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避免的滅亡!迅速擴張卻又徹底瓦解的羅馬世界

皓哥的歷史英雄譚 發佈 2020-03-17T11:34:39+00:00

這個問題,自出現到現在,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有的國家用「血統」來回答,也有國家靠「鐵律」來做標準,而也有一些文明,則用開放的態度,以「認可」二字來回答,只要認可我的文明,願意接受我的文化,那你便是我的國民,這種文明古國,在古典時代,就是羅馬。

一個人,應該怎樣認知自己屬於哪個國家呢?

這個問題,自出現到現在,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有的國家用「血統」來回答,也有國家靠「鐵律」來做標準,而也有一些文明,則用開放的態度,以「認可」二字來回答,只要認可我的文明,願意接受我的文化,那你便是我的國民,這種文明古國,在古典時代,就是羅馬。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開放的態度,既成就了羅馬,也最終毀滅了羅馬。

羅馬建國之初,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傳說,最初的羅馬城居民,本身就是一群追隨著羅馬城建立者羅穆路斯兄弟的移民。而在羅馬的王政時代,實力弱小的羅馬王國,更是不得不大量引入各族移民,包括後來頂頂大名的克勞狄烏斯家族,據說就是在王政時代移居羅馬城的伊特魯里亞人。可以這麼說,羅馬文明的誕生,就註定它的開放特性。

而當羅馬人推翻末代王塔克文以後,其建立的羅馬共和國,並沒有改變開放的態度,在那個文明尚且處於野蠻包圍之中,呈現零散火星的時代,羅馬共和國依舊需要依靠移民來擴充實力,而當公元前390年羅馬城遭遇北方高盧蠻族的入侵後,羅馬城破、實力大減的羅馬共和國,自然更是非常歡迎移民來補充人口了。

如果說此前的羅馬文明的開放態度,是基於小國求生的考量,那麼羅馬共和國日漸崛起後,羅馬人的開放態度,或許就是過去開放態度的延續,以及對所謂的國家擴張的不同理解。以第一次布匿戰爭為界,此前的羅馬共和國,更多是以防禦同盟的姿態來擴充同盟國,所謂的羅馬勢力,雖然遍布現在的義大利半島,但真正屬於羅馬共和國的領土,依然還是羅馬城周邊以及羅馬殖民城市的一畝三分地,因此,此時的羅馬文明,更多是羅馬城與義大利其他城邦的同盟國勢力觀念。

而在布匿戰爭結束以後,摧毀了宿敵迦太基的羅馬共和國,在戰爭中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由羅馬公民主導的共和國,變成由元老上層主導的強權。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強權狀態的羅馬共和國,其開放的本質也沒有發生變化,例如,原本勢力遍布北非的迦太基,除了老巢迦太基城遭到了進攻,其餘的城市,例如原迦太基第二大城市烏蒂卡,就是直接舉城併入到了共和國的勢力範圍,除了需要上繳行省稅之外,內部治理羅馬共和國都全部不予干涉,這就是所謂「霸權羅馬」的擴張。

因此,其實羅馬後期吞併的迦太基、希臘、安納托尼亞、敘利亞和埃及等地,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許多城市擁有自治權,除了提供行省賦稅之外,其內部治理大多數時候都不會受到義大利地區的干涉,這種擴張方式,極大程度地減少了被征服地區的反抗意識。

另外,對於各地區的宗教,羅馬人也不太熱衷於強行更改,幾乎所有地區的宗教都得以自主保留,例如,埃及地區的傳統信仰,依然得到保護,敘利亞地區的太陽神信仰,一直延續到了羅馬帝國中期都還很繁榮昌盛,而猶太教徒也能在羅馬統治範圍暢通無阻,就連後來誕生不久的基督教,都沒有被羅馬人視為邪教,尤其是在羅馬帝國五賢帝的哈德良時期,羅馬人更是修建了萬神殿來供奉包括羅馬神明在內的各個民族的神靈。

特別有意思的是,羅馬文明還有一個很大的補充人口來源,那就是奴隸,由於羅馬社會允許奴隸自己給自己贖身,同時又為贖身的奴隸提供了迅速成為羅馬公民的合法方法,因此,在迦太基滅亡的50年後,居然出現了迦太基家族出身的羅馬元老,這可真是令人震驚。而由於羅馬共和國本身的特性,其內部各種家族很容易因為功績而發展成大家族,比如說凱撒所屬的尤利烏斯家族,就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才因為戰功而聞名,此後過去100多年,便已經成為了羅馬共和國可圈可點的大家族。

