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懷的「汶川」 ——紀念2008年「5·12」汶川8.0級特大地震12周年

四川省地震局 發佈 2020-05-12T23:06:23+00:00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69227名鮮活的生命定格在了這一刻,四川、甘肅、陝西、重慶等10個省不同程度受災,僅四川受災範圍就包括除攀枝花市以外的20個市、139個縣、3720個鄉鎮,災區面積約25.2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2943萬人,失蹤17923人,受傷36萬餘人,直

歡快的汶川小學生們

12年的時光倏忽即逝,12年前的傷痛卻永志難忘。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69227名鮮活的生命定格在了這一刻,四川、甘肅、陝西、重慶等10個省(市、區)不同程度受災,僅四川受災範圍就包括除攀枝花市以外的20個市(州)、139個縣(市、區)、3720個鄉鎮,災區面積約25.2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2943萬人,失蹤17923人,受傷36萬餘人,直接經濟損失7717.7億元,一組組數字觸目驚心、聳人聽聞,災區滿目瘡痍、處處廢墟,山河改觀、草木含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四川有史記載以來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破壞最為慘重的一次災難,這就是2008年「5·12」汶川8.0級特大地震。世人慟哭,舉國同悲。
四川是汶川地震的主災區,也是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主戰場。面對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災難,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緊急部署,四川各級黨委政府有力指揮、迅速行動,災區群眾臨危不懼、奮起自救,全國黨政軍民患難與共、傾力支持,全力以赴抗擊,奮力奪取了抗震救災、災後重建的偉大勝利。追溯時光,重溫歲月,回想那段從悲壯走向豪邁的歷程,迄今讓人唏噓不已、心潮澎湃。

不能忘懷

那一場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

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工作實現了「四個沒有」:災區沒有發生饑荒、沒有出現流民、沒有爆發疫情、沒有引起社會動盪,創造了堪稱人類抗災救災史上的一大奇蹟,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力量、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力量、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

時間就是生命。在那場艱苦卓絕的搶險救援大行動中,各路大軍不畏艱險、頑強奮戰,從廢墟中搶救生還者83988人,緊急轉移受災群眾1190萬人,救治傷病員400萬人次,其中1萬多名重傷員轉送至全國20個省區市370餘家醫院;僅3個多月就解決了530萬戶、1200萬人的過渡住所問題,以最快的速度讓受災群眾恢復了家庭生活;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道路、通信、供水、供電的基本恢復,為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順利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堅持專群結合、進村入戶、不留死角、徹底防疫,確保了大災之後無大疫;成功處理堰塞湖,妥善處置震損水庫,有效避免了新的損失;及時組織農民搶收搶種,幫助工業企業恢復生產能力,推動商貿流通和旅遊業恢復,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逐步走出地震災難的影響。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工作打贏了搶險救援、群眾安置、搶通保通、衛生防疫、次生災害防範、恢復生產……一場又一場硬仗,最大限度地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

難得可貴的是,汶川地震鑄就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為中華民族積澱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面對汶川特大地震災難,全國人民心繫災區、情系災區,形成了無與倫比的磅礴力量,「汶川加油!」「中國加油!」成為響徹中華大地的最強音,無數人慷慨解囊、捨生忘死,時時涌動愛心,處處展現奉獻,匯聚成抗震救災的無窮合力,深刻地、生動地詮釋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不能忘懷

那一場波瀾壯闊的災後重建

2018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在成都召開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指出: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國際社會開展災後恢復重建提供了有益經驗和啟示。

進入災後恢復重建階段後,四川確定了「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的總體目標,並以「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豪氣和魅力,作出了莊嚴承諾:「滄海桑田,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

在參與援建的兄弟省市和社會各界的傾情傾力支持幫助下,四川災區人民自強自立,叫響:「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努力創造美好未來。全省39個重災縣(市、區)實施重建項目29700個,總投資8613億元,實現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用災區群眾的話講:「災區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百姓。」四川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為我國乃至全世界提供了「四川經驗」。

