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科普|中國野牡丹科植物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發佈 2020-05-09T08:18:39+00:00

中國約有野牡丹科植物22屬130種,其中中國特有屬5屬,包括棱果花屬 、藥囊花屬 、卷花丹屬 、長穗花屬 、虎顏花屬 ;

眾所周知,牡丹是中國十分著名的傳統花卉,栽培歷史悠久,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之美譽。相比之下,野牡丹之名鮮為人知,初聞野牡丹,容易讓人自然而然地理解為「野生的牡丹」,其實不然。從分類學上來說,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屬於芍藥科(Paeoniaceae)芍藥屬(Paeonia),而野牡丹指的是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植物,二者親緣關係很遠。如果說牡丹是一位雍容華美的貴婦,那麼野牡丹就是一枚清新可愛的鄰家小妹,雖不及牡丹艷冠群芳,一個「野」字卻道出其山林野趣。

野牡丹科植物資源豐富,全世界約有156-166屬4,500餘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中美洲約3,000種,亞洲約有1,000種。

中國約有野牡丹科植物22屬130種,其中中國特有屬5屬,包括棱果花屬(Barthea) (1種)、藥囊花屬(Cyphotheca) (1種)、卷花丹屬(Scorpiothyrsus) (3種)、長穗花屬(Styrophyton) (1種)、虎顏花屬(Tigridiopalma) (1種);中國特有種85種。野牡丹科植物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省,除金錦香(Osbeckia chinensis)在吉林長白山有分布外,其餘最北分布至江蘇、安徽一帶。雲南省有野牡丹科植物16屬62種,位列各省之最。

對於華南、西南地區的人來說,野牡丹科植物應該並不陌生。野牡丹科野牡丹屬(Melastoma)植物是這些地區常見的鄉土物種,每到夏季,山間林下、草地路旁常能見到的開花灌木或小喬木就是野牡丹(M. malabathricum)或者她同屬的姐妹們。她們花朵艷麗、成片開放,點綴著田野山林。

除野牡丹屬外,中國原產的虎顏花屬、棱果花屬、柏拉木屬(Blastus)、錦香草屬(Phyllagathis)、野海棠屬(Bredia)、谷木屬(Memecylon)、金錦香屬(Osbeckia)等不少物種也同樣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但目前基本都處於野生狀態,罕有開發利用。

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更為常見的野牡丹科植物或許是位於街道和公園綠地的園林綠化植物——來自美洲的蒂牡花屬(Tibouchina)物種。目前中國園林應用的野牡丹科植物,幾乎全部是外來物種,以蒂牡花屬為主,包括巴西野牡丹(Tibouchina semidecandra)、銀毛野牡丹(T. aspera)、蒂牡花(T. urvilleana)、角莖野牡丹(T. granulosa)。此外,原產於非洲、東南亞熱帶雨林中的粉苞酸腳杆(Medinilla magnifica)也常被作為高檔盆栽花卉出售,因其花序上粉紅苞片碩大,形如蓮花花瓣,故被稱作「寶蓮燈花」。

如果留心觀察上述比較常見的野牡丹屬、蒂牡花屬植物的花,會發現花的雄蕊分為長、短兩種類型,即具有「異型雄蕊」。異型雄蕊在野牡丹科比較常見,野牡丹屬、蒂牡花屬、棱果花屬、尖子木屬(Oxyspora)、異藥花屬(Fordiophyton)等均有。這一現象很早就引起了博物學家的興趣,達爾文就曾提出解釋花內雄蕊分化的「分工假說」。後續許多學者對這一假說進行過驗證,但目前尚未形成定論。

繁殖工作是植物開發應用的前提和基礎。野牡丹科植物的繁殖可以通過種子繁殖、扦插繁殖和組培快繁等方式進行。但大部分野牡丹科植物的種子細小,實生苗生長緩慢,從種子萌發到植株開花要2-4年時間。扦插繁殖效率高、技術要求又相對簡單,因而在生產當中經常用到。組培快繁技術要求比較高,目前已有一些野牡丹科植物開發出組培再生體系。白花野牡丹(M. malabathricum forma albiflorum)是野牡丹科少有的「白色」花系,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開展了白花野牡丹的種子萌發實驗,並開發了扦插、組培繁殖體系,為其園林應用打下良好基礎。

