呈百家爭鳴的狀態,市場前景非常之大。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力也逐漸增強,續航里程從250km逐漸提升到了550km,自動駕駛技術、換電技術、智能互聯...充斥著新能源車的賣點。

這都離不開政策補貼的扶持,如今政府的再次扶持也證明了政府對這一市場的重視。但有很多人認為,現階段的補貼,雖然有利於盤活市場,但也側面證明了自主新能源車企還「沒能斷奶」。

可以說的是,新能源車企還有很長一度路要走,威馬汽車董事長沈暉表示,新能源汽車正在靠疊代升級來搶占市場。「新能源汽車這個行業(供應鏈)還沒有足夠多的寡頭,也沒有足夠多進入壁壘,只要有新東西,質量穩定,通過我們車廠的測試達到要求,都可以參與新技術應用。」

特斯拉入局,自主新能源車企節節敗退已經說明了自主新能源企業還有很多短板,對此,當新能源市場回暖之後,其還需要在產品、技術等方面多下苦工。

一品雜談|五十知天命,與路虎攬勝一道向更高處去

一品解讀 | 左手產品右手技術,奔馳加速電動化

一品盤點丨4月沒有北京車展,這幾款車也值得你搖旗吶喊

一品解讀|左手抗疫、右手創銷,這家車企「牌技」了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