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村-湖南省綏寧縣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

晨邵陽 發佈 2019-12-19T04:58:06+00:00

歷史文化名村-湖南省綏寧縣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區域概況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位於綏寧縣最西南端,地處古侗苗邊疆之地,與城步縣、通道縣接壤,距綏寧縣城47公里。全村面積20800畝,耕地400畝,森林覆蓋率達95%,平均海拔900米,最高峰牛坡頭海拔1914米,是綏寧第一峰。

歷史文化名村-湖南省綏寧縣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

區域概況

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位於綏寧縣最西南端,地處古侗苗邊疆之地,與城步縣、通道縣接壤,距綏寧縣城47公里。全村面積20800畝,耕地400畝,森林覆蓋率達95%,平均海拔900米,最高峰牛坡頭海拔1914米,是綏寧第一峰。有3個村民小組,113戶共416人,居住著侗、苗、瑤、黎等少數民族,侗族人口90%,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歷史特色

明末清初期間(1746年—1757年),以上堡為中心爆發農民起義。李天保假託是李世民後裔,率領侗苗人民3萬餘人揭竿而起,波及三省十八縣。建立王國,年號「武烈」,自封武烈王,定都上堡村,並且修建了金鑾殿,建制界溪省、巴流府、雪林州、赤板縣五級地方政權,至今仍有金鑾殿、校馬場、點將台、忠勇祠、旗杆石、栓馬樹等歷史遺蹟。至此「上堡古國」聲名遠揚。

文化特色

上堡村四面群山環繞,地勢東、南、西三面高,北面較低,整個村寨座南面北,依山而建,海拔900米,是比較罕見的高山侗寨。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後烏雞山蜿蜒流下,形成了老龍潭瀑布、鯉魚跳龍門等美麗的自然景點,然後穿過村寨,經樓門,過花橋,向北而流。寨前梯田迭起。青山綠水,村寨梯田,構成了一副恬靜優美的山水田園畫卷。優美的自然生態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民族民俗風情,讓「上堡古國」逐步走出深閨,得到了世人的賞識。2011年該村被評為「湖南省特色旅遊名村」,2012年11月,上堡侗寨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2年被中共湖南省委評為「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2013年被省旅遊局評為 「湖南省特色旅遊文化名村」、被省人民政府評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侗族人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客人進寨時要喝攔門酒、唱敬酒歌,到家裡會端上滾燙噴香的油茶,吃飯要吃合攏宴,吃罷飯一起跳蘆笙舞,讓客人流連忘返。近年來遊客激增,2012年達到5萬人次。

建築特色

古村當年的建築因朝廷鎮壓苗民時,一把大火全燒毀了,現在的建築是李天保的後人逐步修建的,雖然建築的規模與氣魄遠不如昔日的古國輝煌,但古國建築的格局保存較完好,整個古國坐南朝北,依山傍水而居,一條溪水從院落中央直奔而出,在大橋下拐90℃的直角流向東方。古國的布局為棋盤式格局,仿照北方都城的選址和建築風格,縱橫交錯,對仗工套,每條巷道互相聯通,據說,下雨天穿布鞋去串門都不會濕鞋。古國的地名也極像北方的地名,不像南方地名多數以「灣」、「寨」、「口」、「溪」取名,而是以「堡」和「屯」取地名,可見李天保的用意是「司馬昭之心,路之皆知」。

周邊景點

苗族首都遺址

湖南綏寧縣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為古苗王國首都遺址所在地,當地居民稱「上堡古國」。上堡古國廣義上包括其所有轄地,如界溪、赤板、雪林、潭泥等地,狹義僅指其首都,即上堡古村,本文取其狹義。上堡村位於沅江二級支流巫水中游的蒔竹水源頭,雪峰山南麓與南山北麓交匯地帶,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最高海拔達1 700米。古村距綏寧縣城3O多公里,整個村落東、西、北三個方向,北部高,南部低,坐北朝南。現有人口421人,主要從事糧食生產,因海拔高,水稻產量低,苗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加工楠竹、種植藥草和生態型蔬菜,如天麻、西紅柿、香芋等。

明朝正統元年至天順年間(1439—1464年),湘、黔、桂交界的苗民以上堡為中心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領導者為蒙能、李天保、陳添仔、楊文伯、金龍錫。蒙能犧牲後,李天保繼續鬥爭,並建立苗族王國,年號「建元武烈」,李天保稱「武烈王」,封蒙能之子蒙聰為元帥,封楊昌富為將軍,將苗疆劃為「省」、「府」、「州」、「縣」等行政單位,至今黃桑坪一帶仍流傳著「界溪省,巴流府,雪林州,赤板縣,上堡有個金鑾殿」。這次起義歷時24年,是苗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反壓迫、反歧視的鬥爭,苗族人民首次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解放以後,民族平等政策的實施,才使得這一帶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上堡侗寨

上堡村位於湖南綏寧縣黃桑坪苗族鄉,全村共179戶856人,民族構成以侗族為主,姓氏以楊姓為主。據記載,明宣德年間,侗族人楊姓一支從原徽、誠州所轄地域遷徙至較偏僻的黃桑營一帶大深山中,在烏雞山腰的一塊寬闊的緩坡地上聚族而居,並很快成為一個很大的村寨。明天順年間,湖北麻城縣人李天保自稱為唐太宗後裔,在綏寧縣聚集侗、苗居民上萬人起事,他們以上堡等地為根據地,自稱國王,改元武烈,攻城略地,遠近震動。暴動被明軍鎮壓後,上堡村被焚毀,原先繁華的聚落成為遺址。以後,逐漸有侗族等各族居民遷居此處,形成了新的聚落。清乾隆五年,瑤民首領粟賢宇自詡「苗王」李天保再世,以黃桑坪、上堡和界溪等地為根據地起事,也很快被清王朝鎮壓。清王朝在包括上堡村在內的原參與暴動的村寨舊址安營設堡,安民墾田,上堡逐漸恢復建寨,形成如今規模。

上堡村位於山間寬谷中,界溪河自南向北流過山谷,沿河岸修築有石板鋪面的湘黔古驛道,該道在距離上堡村約一里處分道入寨。村寨的主要寨門是連接古道的下寨門。該寨門修築於穿寨的兩條溪流匯聚的水潭旁邊,為上下兩層,是一個兼有鼓樓作用的門樓;門樓前道旁有一棵高大的金錢柳樹,壘砌有圓形的薩壇,門樓的左側則是橫跨溪流的風雨橋。

村寨自明、清以來開始營建民居。這些民居多單棟布置,採用自然琢磨的礫石干砌成牆,將房屋圍合成半封閉外觀,圍合空間內自成庭院,各門戶間以牆相隔離,形成巷道,巷道中間均鋪墁石板,兩邊路肩嵌築自然琢磨的礫石。村寨內遺存的王府殿址、王府轅門左右旗杆石樁、拴馬樹樁、忠勇祠遺址、封禁護林碑、演兵馴馬場、哨台(烽火台)、封禪就位「天高地厚」摩崖石刻等,都是侗族村寨歷史的見證。上堡有薩壇兩處,最引人注目的是坐落於老母沖的薩壇,又名「女陰泉」。

上堡村是侗族文化與漢、苗、瑤等族文化交匯融合的範例,該村寨也是湘、桂、黔地區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效仿封建國家制度的寶貴實物資料。

【來源:吳吳侃旅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