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遠人」的極致:明朝如何對待外國使團?

國家人文歷史 發佈 2019-12-30T04:54:29+00:00

永樂十五年,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剌葛吒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3人,攜帶珍珠、寶石、玳瑁等禮品,各率領其眷屬、太醫和侍從共340多人萬里來朝。

文 | 郭曄旻

蘇祿國立國不久,就趕上了大明王朝的大航海時代。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剌葛吒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3人,攜帶珍珠、寶石、玳瑁等禮品,各率領其眷屬、太醫和侍從共340 多人萬里來朝。為趕上太平洋夏季西南季風的航海便利,蘇祿國王的航船向西,繞道爪哇、蘇門答剌、馬六甲,再從越南折返至中國沿海,長達上萬海里,路途艱險。他們在浩瀚的海洋上迎戰驚濤駭浪,還要與海盜周旋,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歷生死考驗,歷經3個月的航程,到達福建泉州登岸。在福建泉州登陸後,使團改走陸路,到達北京。他們沿途得到的生活待遇是「禮之若滿剌加(馬六甲)」——而馬六甲是大明王朝在東南亞最為「恭順」的「藩屬」,同樣也是鄭和船隊的活動基地。

這個蘇祿使團是明朝立國以來接待的最大、最為壯觀的外國使團。朱棣高度重視,率領文武百官在奉天殿舉行了隆重的會見儀式。三王之中,明成祖特別喜歡「恭順特達,聰明溫厚」的東王巴都葛叭答剌,不但封他為「國王」,還「賜印誥、襲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三王辭歸時,朱棣又「各賜玉帶一,黃金百兩,白銀兩千,羅錦文綺二百,帛三百,鈔萬錠,錢二千緡,金繡蟒龍、麒麟衣各一」,稱得上是把「懷柔遠人」做到了極致。

九月,蘇祿王率眾歸國,朱棣派專使護送。使團一行順運河而下,在途經山東德州時,東王巴都葛叭答剌不幸突然病卒於驛館。訃告到京,朱棣深為痛悼,速遣官賜祭,命有司按王禮營葬,諡曰「恭定」,並親自撰寫祭文以示哀悼。在祭文里,明成祖動情地寫道,「賢德芳名流播後世,與天地相悠久,雖死猶生。」

為了表達對蘇祿國東王的哀思,永樂十六年(1418),明成祖還在蘇祿國東王的埋葬地建陵,墓前修造了祠廟,整座陵墓按照明代禮制所規定,與親王陵墓的規格大致相同,莊嚴肅穆,巍峨壯觀。東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共10人就此留居中國為東王守墓。明政府又賜祭田 238 畝,永免地稅錢糧,對守墓的東王子孫每人每月由明政府發給俸糧一石,另給一些生活用品。今山東德州北營安、溫二姓回族穆斯林,就是他們的後裔。1980年,菲律賓駐華大使雷耶斯博士專程來山東德州瞻仰東王墓,並會見了東王后裔。

這座蘇祿國東王墓是存留在中華大地上的一座具有跨國意義的王陵,也是永樂年間蘇祿與中國國際交往的里程碑。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六百年,至今它仍然在提醒今天的人們,「永樂時代」大明王朝是一個「萬邦來朝」的朝貢體系鼎盛時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