不僅如此,由於羅馬社會在經過共和國晚期的改革後,公民不僅能夠自由選擇是否服兵役,更能免除相當多的賦稅,同時享受參政的權利,這便意味著羅馬公民具有相當高的吸引力,實際上,凱撒時代的羅馬公民,就被凱撒用來獎勵非羅馬籍的退役老兵、醫生以及教師,而在凱撒時代以前,原本環繞羅馬城的義大利各個城邦,便在要求公民權無果的情況下對羅馬宣戰,這場幾乎瓦解羅馬共和國的戰爭,就是著名的「同盟者戰爭」,最終,羅馬共和國還是通過主動給予公民權的方式,這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而在凱撒征服高盧的過程中,凱撒本人就對很多高盧部落的酋長及其部屬許諾羅馬公民權,而對於不少實力強大、對羅馬更加支持的高盧人,凱撒更是直接給予元老院席位。儘管凱撒這種行為的私心相當明顯,但不得不說,其作用極為明顯,原本在高盧戰爭末期瘋狂對抗羅馬人的高盧部落,在此後的羅馬內戰時期對凱撒及其後繼者屋大維,都是堅定支持,全然沒有反叛的意思。從凱撒征服高盧算起,直到羅馬帝國滅亡,整整500年時間裡,高盧人占壓倒性優勢的高盧地區,居然只發生過兩次叛亂,並且都很快被平定,可以說,這是羅馬崛起原因的一個典型例證。

同時,羅馬公民權隨著羅馬共和國的擴張而越發具備價值,甚至對那些有著堅定信仰的人,都具有相當程度的同化性,例如後來猶太人爆髮針對羅馬帝國的叛亂時,就有大批羅馬化的猶太民族軍隊,對本族的起義者刀兵相向,毫不留情。

可惜的是,開放的態度給了羅馬人崛起予以助力,也對羅馬文明的解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說羅馬帝國的瓦解好似走向衰老的人不能避免的疾病,那其開放態度,應該算是為了疾病入侵而保留的惡劣習慣。

羅馬帝國的衰落,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開放態度地羅馬帝國,在面對危機時,卻出現了嚴重的不統一問題。由於建立時的自治原則,各個行省其實並不關注帝國的皇帝人選問題,而那些舉兵的軍閥很多時候也能得到地方資源的支持,而更重要的是,當羅馬由於衰落而陷入到內戰中時,人們自發地信奉其各種宗教,其中就包括基督教,這些宗教天生的排外特性,導致羅馬內部矛盾再次倍增,特別是那些信仰基督教的民眾,往往結成大規模的團體,與羅馬其他宗教各個不入,同時還有不少教派拒絕服兵役。在混亂之中,羅馬世界的思想狀況進一步分化,開放倒為了思想的分裂埋下了種子。

而在君士坦丁承認基督教以後,基督教雖然的確開始重新統一帝國人民的精神信仰,將羅馬帝國乃是上帝之國的意識緩緩根植在人民心中,但由於過去的開放文化尚有力量,於是後續便有許多皇帝重新扶植傳統宗教,這其中就有著名的叛教者尤里安,這種起起伏伏的狀態,導致了羅馬帝國始終不能藉助統一的宗教力量完成徹底的整合,人數眾多的帝國人民依然沒有對羅馬帝國報以堅定的認知,對自己羅馬人的身份沒能有正確的認識。

實際上,這種扭曲的身份認知也為蠻族的入侵提供了便利,僅以不列顛地區為例,當西羅馬帝國由於防禦壓力放棄當地後,這些地方的人民迅速從統一的行省居民崩解為四散的小國,一旦統一帝國的影響力不復存在,按理來說統一的行省居然能分裂得如此徹底,不由令人驚訝於開放力量雖然能快速吸納新領土,卻無法在這裡建立牢固的國民認知。

最誇張的還有義大利本土,當蠻族軍閥奧多亞克於公元476年終結了西羅馬帝國以後,當地人民很快便適應了奧多亞克的統治,而當奧多亞克的義大利王國滅亡於東哥特人之後,這些原羅馬帝國核心領土的人民又迅速投身於東哥特蠻族之手,連續兩位異族統治者的統治之順利,令人嘆為觀止。不僅如此,在各個蠻族占領的地區,當地的原羅馬帝國居民都很快屈服於蠻族的統治。某種意義上來說,羅馬帝國的滅亡的速度之快、過程之順利,遠遠超越了不少人的想像。

開放正確與否,其實也是由時代來決定的,正如羅馬人的開放讓他們快速崛起,也讓他們的滅亡徹底又迅速,世上永遠沒有完美的統治方法,羅馬人為快速崛起付出了代價,願賭服輸,上天對他們,倒也沒有什麼虧欠,著實做到了公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