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給孩子買天文望遠鏡,帶孩子認識星空?看完這篇再決定

萍萍育兒記 發佈 2020-05-04T21:46:28+00:00

現在很多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各種興趣都是不遺餘力,甚至花重金購買昂貴的專業儀器,來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有些孩子對宇宙太空感興趣,父母就趕緊買一台天文望遠鏡送給孩子,可是專業的天文望遠鏡真的適合孩子嗎?孩子能夠堅持使用,並且將天文愛好堅持下去嗎?不妨先來看看答案再決定。

現在很多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各種興趣都是不遺餘力,甚至花重金購買昂貴的專業儀器,來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有些孩子對宇宙太空感興趣,父母就趕緊買一台天文望遠鏡送給孩子,可是專業的天文望遠鏡真的適合孩子嗎?

孩子能夠堅持使用,並且將天文愛好堅持下去嗎?

不妨先來看看答案再決定。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買天文望遠鏡?

①使用次數少

如果不是對天文學非常非常感興趣的孩子,那麼專業的天文望遠鏡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跟普通的一個玩具沒什麼區別。只會在出現月食、日食、流星等特殊天文現象時,才想起來用一用,平常的星星、月亮,孩子看幾眼就完了,並不會每天都花時間來進行觀測



②調試望遠鏡繁瑣

專業的望遠鏡在使用之前,一般都需要至少10多分鐘的調試時間,先組裝各種零件,再用各種鏡片對焦、瞄準,這個過程非常繁瑣和枯燥,並且對動手能力和專業知識要求較高。小孩子自己很難完成,父母如果缺乏相關知識,也很難辦到。

並且在觀測的過程中由於天體的位置變化,還需要隨時對望遠鏡進行調節,對小孩子的耐心有非常大的挑戰。



③需要的精力過多

使用天文望遠鏡,不僅需要花時間調試,也需要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很多時候在家裡的陽台根本不能來觀測,還要到郊外尋找空曠的場地,還需要隨時記錄觀測的數據,一次觀測活動從出發到完成,需要花費大半夜的時間,父母和孩子都會覺得比較累。

得出結論:

如果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就不要購買,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

如果孩子對天文學特別感興趣,並且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父母可以先帶孩子到科技館去體驗一番,真正地了解過後再決定購買也不遲。


不買天文望遠鏡,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呢?

天體物理學家馬里奧.利維奧說:

「科學奧秘能激起最強烈的好奇心,學習知識的獎賞,可以讓人心情愉悅。」學習並掌握知識的過程,能夠讓體內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使人感覺到快樂,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獎賞效應。

在新一期美國網絡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卷》中,德國與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獎賞信號可以促進大腦皮層活躍度,使大腦中神經元連接更緊密,從而使大腦得到有效開發,提高智力和認知水平。

因此,父母要注重對孩子科學興趣的培養。這不僅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更重要的是通過科學知識的學習,使大腦得到開發,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


1、父母發現引導

孩子在六歲左右,會對科學、宇宙知識產生強烈的興趣,父母要在此時抓住孩子的這一好奇心,為孩子講解一些科學小故事,或者讓孩子看一些科普紀錄片。在出現月食、流星雨等天文現象時,帶孩子進行觀察,鼓勵孩子自製望遠鏡等觀測工具。



2、看科普書

美國的科普系列圖書,建議5到6歲的孩子開始閱讀,因為太小的孩子對於抽象的科學概念會難以理解。5到6歲的孩子才開始進入科學知識的探索期,此時父母就可以讓孩子來看科普類的書籍了。

給孩子購買科普書、畫冊,讓孩子可以直觀地從書中看到很多科普圖片,比如宇宙星系、動物與自然等。配合書中深入淺出的講解,孩子就能很好地進入科學的世界,更加積極地進行探索



因此,萍萍媽媽推薦這套《第一次遇見科學》

它是由《十萬個為什麼出版》中心和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共同打造的,裡面的圖片都是真實的記錄,讓孩子在家中就能感受到全世界的自然氣息。

這本書一共包括3個層次,96個主題,無論是剛剛開始做科學啟蒙,還是已經對動植物、大自然有一定了解的孩子,都能從中學到東西,5~14歲都適用

這樣百科式的非虛構閱讀,是孩子從繪本走向課堂乃至走向未來的最佳媒介,家裡一定要有一本。

遊戲與科學實驗的有機結合大大降低了科學的枯燥,也為孩子心中種下了熱愛科學的萌芽。

對孩子的科學思維培養和科學啟蒙來說,遊戲是最簡單的方式。

因此,萍萍媽媽推薦《遊戲中的科學》這本書,裡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小實驗,還有配套的視頻,家長引導孩子做實驗,陪孩子玩起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