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風云:孫貴妃生朱祁鎮,宣宗改立皇后的想法更強烈

蕭家老大 發佈 2020-03-05T12:26:12+00:00

後宮風云:孫貴妃生朱祁鎮,宣宗改立皇后的想法更強烈按說,明宣宗身為「仁宣之治」的重要完成者,無疑是頗有建樹的「守成之君」,論治國、論用人、論軍事、論經濟,都是可圈可點的。

後宮風云:孫貴妃生朱祁鎮,宣宗改立皇后的想法更強烈


按說,明宣宗身為「仁宣之治」的重要完成者,無疑是頗有建樹的「守成之君」,論治國、論用人、論軍事、論經濟,都是可圈可點的。何以會幹出反祖訓、違倫理的廢后之事呢?這要從他的婚姻說起。

孫氏,原籍鄒平,因父親孫忠任永城主簿,其幼年一直在永城度過。孫氏天生麗質,聰明伶俐,小小年紀已經名動一城。十歲時,經彭城伯夫人張太后母親,向明成祖提出,選入內宮撫養,做為將來朱瞻基擇配的人選。她雖出身低下,但面貌姣好,聰明伶俐,深得明成祖及朱瞻基喜愛。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不知何故,明成祖重新降旨,給心愛的皇孫朱瞻基選妃,結果,選中了濟寧(今山東濟寧)百戶胡善祖的第三個女兒胡氏,冊封她為皇太孫妃,而封孫氏為皇太孫嬪。這個決定,看似簡單,卻給宣宗安排了極不情願的第一段婚姻,也造成了未來英宗生母的悲劇人生。

雖然依照明成祖旨意,宣宗的正妻為胡氏,可朱瞻基更喜歡貴妃孫氏,故胡氏一直被冷落。當胡氏婚後不久,明白了造成這一切的前因後果,自然成天抑鬱寡歡,因此生病,久久難愈。

宣宗即位後,因胡氏貞靜端淑,又為成祖選定,雖身體病弱、未能生育,為宣宗所不喜,但仍冊立胡氏為皇后;孫氏雖亦無子,因饒有美色,雖僅為貴妃,卻得宣宗寵愛。

當年冊立后妃,按祖宗制度,皇后冊立之時,有寶(即金璽)有冊(即寫有皇帝封賜命令的金冊),貴妃則有冊無寶,但宣宗特命制金寶賜予孫貴妃,貴妃有寶,自孫氏始,可見,宣宗對她的寵愛程度絕非一般。

宣宗一直不喜歡胡皇后,早想更立孫貴妃為皇后,只是由於母親皇太后反對,加上胡皇后賢德,沒有過錯,找不到合適的藉口,遲遲無法廢后。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孫貴妃生朱祁鎮,使宣宗改立皇后的想法更加強烈。在朱祁鎮出生不久,就有大臣上表,請求立為皇太子。胡皇后很賢惠通達,也主動表示早定國本。其實,立皇太子事關重大,焉能草率?按照明朝皇位傳承的嫡長子繼承制,皇后親生的兒子才是最佳人選。因而,此時雖然胡皇后沒有子嗣,但畢竟年輕,或許日後會有皇子。馬上立朱祁鎮為皇太子,明顯有些操之過急。孫貴妃自然明白箇中道理,只能假意推辭,說等皇后身體恢復後,定會有兒子,自己的兒子不敢先於皇后之子成為太子,然而,宣宗卻不願意再等。於次年二月,宣宗便冊立朱祁鎮為皇太子,當時,他尚不滿三個月,是明代冊立太子時年齡最小的。

宣宗之所以急於冊立太子,是為更立皇后做準備。母以子貴,朱祁鎮成為太子,他的生母孫貴妃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即便如此,宣宗要更立皇后也頗費了一番周折。他先是召見了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人商議更立皇后之事,但諸位大臣們基本都認為胡皇后沒有過錯,不應廢去。宣宗也沒有辦法。後來,又多次宣召大臣商議,還是沒有結果。

見宣宗心意已決,即使是百般同情胡氏的楊士奇也知道,廢后之事已無可挽回,列位大臣再堅持也枉然。當宣宗再一次單獨向他詢問廢后事宜時,他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希望對「無過而廢」的胡後,仍然能夠在宮中享有不亞於從前的待遇。畢竟她與其它失寵妃嬪不同,皇帝和新皇后應該對她加以禮遇;二是建議宣宗好言開導胡皇后,讓她自己上表請求辭去中宮,這樣更合乎禮儀。這一辦法果然高明,當即得到明宣宗首肯。

果然,胡皇后知大勢已去,便應允辭去中宮,只是張太后不同意。宣宗保證以後對兩宮一視同仁,不分薄厚,最終,張太后才勉強答應。宣德三年(公元1428 年)三月,宣宗發布敕書,廢胡皇后,立孫貴妃為皇后。

 胡皇后被廢後,仿照宋仁宗廢郭皇后為仙妃事例,號靜慈仙師,退居長安宮。張太后十分同情胡氏無故被廢,又欣賞她的賢惠,因此經常將她召到清寧宮中,和自己一同居住。有時,內廷設宴,她命胡氏坐在孫皇后上座,孫皇后經常因此怏怏不樂。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張太后病逝,胡氏非常悲傷,沒過一年也去世了。對於胡皇后無故被廢,時人聞之都很不理解,議論紛紛,非常同情胡皇后。數年後,宣宗也頗生悔意,曾說「此朕少年事」,算作是自我解嘲吧。

一場發生在明宣宗時期的廢后事件,就這樣充滿悲劇色彩地開場和落幕了。

(本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