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種生活方式病,治療這種慢性疾病要注意飲食

幽蘭趣科普 發佈 2020-04-13T18:26:17+00:00

到10 歲時,他就查出了 2 型糖尿病,而查出糖尿病前,他的體重已經達到 80 千克,小小年紀就要每天注射胰島素了。

吃東西,是人的本能,人人都會。但是,吃什麼、怎麼吃,是一門學問,需要後天學習。

食物不僅僅是飽腹的東西,不僅僅關於腸胃健康,它更重要的作用是提供人體生存、發展的營養。飲食之事雖至為尋常,卻須臾不可怠慢。吃什麼,怎麼吃,會影響到人的身材、氣色、體力、精力、長相、智力、情緒,甚至壽命!

可如今,好好吃飯,變成了這個時代我們越來越匱乏的能力。

曾經,在北京的一所中學給初一的孩子們做題為「遠離垃圾食品」的講座時,我提了一個問題,問同學們誰有買食品看配料表的習慣。本以為大多數成年人都不看,這些孩子更不會看。然而有一個孩子給了我驚喜,他買零食前首先會看食品配料表。我正準備表揚這個孩子,孩子卻告訴我真相,因為他有糖尿病,不得不看。

後來我了解到,這個孩子確診糖尿病之前,經常和父母一起下館子,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去逛超市,爸爸媽媽會跟他講:寶貝,想吃什麼、想喝什麼,隨便拿!父母錯誤的疼愛方式,使他到八九歲時都很少主動喝水,覺得水難喝,各種甜飲料是他「補水」的方式。到 10 歲時,他就查出了 2 型糖尿病,而查出糖尿病前,他的體重已經達到 80 千克,小小年紀就要每天注射胰島素了。

每每想起這個孩子,我都很痛心。如果他的家長中,有一個人,儲備了一點營養學知識,有好好吃飯、合理膳食的意識,這樣的悲劇完全可以避免。

所以,健康是一種責任,只有我們健康了,才能更好地關愛那些愛我們和我們愛的人!同時,多儲備一些健康的知識也是一種責任,不僅為了我們自己,還為了我們的家人,我們的孩子!

糖尿病在我國是發病率很高的一種慢性疾病,多年來,國家層面、醫療機構、醫生和患者都在想盡辦法預防和阻止這類慢性病的發展,但是,很多時候都用錯了力、走錯了方向。

受外傷流血了,要止血;骨折了,要接骨;身體長了不該長的東西,要切除,這是一種對抗治療。對抗療法非常適用於外在因素導致的疾病,而且理論上說,應該只適用於這類疾病。但是現在對抗治療方法卻成了治療一切疾病的主流方式,血糖高了用降糖藥,血壓高了用降壓藥,而這種方法不能改變使血糖、血壓升高的內在決定性因素。

其實,對於糖尿病這類慢性代謝性疾病,採用對抗治療這種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往往是治標不治本的。追根溯源,慢性病的發生是源於人體內在的種種不平衡,大多屬於生活方式病,比如長期睡眠不足、長期飲酒、長期缺少運動、長期飲食不合理、長期情緒低落、長期緊張焦慮等,而其中,每日三餐的飲食是諸多不平衡中的關鍵之關鍵,因為膳食合理是營養均衡的基礎、是身體健康的基石。

人體由無數的細胞組成,人體健康的前提是身體每個組織細胞的健康。細胞是有生命周期的,會自然衰老,也會自我更新;當受外力不良因素影響時,也會損傷、變異。可以說,人的一生就是細胞不斷自我修復、不斷更新的過程。通常,當細胞死亡數達到總量的 20% 時,人就會死亡;當細胞修復的速度趕不上細胞損傷的速度,人就會衰老、生病或纏綿病榻;生病後,當細胞修復的速度超過細胞損傷的速度,人就會戰勝疾病,慢慢恢復健康。

那麼,是什麼在維持和促進細胞的自我生成和修復呢?除了細胞本身的生命周期規律在發揮作用之外,另一種重要力量就是食物提供的營養素。在細胞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是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營養在為細胞修復提供原料和能源。所以,我們才在這裡討論食物營養,這是我多年來傳播營養學知識的意義所在。

我們要重視飲食平衡,攝入充足而均衡的營養,這能夠幫助我們預防絕大部分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病。而且,慢性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癒的!當然,前提是細胞損傷程度還沒有達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作者:王旭峰 主編 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會長

來源:《中國人該怎麼吃?》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