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陽公溪」的由來

大潮汕灣視點 發佈 2021-09-21T04:20:34+00:00

饒平「陽公溪」的由來  陽宏(原名弘,因避乾隆<弘曆>名諱,後代志書改為宏),字克寬,廣西臨桂人,登明成化庚子科舉人。他先後任江西宜春、浙江錢塘教諭,嘗擔任四川省試分考官。後因考績優等,於弘治八年(1495)擢升為饒平知縣。

饒平「陽公溪」的由來

  陽宏(原名弘,因避乾隆<弘曆>名諱,後代志書改為宏),字克寬,廣西臨桂人,登明成化庚子科舉人。他先後任江西宜春、浙江錢塘教諭,嘗擔任四川省試分考官。後因考績優等,於弘治八年(1495)擢升為饒平知縣。陽宏上任前在京拜訪已為御史的前任饒平縣令邱天佑,請教有關饒平政事。邱御史言及曾謀鑿石頭溪,以利水運,因擢升調任,未能實行,成心中憾事。陽宏說「苟有利於民,敢不勉終公志」,當即答應到任要完成此事。

  所謂石頭溪,即黃岡河上游,在今三饒鎮至湯溪鎮吳坑(現在湯溪水庫中)一段,約十五里,巨石交錯,「大者如象,小者如馬」,其中鋒利的石塊如矛似戟,激流奔注,與亂石相搏,發出雷霆般轟鳴。下游上來的船隻行至此處,不得不停下,舟人要卸下貨物行李,挑擔上岸,在崎嶇的山路小道跋涉二十里才到達縣城,民眾困苦不堪。

  陽宏到任後,果有民眾請求鑿溪。他立即具狀上報府、道。時掌管道事的按察司僉事王相正在徵詢民政利弊,接到狀子,甚是高興,表示贊同。陽宏說:「凡事功之立,下可而上不可,不可也;上可而下不可,不可也。上下交可,功且可矣。」得到上級支持後,陽宏便著手開鑿事宜:發動民眾打造鑿石鐵具備足火炭竹木等輔助材料,籌備犒勞民工的糧食魚鹽等物。他認為,人力不可以驟使,工程不宜倉促上馬,要比較精確地估算出工程量及投入的勞力,並預先擇定各工程分項的負責人,在做好各方面的充分準備後才開工。民工們在官府的帶領下,齊心合力,幹得熱火朝天,把巨石砸碎搬走,鑿開堵塞河道的石頭,削平尖銳的石塊,使過往船隻可安全通行。歷時兩月,石頭溪終於變為坦流,舟行順暢,過往民眾無不稱快。從籌辦到施工整個過程,陽縣令嚴於律己,加強管理,杜絕漏洞,把有限的資金和物資用於工程。饒平官民贊曰「此我饒萬世之利也,其可忘乎?」於是將溪名改為「陽公溪」,並敦請莆田人、四川布政使周瑛(翠渠先生)撰寫《陽公溪記》,刻成石碑以作永遠紀念。現浮山鎮東北部東洋村從前叫「東洋屯」,因當時開鑿陽公溪的需要曾設置屯房儲糧而得名。

  陽縣令為人處事,常以古賢哲規範自己,勤於理政,為民著想,每採取一項措施,都要事先徵求各方意見,商討結果有利於民眾才實行。做事決心大,有始有終。昧爽(黎明)即坐堂理政,常至日落方退。後卒於任上。

  關於陽宏的姓,多部《廣東通志》及《潮州府志》記為「楊」,但吳穎《潮州府志》及劉■《饒平縣誌》均稱「陽」。


作者:洪澤茂

來源:潮州日報(2015.06.3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