喜看今日災區,城鄉面貌實現了歷史性改變,365萬戶受損城鄉住房修復加固,新建26萬套城鎮住房,全面完成150萬戶毀損農房重建,保障了541萬戶、1200萬城鄉受災居民「家家有房住」,打造出汶川水磨、綿竹大乘、什邡馬祖廟等特色鮮明的示範村鎮。民生事業實現了突破性進步,恢復重建各類教育機構3340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1115處、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項目4379個,建成2032所醫療服務機構,幫助157.5萬名因災失地失業人員實現就業,災區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文化體育、社會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全面上檔升級。產業發展實現了再生性跨越,建成什邡北京、北川山東、青川浙江等8個合作產業園,以成德綿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改革深入開展。基礎設施實現了根本性改變,完成11條高速公路、61條幹線公路建設,里程數分別為1372公里和4752公里,貫穿和輻射災區的成綿樂城際鐵路、成渝高鐵、西成客專和廣元至巴中、都江堰至映秀等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水利、能源、通信、市政公用設施等功能全面增強。生態環境實現了實質性改善,完成林草植被恢復448.87萬畝,修復大熊貓棲息地148.65萬畝,受損生態保護、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能力得到恢復,生態功能逐步修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不能忘懷

那一場痛定思痛的綜合防範

2019年底,四川向社會明確宣布:到2020年全省將實現秒級地震預警服務。這是四川防震減災綜合防範能力提升的又一大體現。四川深刻汲取汶川地震經驗,針對防震減災的薄弱環節和工作短板,在災後恢復重建過程中實施了《防災減災專項規劃》。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自然災害防治的重要論述和對四川系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貫徹「與地震風險共處」的理念,啟動了《四川省活動斷層普查》《四川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等重大項目,加強源頭防範,夯實基層基礎,著力全面提升全省防震減災綜合防範能力。

四川建成了集測震、形變、重力、電磁、流體、衛星定位、流動觀測、衛星遙感等觀測項目於一體的立體地震監測網絡,全省大部分地區測震能力達2.0級,重點監視防禦區和人口密集城市達到1.5級,部分地區可達0.5級,對省內及周邊3.0級以上地震提供1-2分鐘自動速報、10分鐘內正式速報。堅持強化抗震設防管理,完成1444項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建成專用監測台網16個,實施12個地震小區劃、15個活斷層探測項目,完成成都市活動斷層普查詳勘工程。持續深入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工作,出版《四川省防震減災知識學生讀本》等科普讀物19本,認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76個,建成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4個,創建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272所。實現地震風險管理「三個常態化」:評估常態化,每年開展地震風險評估並落實相應對策措施;演練常態化,連續6年舉行跨地區、多部門、全要素的省級防震救災綜合演練,每年開展不同規模的應急演練上萬次;檢查常態化,每年開展地震應急準備檢查,督促落實防範措施。承擔、參與防震減災科技課題100多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優秀成果獎16項,提升了全省防震減災科技水平。此外,組織實施了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對全省17912所中小學校的108262棟校舍進行了排查鑑定,加固重建11517所中小學校的4337萬平方米校舍;啟動了城鄉居民住房地震保險工作,累計承保164.3萬戶;開展了「農村土坯房改造行動」,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省269.6萬戶農村土坯房分類改造工作。全省應急預案覆蓋率超過95%,建成物資儲備庫189個、儲備點2151個,建立志願者隊伍117支,建成避難場所1200餘個,加快了防震減災工作社會化進程。

近年來,四川先後成功地應對處置了2013年「4·20」蘆山7.0級地震、2014年「11·22」康定6.3級地震、2017年「8·8」九寨溝7.0級地震、2019年「6·17」長寧6.0級地震等70餘次5級以上地震事件,這得益於汶川地震抗震救災的經驗總結,得益於災後重建的成果運用,得益於防震減災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這也是對四川防震減災工作最好的檢查檢驗。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12年時間彈指一揮間,忘掉痛苦、忘掉悲傷,不能忘掉的是血與淚凝結的經驗。多難興邦!「汶川」已深深烙印在人們的腦海,其不僅僅是對於地震災難的警醒,也是一種自力更生精神、一種眾志成城力量、一種奮發圖強自豪的象徵,我們應當永遠銘刻於心,不能忘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