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梵華—吉泉齋藏古代佛教造像集珍》佛像賞析——黃財神像

樂藝會 發佈 2020-06-05T14:38:08+00:00

1: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總第二三二期,故宮出版社,2014年5 月,第 77 頁。2:熊文斌:《北京首都博物館四世班禪大師銅像考》,《中國藏學》2011年 S1 期。

文化的置入,是感受生活最「知性」的做法


黃財神像

16-17 世紀

西藏扎什倫布寺

銅鎏金 高 27 厘米



這裡展示的兩尊銅鎏金造像,是公元 16至 17世紀西藏扎什倫布寺風格造像的典型作品。所謂扎什倫布寺風格,是指以後藏日喀則地區扎什倫布寺為中心而形成的一種造像藝術流派。公元 17 世紀以後,扎什倫布寺作為藏傳佛教格魯派所建立的甘丹頗章政權位於後藏地區的政教中心而盛極一時。傳統觀點認為,與扎什倫布寺相關的特徵明確、具較高工藝水準的造像藝術流派即是這一時期所開創。同時,這種藝術流派的成型也和受僱於扎什倫布寺的一批尼泊爾匠師有直接的關係。



目前,存世的扎什倫布寺風格造像數量不在少數,其中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最為集中。據統計,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四百餘件相關作品,其中一部分附有黃條,清晰的記載了造像的來源。
這些造像均是由當時西藏、青海、甘肅、蒙古等地的宗教首領、貴族以及滿、漢官員所進獻,進獻次數與造像數量則以雍正(公元1722-1735年在位)、乾隆(公元 1736-1795年在位)兩朝最為集中。
同時,少部分帶有題記的作品也是研究扎什倫布寺造像藝術源流的重要例證,其中以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四世班禪肖像最為著名。文獻與實物相結合,可以勾勒出扎什倫布寺風格造像藝術的特點與鑄造技術的基本輪廓。這些造像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清晰反映尼泊爾藝術影響的作品;另一類則體現出較強的西藏本土化藝術風格。工藝技法方面,這些造像則通常以紅銅合金鑄造,胎體厚重,同時輔以鎏金。




這兩尊造像,是上述兩種類型的完美體現。第一尊造像為黃財神,其面容豐滿,身體圓胖,大腹便便。右手持寶珠,左手握住吐寶鼬,舒坐於蓮台上。從此尊黃財神像的寶冠、耳璫、瓔珞,以及對身體的塑造上均可看出強烈的尼泊爾藝術影響;基座上的蓮葉刻畫成三層、葉尖上卷,這種形式的蓮葉自 16 世紀後開始在尼泊爾造像中流行,在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部分扎什倫布寺造像上也可以見到完全一致的蓮葉形制。

【注釋】

1: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總第二三二期,故宮出版社,2014年5 月,第 77 頁。

2:熊文斌:《北京首都博物館四世班禪大師銅像考》,《中國藏學》2011年 S1 期。

3:參見馬雲華:《清宮的扎什琍瑪佛造像》,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總第二三二期,故宮出版社,2014年5 月,第 77-86 頁。


文 馬逸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