除了觀賞價值之外,野牡丹科中不少植物全株(草)、根、葉以及果實或花均可入藥。《生草藥性備要》、《植物名實圖考》中,便有野牡丹屬、金錦香屬、蜂鬥草屬(Sonerila)等藥用植物的記載。根據《中華本草》記載,中國具有藥用價值的野牡丹科植物共有14屬37種2變種,它們具有祛風除濕、理氣止痛、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止痛等作用。仙湖植物園對藥用植物櫧頭紅(Sarcopyramis napalensis)進行了轉錄組分析,相關研究可為野牡丹科植物的藥用成分合成、相關藥物生產奠定基礎。同時,對野牡丹、櫧頭紅、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等野牡丹科植物用於治療各種臨床疾病的研究也在進行當中。

虎顏花屬為單種屬,該屬的虎顏花(Tigridiopalma magnifica)是中國特有種、廣東省特有種。其葉片碩大,葉形美觀,耐陰性強,花蕾小巧玲瓏、鮮艷水靈,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研究人員於2005年開始對虎顏花種群進行資源調查,明確了其在廣東省境內的雲開大山和雲霧山脈的11個分布點。調查顯示,該種的致瀕因素除適宜生境狹窄對光照和水分等環境條件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弱兩個內在因素外,更主要的在於人類活動造成的生境破壞這一外在因素。

2008年,華南植物園通過利用虎顏花種子的無菌播種和試管育苗等生物技術以及生態恢復技術,在連州地下河景區、陽春鵝凰嶂自然保護區、陽春圭崗鎮等原生地分別回歸1000多株虎顏花,現大部分已成活,此舉有助於虎顏花自然種群規模的擴大。同時,仙湖植物園和華南植物園均通過人工繁殖在園區內實現了對虎顏花的園林應用展示。虎顏花是仙湖植物園陰生區的明星物種,深受大眾喜愛。

雖然從數量上來說,中國不屬於野牡丹科植物的主要產區,但是分布於中國的野牡丹科植物特有性很高,中國特有種占比達到了65.38%,所以該科植物在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中不容忽視

根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國野牡丹科植物中屬於珍稀瀕危植物的共有7屬9種1變種,其中易危(VU)5種:短莖異藥花(Fordiophyton brevicaule)、心葉異藥花(F. cordifolium)、匍匐異藥花(F. repens)、狹葉谷木(Memecylon lanceolatum)、卷花丹(Scorpiothyrsus xanthostictus);瀕危(EN)1種1變種:虎顏花、寬翅棱果花(Barthea barthei var. valdealata),其中虎顏花也被收錄於《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極危(CR)3種:耳基柏拉木(Blastus auriculatus)、糠秕酸腳杆(Medinilla hayatana)、紅毛卷花丹(Scorpiothyrsus erythrotrichus)。但由於調查研究工作不充分等原因,大多野牡丹科植物致瀕因素尚無定論。

目前,中國主要植物園共遷地保育野牡丹科植物15屬35種1變型,包括本土物種12屬26種1變型。然而還有不少狹域分布的物種生存狀態尚不清楚,仍需進一步調查,這為野牡丹科植物的保護工作帶來一定難度。以枝毛野牡丹(Melastoma dendrisetosum)為例,該種於1983年作為新種發表,被《中國植物志》收錄,而在《Flora of China》中,該種被歸併為毛菍(M. sanguineum)。近幾年基於分子證據、形態與微形態的比較研究,該種被證實為獨立物種,同時研究發現該物種自然分布區極其狹窄,僅分布於海南省吊羅山自然保護區的一個河谷,數量不超過300株,正處於極度瀕危(CR)的生存狀態。類似研究工作的開展,可以為野牡丹科植物的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提供科學支撐,讓保護工作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物種

總體來看,野牡丹科植物的研究和保育工作仍需加強。首先野牡丹科的資源調查工作亟待開展,只有在充分了解其分布、生境、數量之後,其他各項研究才能以此為基礎逐步展開;其次,需要有針對性地系統開展該科植物的收集保育工作,比如,各植物園、保護區,尤其是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等中國野牡丹科植物物種多樣性較高的地區,可將本地區特有、中國特有、珍稀瀕危野牡丹科植物作為優先收集對象,並針對珍稀瀕危物種制定合理的就地、遷地保護方案;此外,針對市場開發潛力大的物種,需要加強栽培、繁殖、新品種培育方面的研究,讓本土植物在園林應用、城市美化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新聞來源:中國野生植物微信公眾號 編輯 王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