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的楷書,為何「行書化」?感謝分享轉發

墨之舞書畫 發佈 2020-05-22T06:24:44+00:00

趙孟頫是一位各體兼善的大家,他楷書行書化不只是受到某一人的影響,因為其在學書過程中並不是固守一個人的書風,而是廣采博收、冶容百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宋高宗、智永、李北海、蘇靈芝、褚遂良等。


趙孟頫


《元史》本傳雲,趙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趙孟頫以其過人的天資、深厚的功力,創造出獨具一格的「趙體」。


趙孟頫傳世的楷書作品有《老子道德經卷》、《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膽巴碑卷》、《洛神賦小楷》、《湖州妙嚴寺記》等,其楷書最大的特點是少裝飾化而有行意,除去盛唐中端莊嚴謹、提按規範、頓挫有節的顏柳風格,創造了楷中見行、靜中寓動的趙氏書風。


趙孟頫《老子道德經卷》局部


「二王」書風對趙孟頫楷書行書化的影響


趙孟頫是一位各體兼善的大家,他楷書行書化不只是受到某一人的影響,因為其在學書過程中並不是固守一個人的書風,而是廣采博收、冶容百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宋高宗、智永、李北海、蘇靈芝、褚遂良等。

而影響趙孟頫最深的首推「二王」,趙孟頫曾云:「(王羲之)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傳子獻之,超軼特甚。」 可見趙孟頫對「二王」的推崇是深入肺腑的。


元虞集云:「趙松雪書,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書之兼學力天姿精奧神化而不可及矣。」亦說明「二王」書法對趙楷書行書化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趙孟頫的傳世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二王」所下功夫之深,如臨《蘭亭序》,評者云:「吳興公臨,所見亡慮數十本」;臨右軍《東方朔畫贊》《黃庭經》,評者謂「有飛天仙人之致」。


趙孟頫 臨《十七帖》局部


此外,趙孟頫還對「二王」的其他書作臨習頗勤,這在趙孟頫曾跋王羲之的《眠食帖》、《七月帖》、《大道帖》中可見一斑;從其晚年所跋的《快雪時晴帖》中可以看出其與王羲之墨緣之深,當中臨摹最多、傾注大量心血研究和練習的當屬《蘭亭序》。


晉代書壇,字體正在不斷發展變化中,處於這個時代的王羲之在不同時期書法風格也亦有變化,王羲之書法之「變」對趙孟頫觸動頗深,其跋定武《蘭亭》曰:「魏晉書至右軍始變為新體,《蘭亭》者,新體之祖也。然書家不學《蘭亭》,復何所學?故歷代感以為訓。」


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局部


李邕書風對趙孟頫楷書行書化的影響


趙孟頫的楷書行書化的形成受李北海影響深刻而明顯。李邕是盛唐書壇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其對書法藝術的見解也是發人深思的,曾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表明了創作必須有創新意識,反對一味的模仿,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才能成功。


趙孟頫深諳這句話的精意,在師法「二王」的基礎上博學眾采,融入李邕縱逸之氣進行創新,從而形成了華麗而不乏骨力,瀟洒中見高雅,兼得流動與沉著二美的趙氏書風。


李邕重視學習王羲之,得其行法之妙,並得獻之之力,用筆及結構銳意求新,並研究學習眾家之長,張揚其個性和風格,自成一家。李邕以深厚的功力和獨特的風格突破「二王」,其行書的筆法揉北碑之長,打破行、楷字體的界限,確立了以楷書為體、取行書之勢的「行楷」一體。


李邕《法華寺碑》局部


這些成就影響了趙孟頫楷書行書化的形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趙楷在用筆上多採取李邕之法,楷書中帶有行書的筆態,行筆多採用順筆之法,橫畫多為截法入紙,轉折處多圓轉而下,除去唐楷中的頓挫裝飾味,使楷書有行書流動的氣韻,在結體上吸取了略取橫式、筆畫舒展、重心安穩、法度謹嚴的結字特點。


二是在書碑上,趙孟頫也有意效法李北海的行楷之法。趙孟頫以極大的熱情展示自己的才華,在眾多碑版中以楷書碑版成就最高。他糅合了在智永的《千字文》中獲得的楷法與李邕的楷法,除去之前占絕對優勢的顏柳書碑,創造了一種楷中 見行、靜中寓動的楷書書風。總而言之,正是趙孟頫創造性地吸收了李邕書法的精髓,才有了今天使我們樂於稱道的「趙體」。


趙孟頫《膽巴碑》局部


宋「尚意」書風對趙孟頫楷書行書化的影響


趙孟頫雖然作為占據元代書壇盟主地位、引領復古主義形成的代表人物,以師古為尚,深察古法,追隨「二王」,然而,對於「宋四家」趙孟頫一直給予肯定的目光,宋「尚意」書風或多或少也會對趙孟頫楷書行書化的確立產生影響。

「尚意」中的「意」指的是書家內心的感受和豐富的聯想,「尚意」即特別注重書家的主觀感情 的作用,格外追求創作心態的自由。「尚意」書風的主角是蘇軾,這正是基於他「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思想。


趙孟頫於大德五年書《赤壁二賦冊》,其在《赤壁賦》卷底寫下跋文,並繪畫東坡肖像,唐棣也在此卷上留下跋文,云:「東坡二賦,松雪每喜書之,尤出諸書之右,故深得晉人書法,晚年行筆圓熟,度越唐人,乃知早年用意之深如此。」


趙孟頫《重江疊嶂圖》局部


趙孟頫曾於大德七年畫《重江疊嶂圖》。《重江疊嶂圖》原為王晉卿所作,蘇東坡即有詩題,此詩用語言展示了畫面的情景,隱寓了歸田的思想。趙孟頫所畫的《重江疊嶂圖》與王晉卿所畫相近,大德七年間趙孟頫正任江浙等處儒學提舉一職,其在任職期間思想上也有隱歸之意,這與東坡的詩意合。

趙孟頫跋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云:「夫有志於法書者,心力已竭而不能進,見古名書而長一倍。余見此,豈止一倍而已。」董其昌在其題跋中曾記曰:「余嘗見趙吳興作米書一冊,在吏部司務蔣行義家,頗得襄陽法,今海內能為襄陽書者絕少。」可見趙孟頫對米芾的書作也有臨習,這也可從其在大德元年所書的《行書二贊二詩卷》中看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