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光年外新發現一顆行星,大小和溫度與地球相近!

三體迷 發佈 2020-04-16T16:31:49+00:00

據美國宇航局NASA報導,一支科學小組通過重新審查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探測數據,新發現一顆大小與地球相近且處於宜居帶的系外行星。

據美國宇航局NASA報導,一支科學小組通過重新審查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探測數據,新發現一顆大小與地球相近且處於宜居帶的系外行星。

這顆行星名為開普勒-1649c,距離地球約300光年,它可能是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所有系外行星中,大小和溫度與地球最相近的——初步估測表明,開普勒-1649c的直徑約為地球的1.06倍,從母星接收到的星光則相當於地球從太陽接收到的75%。

在已確認的系外行星中,有大小更接近地球的其他行星,比如TRAPPIST-1f和Teegarden c;也有溫度更接近地球的其他行星,比如TRAPPIST-1d和TOI 700d。但是,大小和溫度都如此接近地球的系外行星,也就只有開普勒-1649c了。

不過,與地球不同,開普勒-1649c的母星是一顆紅矮星。在宇宙中,紅矮星是最常見的一類恆星,別看它們個頭和溫度都遠不如太陽,但脾氣卻暴躁得很,經常爆發超級耀斑,可能嚴重破壞周圍行星的宜居性。順便說一下,我們隔壁三體星系中的比鄰星也是紅矮星。

更要命的是,開普勒-1649c緊密環繞在母星周圍,公轉周期僅19.5個地球日。在此之前,科學家在更靠近母星的地方還曾發現另外一顆大小相近的行星。

說起來,開普勒-1649c實際上是個漏網之球。

眾所周知,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是NASA著名的行星獵手,2009年發射升空,直到2018年才退役,為人類系外行星探測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由於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異常龐雜,NASA的科學家們專門開發了一款名為Robovetter的算法對數據進行預先篩查,剔除那些虛假信號。

然而,Robovetter並非十全十美,有時會誤傷一些真實信號。因此,科學家不得不對可疑情況進行複查,而開普勒-1649c便是其中的受害者。

有意思的是,科學家還發現開普勒-1649c每公轉4次,內側那顆行星就幾乎精確地公轉9次。這種近乎完美的周期比通常由軌道共振現象造成。只不過,9:4的周期比太過奇特。要知道,軌道共振造成的周期比一般為2:1或3:2。這暗示著在兩顆行星之間,可能還存在第三顆行星。

科學家試圖尋找第三顆行星的蹤跡,但任何沒有結果。這可能是因為這顆行星太小,或者軌道傾斜,從而逃過了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凌日法的搜查。

這項新發現已經發布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

參考來源:

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earth-size-habitable-zone-planet-found-hidden-in-early-nasa-kepler-data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