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下的自動駕駛,車載感應器卡位戰

搜狐科技 發佈 2020-04-16T08:20:39+00:00

出品| 搜狐科技作者 | 黃陽編輯 | 王一粟隨著5G時代的到來,自動駕駛發展進入新台階,而作為智能汽車的感知前端,車載傳感器的數據收集是自動駕駛的基礎,也是未來更多商業化應用 的前提,一場「卡位戰」正在悄悄展開。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黃陽

編輯 | 王一粟

隨著5G時代的到來,自動駕駛發展進入新台階,而作為智能汽車的感知前端,車載傳感器的數據收集是自動駕駛的基礎,也是未來更多商業化應用 的前提,一場「卡位戰」正在悄悄展開。

一位頭部自動駕駛企業工程師告訴搜狐科技,目前傳感器技術已可滿足自動駕駛需求,但自動駕駛公司缺乏自研技術,供應商又鮮少提供整套方案,這成為目前自動駕駛最急需突破的難點之一。

三種車載感應器中,誰站在漩渦中心?初創企業想像空間在哪裡?車企和網際網路巨頭們為何加速站隊?

感應器成「軟肋」

如果說4G時代自動駕駛停留在理論階段,5G帶來的大帶寬和低延,讓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技術進入新台階,而對信息的收集速度與精確度要求,也隨之提升。

車載感應器分為攝像頭、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三類,這三類感應器有其各自的優缺點,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相互彌補,共同實現無人駕駛場景應用。

攝像頭技術成熟成本低廉,但受光線的影響比較大,且難以準確獲取三維數據;雷射雷達探測距離較遠,且可準確獲取三維數據,但是受天氣和大氣影響較大,特別是大雨和濃霧等天氣下功能急劇下降;毫米波雷達則在濃霧天氣依舊擁有較強的穿透性,但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不如雷射雷達,且抗干擾能力較弱。

然而,一位頭部自動駕駛企業工程師林浩(化名)告訴搜狐科技,傳感器研發是目前自動駕駛最急需突破的難點之一。

「自動駕駛技術難點很多,其中傳感器研發是一個,雖然目前傳感器技術能夠滿足自動駕駛需求,但是傳感器大多從各個供應商手上東拼西湊來的。比如velodyne雷射雷達做得很好,但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它不關心。」

以較早落地自動駕駛技術的車企為例,他們往往在自動駕駛技術上投入頗多,但在感應器基本都是對外採購。特斯拉Model 3 的車載鏡頭來自聯創電子,攝像頭來自Mobileye,毫米波雷達來自德爾福;蔚來ES8的前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來自均勝電子,小鵬G3的雷達和攝像頭來自博世。

車企和網際網路企業是否應該自研感應器呢?博世底盤控制系統中國區市場與戰略發展總監豐浩表示,自研攝像頭和雷達要看企業自身需求,但目前只有waymo這麼做。

和Waymo相比,博世的雷達技術功能更加多樣。豐浩提出,兩個產品不具備可比性,各自所適應的場景也略有不同:「博世的雷達是根據ADAS功能, NCAP場景及自動駕駛需求開發的,在博世產品線,也有針對不同功能,不同自動駕駛等級的雷達產品。Waymo的雷達是基於無人計程車所特有的場景而開發的,更有針對某些場景的特殊性,更像是定製化的雷達。」

雷射雷達卡位戰

在三大感應器中,站在漩渦中心的非雷射雷達莫屬。

大眾汽車集團戰略負責人托馬斯·塞德蘭曾表示,要想降低自動駕駛成本,需雷射雷達技術實現巨大飛躍。

小鵬汽車自動駕駛產品負責人黃鑫則提出,雷射雷達的優勢不足以覆蓋成本:「雷射雷達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完美,有人預測說到2022年雷射雷達價格會降到大家能接受,包括符合車軌,但毫米波雷達也在發展,到2022年量產的毫米波雷達性能基本接近於雷射雷達的70%-80%,但成本卻不會漲很多,對追求量產的企業來說,成本是不可忽視的。」

在國內市場,雷射雷達頭部公司有北醒光子、北科天繪、速騰、禾賽科技等。

北醒光子成立於2016年,已在2019年1月完成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IDG資本、順為資本、凱輝汽車基金合投等,產品主要為無人機定高雷達 、小型避障雷達、多線長距雷達和AGV固態雷達。

北科天匯成立於2013年,在2018年1月完成A+輪融資,2015年以前,北科天繪主要生產測繪型雷射雷達,2016年進入導航避障雷射雷達領域,2018年發布C-Fans—128線固態前裝雷射雷達,目前正進行256和512線的攻關。

速騰聚創成立於2015年,在2018年10月完成戰略投資,投資人包括北汽集團、菜鳥網絡等,此前,速騰已和一汽、福瑞泰克等達成合作,今年1月,速騰旗下的「125線」固態雷射雷達RS-LiDAR-M1正式發售。

禾賽科技成立於2015年,2019年,禾賽科技與地平線達成戰略合作,今年1月,禾賽科技完成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博世、百度投資部、安森美半導體等。產品方面,目前禾賽科技有5款機械雷射雷達,1款固態雷射雷達。

遺憾的是,這幾家雷射雷達初創公司都不能提供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國內市場依舊缺少一家成熟的整體車載感應器方案供應商。

網際網路和車企陣營漸顯

放眼全球市場,不同的車載感應器供應商有不同的選擇。

有的供應商只專注於某一類感應器研發,例如Velodyne只做雷射雷達,Mobileye只做攝像頭,有的供應商則提供整體化方案,例如博世、安波福等。

網際網路企業和車企則提前嗅到了感應器市場的潛力,早已默默「站隊」。例如,Velodyne的投資方包括福特、百度,合作客戶包括谷歌、百度;Quanergy的投資方包括三星、戴姆勒,合作方包括吉利、奔馳、現代、奧迪等車企;禾賽科技的投資方包括寶馬、景馳科技、百度。

也有強勢的供應商直接和車企成立自動駕駛公司,例如,2019年7月,豐田和日本電裝成立自動駕駛合資公司;2020年3月,安波福與現代汽車宣布成立自動駕駛合資公司;2020年4月,沃爾沃與Veoneer的合資公司Zenuity宣布將拆分成兩個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waymo在今年3月首次完成一輪外部融資,融資額高達22.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阿里巴巴的銀湖資本、軟銀的Mubalada、汽車零售巨頭AutoNation等。

車載感應器的合縱連橫,歸根到底是一次資本的博弈,以及巨頭們對未來自動駕駛車隊成本的博弈,只有降低自動駕駛車隊的高昂成本,才能在測試里程和量產能力上獲勝。

體現在中美無人車技術水平上,林浩和黃鑫都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大規模測試和量產,是中美無人車的關鍵差距。

黃鑫進一步提出,預計未來中國是可以超越美國的:「算法層面大家都差不多,但在數據訓練上,美國起步比我們早,而且國內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術確實是一個短板,但中國有更多的數據場景,也有最活躍的對網際網路感興趣的用戶,我們有大規模人口基數和活躍人群,而國內在網際網路的敏捷上也做得不錯,這是我們的後發優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