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國藩教你如何看相識人,只需記住兩句話

柒待 發佈 2020-01-11T15:00:28+00:00

第二句「伏亦不伉,跳亦不揚,近"蠢"。是指有一種「蠢」人,這種人的情緒體現就是,情緒平靜的時候不激昂,情緒激動的時候也激昂不起來,用通俗的話來總結就是,無論情緒是否激動,都無動於衷,這樣的人把握不住機會,也沒什麼能力,就是我們常說的「蠢」人。而最後一句「初念甚淺,轉念甚深,近"奸

說到曾國藩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晚清名臣,是晚清中興四大臣之首。

有句話是「少年不讀曾國藩,讀懂已不再少年」,作為一位能在官場混得非常好並且能在近代史上留下舉足輕重的人物,曾國藩的一生自然有他為人處世的法則和智慧,並且為世人留下許多做人的金句,句句珠璣。

他的成就體現在多方面,涉及到軍事政治以及文學作品上,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們都是從他那裡聽說得來。雖大器晚成,但一點不影響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曾國藩的兩條識人術,謹記這兩條,看破天下人。

曾國藩所有成就不僅得益於他優良嚴謹的祖訓,更是與他準確的自我認知脫不開關係,他曾表示「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人不可能在中間搖擺,只有最好和最壞可以選擇,但是他的選擇是前者,此後也是每日反省,家書中隨處可見一個「恆」字。他懂得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更加知道資質平平就得努力,有才華還得做事有恆。那麼,這兩條識人術又是什麼呢?

一、喜高怒重,過目輒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揚,近"蠢"。初念甚淺,轉念甚深,近"奸 "。

這句話說的是如何辨別「粗」、「蠢」、「奸」這三類人。

咱們先來分析第一句喜高怒重,過目輒忘,近"粗"。如果一個人的喜怒之情顯露得非常明白,超過了應有的限度,那這樣的人一般性情比較暴躁,見到了最好不要招惹,這樣的人喜怒之情來得快去得也很快,轉眼就能忘得一乾二淨,這樣的人也沒什麼心機,是很普通的「粗」人。

第二句「伏亦不伉,跳亦不揚,近"蠢"。是指有一種「蠢」人,這種人的情緒體現就是,情緒平靜的時候不激昂,情緒激動的時候也激昂不起來,用通俗的話來總結就是,無論情緒是否激動,都無動於衷,這樣的人把握不住機會,也沒什麼能力,就是我們常說的「蠢」人。

而最後一句「初念甚淺,轉念甚深,近"奸 "。這裡指的是心懷狡詐的人,這種人遇到問題,剛開始可能考慮的不是很深刻,但是越想越深入,越想越周密,如果一個人身上有這個特徵,那這個人可能是心機深沉的人,當然也不是說這種人不好,這種人考慮事情要比常人周密,也容易闖出一番事業,只是交往起來比較累,因為考慮得太多。

二、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這句話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從面相上來看的,和上一個方法略有不同,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品德性格是能從面相神態上表現出來的。

邪正看鼻眼:他認為,正人君子的鼻子首先是正,厚實、飽滿。其次是看眼。眼神、眼光。他認為黃光、白光、青光、淡光都不好。眼神分散、游弋、漂浮等不好。目光炯炯為好。還有眼光正色為好。談到眼神,則安定的眼神是最好的。  

真假看嘴唇:而嘴唇也能看出真情假意,曾國藩認為,好的嘴唇是厚實的。曾公日記多次談到「面正而嘴歪,心地不甚正」。凡是提到嘴唇和鼻子不正的人,他通常沒有好印象。太薄的嘴唇不為曾國藩看好。越王勾踐是長頸鳥嘴,范蠡就覺得有這樣嘴的人難交往,而且還會過河拆橋,只能與之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所以,范蠡後來就離開了

功名看氣概:老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一個人身上的氣質精神也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一個心中有物,有大智慧的人,通常是內斂溫和、溫文爾雅的;飛揚跋扈、目中無人的反而是內心空虛的。精神上富裕,內心充實,靜下心來,告別浮躁,氣質就會養出來。能靜下心來充實自己的內心,自然功名就水到渠成了。

富貴看精神:一個人能否成就事業,看的是精神狀況。精力充沛者為佳。在《冰鑒》中,曾國藩說,人的精神從其外顯而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自然流露的真性情完全是出自內心的自然本性,毫無矯揉造作之態,一種為勉強振作的假性情,完全是裝出來的。自然流露的人,他的一舉—動都慎重周密,做什麼都一絲不苟。

而勉強振作的人,即使他很小心謹慎,他的舉動也總顯得不精細,欠周密,總好像漫不經心。所以,通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就可以順藤摸瓜,去察探其隱伏在體內的精神氣質,窺視到他的心靈深處真實的活動。

主意看指爪:人有沒有主意,他說主要看指爪。手以厚、軟為貴。手指纖長,其人聰穎,有主意,短而粗者愚魯。曾國藩說,「手心、手掌心當中紋絡清晰而淺者,心定」。這個心定就是主意定,臨事不慌亂。「手掌紋絡淺而亂者,人心亂、心浮」。

風波看腳筋。手以纖細為貴,足則相反,以厚、正、長為貴。腳掌厚的人,走起路來腳步穩,有厚福。一個人走起路來,沉穩有力,步步紮實,這種人注重現實,重承諾,是可以信任的人,一個人步履急促則通常說明這類人精力充沛,喜歡面對各種挑戰。所以,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能有條不紊的進行,很少有慌亂的情況出現,自然風波也會減少很多。不像有些腳步輕浮的人,不踏實穩重,波折相伴一生。

若要看條理,全在言語中:這兩句不是相人,而是觀察人。曾國藩特別重視有條理,並把它作為用人最重要的四個方面之一。他認為說話沒有條理的人,思維必定也是無條理性。曾國藩不喜歡說話多、說話快,說話沒有條理的人。這其實跟中國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元素:謹言慎行,言多必失是一個道理。

以上兩條識人術都是來自於曾國藩先生的《冰鑒》一書,這是他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所撰寫出來的一本奇書,早年的曾國藩性格剛猛,由此得罪不少人。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後來我們所認識的曾國藩,只能說這位大器晚成的名臣在洞悉人心這件事上是有自己的一套本事的。


文章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