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 」在古代是怎麼的一種存在

紅雲4412 發佈 2020-05-07T01:30:21+00:00

「士為知己者死」指甘願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獻出生命者也可稱死士。1.士的由來、演變發展商、西周時統治階級包括王、諸侯、大夫、士,"士"是最低級的貴族階層。春秋初年到中葉,士大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有食田,有的以俸祿為生。

「士為知己者死」指甘願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獻出生命者也可稱死士。


1.士的由來、演變發展


商、西周時統治階級包括王、諸侯、大夫、士,"士"是最低級的貴族階層。


春秋初年到中葉,士大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有食田,有的以俸祿為生。

《國語·晉語四》:「公食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說的就是三公九卿享有朝廷發下的俸祿,大夫享有各自的封邑收入,士享有祿田,庶人受田耕作。手工業者和商賈都是官府管的奴僕,他們必須按照官府的規定和要求從事生產和貿易。


士沒有特權,為武者是戰士,領取俸祿,是為武士;有食田自食其力也能生存。做家臣的只能為主盡忠出力,希望有一天能夠因為主人出名,自己也獲得聲譽。


春秋末年,士才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是士農工商的組成部分。


戰國時期,養士(門客)之風盛行。士的地位有了新的提高,相當一部分人登上了政治舞台,直接參與政治活動,成為統治階級的代言人和傳聲筒。


養士,就是養下有能力的人為自己所用。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宗族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君主和貴族的勢力不斷削弱,統治者為了維護日益崩潰的局勢,迫切需要大量擁護者,於是不得不向地主階級的士求助。


特別是到了戰國末年,形勢日趨緊張,掌握一定實權的大地主階級,各自為政,更注重羅織人才,養士之風盛行。


最著名的養士貴族,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和魏國的信陵君無忌,即所謂"戰國四君子",四人養士各在三千以上,他們"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在社會上影響極大,特別是其中的信陵君,"仁而下士",搜求隱士無所不到,"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


2.士為什麼要為知己者死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人。死士指甘願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的士。


豫讓為知己者而死。


"士為知己者死"出自《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豫讓傳》:


"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說的是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他一定要替智伯復仇成為了千古絕唱。經過多方角逐,最後三家分晉,晉被韓趙魏所滅春秋結束,進入戰國時期。


豫讓是春秋晉國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晉國趙氏聯合韓氏、魏氏在晉陽打敗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瑤被殺,頭顱被趙襄子做成酒器使用。豫讓為報答智伯瑤知遇之恩,伏橋如廁、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趙襄子,最後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為知己者死"的千古絕唱。


豫讓的宗主智伯瑤被殺時,已逃到山裡的豫讓說:「唉!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復仇。」於是豫讓就隱姓埋名化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潛伏到王宮裡用洗刷廁所作掩護,以便趁機殺死知伯的仇人趙襄子。


不久趙襄子入廁,忽然覺得心跳加速,就下令把涮廁所的人提來審問,才知道是豫讓化裝行刺。豫讓竟拿出匕首說:「我要為知伯報仇!」衛士將他拿下要殺他,可是趙襄子卻制止說:「這是一位義士,我只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因為知伯死後沒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有肯來為他報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氣節的賢人。」


豫讓繼續圖謀為知伯報仇。他把全身塗漆,化妝成像一個生癩的人,同時又剃光了鬍鬚和眉毛,把自己徹底毀容,然後假扮乞丐乞討,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可是聲音卻極像。


於是豫讓就吞下炭,為的是改變自己的聲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時對他說:「你這種辦法很難成功,如果說你是一個志士還可以,如果說你是一個明智之士就錯了。因為憑你這種才幹,如果竭盡忠誠去侍奉趙襄子,那他必然重視你和信賴你,等你得到他的信賴以後,你再實現你的復仇計劃,那你一定能成功。」


豫讓聽了這話笑了笑說:「你的意思是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為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是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我之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闡明君臣大義,並不在於是否能順利報仇。況且已經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卻又在暗中陰謀計劃刺殺人家,這就等於是對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為卻要去做,也就是為了羞愧天下後世懷有二心的人臣。」


豫讓行刺時又被發現,問他為什麼還要這樣做。他說:當我侍奉范、中行氏時,他們只把我當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態度報答他們;而知伯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國士的態度報答知伯。」


於是趙襄子用憐惜的口吻感嘆說:"唉!豫讓啊,由於你為知伯報仇,已經使你成為忠臣義士了。而寡人對待你,也算是仁至義盡。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釋放你了!"於是趙襄子就下令衛士把豫讓包圍起來。


這時豫讓又對趙襄子說:「據臣所知,一個賢臣不阻擋人家的忠義之行,一個忠臣為了完成志節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經寬恕過我一次,天下沒有不為這件事讚揚君王的」。


