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常用的指標模型:GSM、HEART、PULSE

運營增長 發佈 2020-06-14T10:50:10+00:00

Earning收益:收益的指標根據不同產品需要定製,電商類的可能更關注GMV,訂單量、收入、毛利等指標,這是用戶體驗最後也是最終的表現指標。

GSM模型

GSM模型(goals,signals,metrics):是Google提出的一種自上而下度量用戶行為的方法,通常用於衡量產品/項目目標的實現程度。

G目標:業務目標是什麼?用戶目標是什麼?設計目標是什麼?

要搞清楚要建立什麼指標,可以從目標入手,以便選擇實現目標過程中的指標。很多人容易陷入頭腦風暴的陷阱,一開始都以窮舉的方式,把自己能想到的指標都列出來,最後把自己都搞暈了,卻無法區分哪些是重點指標。

此時,我們需要拔高一個層次,從目標入手,拆解過程,這就像我們的組織結構圖,有一個頂點,下面多條分支。

S信號:與目標相對應的信號是什麼?目標實現了,用戶行為、態度會有什麼改變?

M指標:與信號對應的關鍵指標有哪些?

HEART模型

HEART模型(happiness,engagement,adoption,retention,task success):衡量用戶體驗質量。


happiness愉悅度:產品體驗、產品評價如何?

衡量用戶態度,數據通常源於用戶調查,如用戶滿意度、感知易用性、凈推薦值(NPS)。在產品功能層面的數據指標就包含評分、好評數、分享人數、分享次數等。

engagement參與度:用戶訪問深度如何?

衡量用戶參與度,一般為用戶行為指標,例如用戶在下單流程中,各級頁面的訪問次數、停留時長、最終完單量多少,最後有怎樣的轉化率?

adoption接受度:現有功能或是新功能模塊用戶的接受度是多少?

衡量用戶使用產品的頻率,某一產品/功能/活動有多少訪問量、點擊量,例如,在司機端添加偏好設置功能的司機數多少,占比如何,進一步來看是否需要調整功能交互入口,或是做功能引導。

retention留存率:最後留下來的用戶占比如何?

衡量用戶繼續使用產品的頻率例如在開展一波活動,拉新了1000用戶,那最終這1000用戶留下來繼續使用產品的有多少?流失了多少用戶?分別是在什麼時間,什麼環節流失的?有哪些方法能降低流失率?

task success任務完成度:最終轉化或達成產品目標的用戶有多少?

衡量產品目標的達成程度,包含常見的用戶行為指標,效率(完成任務的時間)、效果(完成任務的占比)、錯誤率,比方說打車過程中,乘客下單成功率、乘客開始行程成功率、完單成功率、下單到開始行程時長、下單失敗率等指標。

簡單一點理解,其實類似於看我們畫流程時,會有條件判斷,這個條件判斷下的成功率、失敗率、時長。

PULSE模型

PULSE模型(page view,uptime,latency,seven days active user,earning):是傳統的網站衡量指標,基於商業和技術的產品評估,被很多公司和組織廣泛應用於跟蹤產品的整體表現。

Page view頁面瀏覽:產品的頁面瀏覽量如何?

比較用戶路徑過程中的關鍵頁面瀏覽,得知關鍵節點下頁面轉化與流失情況。

Uptime正常運行時間:一個網站一個APP的持續穩定運行時間非常重要,一些大平台出現故障甚至會導致整個行業的的震動。

Latency延遲:延遲是用戶體驗的大敵,實際中我們可以通過度量TP99等指標來觀察整個指標,app頁面打開延遲超過5秒估計大家就開始不耐煩了,超過10秒就要打算離開了,因此這類指標在整個系統優化中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Seven days active user七日活躍用戶數:反應用戶的訪問參與情況,在實際業主中通常會關注7日、15日、30日活躍用戶數情況。

Earning收益:收益的指標根據不同產品需要定製,電商類的可能更關注GMV,訂單量、收入、毛利等指標,這是用戶體驗最後也是最終的表現指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