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不是發脾氣,家長應培養孩子「同理心」,教養孩子並不難

教育思享 發佈 2020-03-10T10:47:50+00:00

看過一個小視頻,一位父親在陪孩子寫作業之前,默默地綁上了雙手。事實上,不僅僅是寫作業,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孩子太調皮、太不聽話,當我們搞不定孩子的時候,難免想要對他發脾氣。

看過一個小視頻,一位父親在陪孩子寫作業之前,默默地綁上了雙手。很多人都遇到過相同的問題,特別是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在陪他們寫作業、做題的時候簡直快要被氣得暴走了。

相信每一位父親或者母親都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的,可為什麼愛孩子卻還忍不住對他發脾氣?事實上,不僅僅是寫作業,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孩子太調皮、太不聽話,當我們搞不定孩子的時候,難免想要對他發脾氣。帶著一些諸如「恨鐵不成鋼」、「愛之深、責之切」之類的自我安慰,好好地管教孩子一番,可往往效果很不好。

據統計,93.26%的父母對孩子發過脾氣,有人說這才是教育最大的死敵。沒錯,發脾氣不能解決任何事,甚至有時候會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差,結果就是你越期望孩子能夠達到的目標反而更加的難以實現。

對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你不理解孩子。

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發脾氣,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孩子。而發脾氣這種做法,只不過在解決我們的焦慮,暫時將問題按下去,並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容易留下隱患。

在認知層面,作為父母在理解孩子上經常存在三大誤區,這也是我們對孩子生氣、發火的根本原因。

誤區一 不理解孩子的生理特點和行為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孩子的大腦結構和成人相比是有一定區別的,特別是主管情商的前額皮質還沒有發育完全。這就導致孩子似乎像是沒聽到你說的話,或者你交待他的事情轉眼就忘記了。這是一種「非注意性盲視」,即當孩子做一件事的時候無法注意到其他的事情,這會讓家長覺得,孩子很磨蹭,或是有時候反應有點慢。

還有很多類似的生理特點,包括你很難讓一個3歲的孩子保持對一件事情專注超過十分鐘。這是孩子當前的年齡和生理結構決定的,父母若是執著於此,很容易讓自己生氣。所以我們在了解孩子這些生理特點之後,要對孩子展現出更多寬容,理解孩子。

誤區二 忘記了管教孩子的目的

當我們對孩子進行管教的時候,經常會使用懲罰的手段,這就導致有時候變成了「為懲罰而懲罰」,根本起不到管教的目的,當效果不好的時候,我們就更加生氣了。

「管教」這個詞,既有「管」又有「教」,這就是說,我們不僅應該督促孩子的行為,更重要的是達到教的目的。讓孩子通過學習不斷地成長,最終達到能夠管教自己,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從孩子的心理出發,我們會發現,懲罰並非管教孩子的一種好的方式,換一種方法往往孩子更加容易接受。

誤區三 認為孩子是故意和我們作對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當你不允許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偏偏要去做,好像和你作對一樣。當你說東,孩子偏要往西的時候,往往會讓我們更加的生氣。

可實際上,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你就會發現,這樣的情況不外乎兩種原因,一種是孩子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探險這個世界,而另一種或許僅僅是希望獲得你的關注而已。無論是哪一種,都不是我們去指責孩子的理由,我們只有理解孩子並幫助她培養好的習慣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孩子的行為習慣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的。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的作者,心理學家艾麗卡·雷斯切爾說過:「最有力的教育工具是同理心。」

十九世紀初期,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第一次提出了同理心這一概念,也就是所謂的共情。當父母和孩子運用同理心來溝通的時候,能夠體會和理解雙方的情緒和想法,才能夠真正影響孩子,教好孩子,讓孩子的行為最終向理想的方向前進。

在這裡我們也要了解一個概念,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我們父母首先要做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體驗世界的方式。當你不以同理心去面對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很難形成對你和對別人的同理心。

而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主要是培養孩子對情緒的感知能力,獲得更高的情商,我們不妨從以下3點入手。

1、 有效的溝通從確認孩子感受開始。

一些父母不會與自己的孩子溝通,很多時候的談話方式都採取命令式的,比如:「馬上去寫作寫」、「趕緊吃飯」或是直接了當的不許這樣或那樣做。這其實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溝通方式,極易引起孩子的不適和厭煩。事實上,有效地溝通並不難,我們可以採取稱讚、認同加提問,再加上稱讚認同或是引導的語言方式來和孩子進行溝通。

比如孩子正在聚精會神地畫畫,而我們想詢問他的學習情況,可以先稱讚孩子此時正在做的事情「你畫的這個小人真不錯,他為什麼穿著一件這樣的衣服?」

當你對孩子當前做的事情表示了認同和稱讚,也就成功走進了他的世界,這時候孩子更加願意和你溝通和探討接下來的事情,你可以再問他:「那你對今天的學習任務是怎麼安排的?」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學習任務安排得很好,你可以對此再進行表揚和認同,哪怕他安排的讓你覺得並不合理,也可以先表揚孩子能夠自己安排學習任務,再指出「這裡是不是有些不合適?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就是是孩子對此毫無安排,你也可以通過讓孩子理解這樣做的重要性來引導孩子。這樣做總比一句:「還在那玩?趕緊去學習」之類的話更能讓孩子認同和願意去執行。

只有父母不斷理解和看到孩子的需求、肯定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對情緒有覺察能力,慢慢培養起對別人的同理心來。

2、 分享自己的情緒

很多父母習慣在孩子面前掩飾自己的情緒,這其實是非常不好的。孩子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強的,即便你不說,可他很多時候還是能夠感知到的。這樣會讓孩子的潛意識裡覺得表達情緒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孩子不知道如何認知情緒的時候,也就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更別說去理解別人的情緒。

而且當我們在外心情不好,或是有什麼難過的事情,勉強去陪孩子玩,有時反而會覺得看孩子哪裡都看不慣,覺得他做什麼都不對,把氣撒到孩子身上,使勁地批評指責孩子,讓孩子無所適從。

正確的方式是我們應該分享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如實表達,比如說「媽媽今天心情不好,能不能讓媽媽休息一會兒?」試著讓孩子了解你此時的情緒,同時也分享你處理情緒的態度和手段。在這種言傳身教下,孩子能夠更直觀地感受並學習到如何處理情緒,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也至關重要。

3、 提問式引導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我們可以通過不斷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

比如孩子在學校里,沒人和他玩,這讓他感覺非常失落,我們不要武斷地用自己的判斷和結論來給他一個答案,更不要對他進行指責,而是可以通過提問來幫助孩子去體會自己和別人的感受。「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嗎?你覺得他們為什麼不和你一起玩?這會不會是你的錯覺?那你認為是什麼原因讓大家選擇不和你一起玩?」

在你的積極引導過程中,孩子或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遭,或者是找到了原因並願意去改變。更重要的是,當他再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懂得客觀分析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產生的根源,從而找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同時在理解自己情緒的同時,也能夠逐漸理解別人,更有同理心。

在培養孩子同理心的過程中,我們和孩子互相理解,從而可以培養出更好的親子關係,孩子也會更願意聽你的建議,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時,當孩子有了同理心,就能夠更理解他人,相應的情商也會更高,人際關係更加融洽,今後的人生也會更加的順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