然後他向趙襄子求王袍,表示刺它幾下,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為了成全他,趙襄子當場脫下給他,豫讓接過王袍以後拔出佩劍,奮力起身用劍刺王袍時對天高喊:「啊!天哪!我豫讓總算為知伯報了仇!」說完就自殺而死。趙國的忠義之士聽說這事以後,都落淚惋惜不已。


正如豫讓所說:「吾所謂為此者,以明君臣之義」,除了有「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報答知遇之恩,還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人間道義、人的氣節和忠誠。


侯嬴、朱該為知己者而死。


《信陵君竊符救趙》里魏國信陵君的門客侯生、朱該也是這樣的士。


侯生名叫侯嬴,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夷門的守門人。公子聽說這個人很有能力,便前往邀請,想送他厚禮。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重視操守品行,終究不應因貧困做守門人而接受公子的錢財。"


於是公子為他擺酒大宴賓客。(賓客)就坐之後,公子帶著車馬,空出左邊的座位,親自去迎接夷門的侯生。侯生撩起破舊的衣服,徑直登上車,不謙讓地坐到左邊的上位,想用這(一舉動)來觀察公子(的情態)。公子手執轡頭,(表情)愈加恭敬。


侯生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在街市的肉鋪里,希望委屈您的車馬順路拜訪他。"公子便駕著車馬進入街市,侯生下車拜見他的朋友朱亥,用眼睛餘光偷看公子,故意長久站在那裡與朋友閒談,暗中觀察公子(的表情),他看到公子的臉色更加溫和。


而此時,魏國的將相、宗室等賓客坐滿了廳堂,等待公子開宴。街市上人們都看公子手拿著轡頭,隨從的人都偷偷地罵侯生。侯生觀察公子的臉色始終沒有變化,才辭別朋友上車。


到公子家中,公子引侯生坐上座,把賓客一個個介紹給他,賓客們都很驚訝。酒興正濃的時候,公子起身,到侯生面前祝酒。


侯生對公子說:"今天侯嬴覺得公子的安排已經足夠了。侯嬴我本是夷門的守門人,公子卻親身委屈車馬去迎接我,在大庭廣眾之下,我本不應該這個時候去訪(朋友),公子卻特意同我去訪朋友。


然而,侯嬴是為了成就公子的名聲,才故意使公子的車馬久久地立在街市里,是借訪問朋友來觀察公子,公子(的態度)卻愈加恭敬。街市的人都認為侯嬴是個小人,而認為公子是個寬厚的人,能謙恭地對待士人。"這場酒宴結束,侯生便成為上等賓客。


侯生對公子說:"我訪問的屠者朱亥,是個賢能的人,世人不了解他,所以才隱居在屠市之中。"公子拜訪朱亥,多次請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感到奇怪。


侯生得到公子的敬佩和信任之後,幫助信陵君出主意、讓朱該幫助公子獲得虎符後達到了救趙國的目的。侯生卻信守信陵君到達敵方軍營的時候自殺的諾言,在城門面向北自殺。


那個時候的士是死士,就是為了自己的主人可以付出生命。因為主人對他們的信任和尊重,讓他們有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了存在感。


而能夠得到王或公子的賞識,被看重,一定要知恩圖報,甚至為知己者死。因為他們雖然是貴族,但是沒有權力,也沒有收入,沒有其他的出路,只有為人服務,所以能夠為賞識自己的君主、諸侯、大夫盡忠。


「士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不能不報,所以他們為主盡心,對主人的忠誠日月可鑑。他們的行為舉止能讓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生價值的真正意義所在。


3.現代社會還需不需要死士的存在


當今社會到底要不要死士的風格?要。但不是要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個人義氣,更不要「不成功便成仁」,事不成就自我了斷的「武士道」精神。


現在要的是獻身精神,不是要死,不要你死,是要一種努力的精神。比如去上班,我們得認真負責,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是勤奮努力的敬業精神。


對朋友忠誠可靠,不是隨叫隨到,但是能給人以信任,能夠放心委託和給以幫助,自己的人生價值更能體現出來,生活更有意義。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尊敬、值得信賴的人。


在家裡,做好自己的角色,負起家庭的責任,把家庭經營好,自己有幸福感,家裡人都生活得幸福快樂,作為一個值得託付終身的人,相親相愛的生活方式還能延年益壽。


一個人能夠對工作負責,就是對自己的前途負責,對家庭忠誠,對朋友信任,一個認真負責的人也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支持,對自己,對事業負責,才生活得有意義。


雖然古代士的性情和價值觀與今人有著很多不同,他們看重人的精神價值、看重名譽氣節、大道教義的精神,我們今天的人一樣可以做到。


現代人對自己的生命更加珍惜,有死士的精神會活得更好,這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是人生命的意義所在。


「士為知己者死」在如今,就是為重視自己的信仰、信義和道義努力。正如《菜根談》中所說:「事業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