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謠傳千年的戰爭:明修棧道不存在,韓信暗度陳倉原本失敗

秦皇漢武 發佈 2020-03-28T08:00:01+00:00

但千百年來,關於這場經典戰役卻存在諸多誤解,其中甚至有一些脫離史書記載的謠傳。不過,為了防止劉邦有不軌之舉,項羽還是做了2項安排:首先是對劉邦兵力的限制,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此外還有「慕從者數萬人」,兵力十分有限。

前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句成語,是對劉邦還定三秦首戰戰術的高度概括,也是韓信成為漢軍陣營的大將軍後為劉邦東出天下謀劃的出兵路線。但千百年來,關於這場經典戰役卻存在諸多誤解,其中甚至有一些脫離史書記載的謠傳。

1.劉邦東出前的天下大勢

公元前206年,滅秦之後的項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分封十八路諸侯,最早攻入秦都咸陽的劉邦並未如願受封關中王,反而被徙封至蜀地。

後來張良又替劉邦向項羽求取了漢中郡,算是有了一個進軍的橋頭堡。而此後劉邦正是由漢中出兵,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項羽將漢中要地封給劉邦,並非昏了頭,而實屬無奈之舉。早在劉邦進軍關中前,已派酈商西定漢中和蜀地,項羽分封時,漢中實際就在劉邦手中。

不過,為了防止劉邦有不軌之舉,項羽還是做了2項安排:首先是對劉邦兵力的限制,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此外還有「慕從者數萬人」,兵力十分有限。其次是將忠於項羽的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封於關中,封堵劉邦進入關中的所有通道。在函谷關以東則分別有魏王豹、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駐防,成為漢軍東出的外圍壁壘。

2.劉邦東出的路線和防禦態勢

蜀地為崇山峻岭所環繞,在缺少大型機械的古代,大規模人員進出十分困難,從關中平原到漢中盆地需要翻越秦陵、巴山,當時可供大軍通行的僅有4條道路(由東向西):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故道(又名陳倉道)。

2.1子午道

子午道連接漢中洋縣和鎬京(長安),全長841里,劉邦從關中進入漢中時,即走的子午道。子午道出口位於關中東部腹地,雍王國都廢丘、塞王國都櫟陽都在這裡,此處也是兩國設防的重點,漢軍如果沿此道進軍,將會陷入重圍。

2.2儻駱道

儻駱道連接漢中和鎬京(長安),全長552里,整條道路都穿行於秦嶺山脈的河流峽谷地段,急流險灘較多,且常有毒蛇猛獸出沒,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開鑿為入蜀通道,而在此之前,儻駱道甚至都算不上是一條道路。

2.3褒斜道

褒斜道連接漢中褒谷和眉縣斜峪關,全長470里,是當時漢中和關中的主幹道,距離也是最近的,當年秦惠文王攻取巴蜀時即由此進軍。

漢軍如果走褒斜道進入關中,將首先遭遇眉縣的章邯軍阻截,還會遭致來自雍都廢丘、陳倉兩地守軍的夾擊。

此外,劉邦在進入漢中後採納了張良「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的建議,在張良從褒斜道返回關中時,燒毀了褒斜道棧道。

2.4故道(陳倉道)

故道連接漢中勉縣和陳倉,全長480里,道路相對平坦,但卻也是最不容易突破的地方。首先是道路迂迴,長途行軍易被敵軍發現;其次是有陳倉要塞阻隔。陳倉背靠山塬,南阻渭水,易守難攻,地勢險要,東漢的西涼王、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都曾以優勢兵力攻打陳倉,但最終都受阻堅城之下。

3.劉邦還定三秦之戰

在儻駱道無法通行大軍,褒斜道又被劉邦主動燒毀後,可供漢軍進入關中的道路僅剩2條:子午道(有觀點認為子午道棧道也被劉邦同時燒毀,本文僅採納燒毀褒斜道一條道路的觀點)和故道。

除此之外還有一條間接道路:即走祁山,出隴西天水,然後再由西向東攻入關中,但這條道路不僅考驗漢軍後勤補給(參考三國時期諸葛亮),更是會給章邯充足的布防時間。

那麼劉邦會作何選擇呢?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劉邦採納韓信計策,選擇敵軍認為的最不可能的地方—陳倉作為突破口。

在後世的演繹當中,為了配合出兵陳倉戰術的實施,漢軍還同時去修復棧道以迷惑章邯,這就是後來的「明修棧道」,但實際上,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均未提到漢軍有修復棧道之舉。

顯然,所謂的「明修棧道」其實是後世謠傳,歷史上並不存在。

韓信之所以選擇陳倉作為進兵的突破口,有2層考慮:一是《孫子兵法》所云「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二是漢軍需要依靠戰爭的突然性來打亂章邯的層層部署。在劉邦率軍進入漢中就封,再到決定重返關中,前後不過數月時間,此前漢軍燒絕棧道的舉動已經讓章邯產生了漢軍短期內不可能發動戰爭的麻痹思想。

所以,從陳倉坦途進兵,漢軍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翻越秦嶺,在通信手段落後的楚漢時期,章邯從得知漢軍主力的進軍方向,再到調整各處隘口守軍,通知關中另外二王需要一定時間,這給了韓信各個擊破的可能性。

但章邯是何許人呢?這是一個滅亡了張楚,擊敗了魏、齊聯軍,擊殺了楚將項梁的具備豐富作戰經驗的秦朝高級將領,身為秦人的他,對於關中連接巴蜀的各處要道再熟悉不過。這也是項羽封章邯為雍王以「距塞漢道」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章邯對於最不可能的突破口—陳倉,做了充足的準備。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一則非常關鍵的記載:「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

當漢軍按照韓信的既定方略出兵陳倉時,卻赫然發現章邯的大軍早已將陳倉故道阻塞,韓信的「暗度陳倉」之計宣告失敗,劉邦產生了退兵之意。

但劉邦的謁者趙衍卻獻上了另一條道:陳倉「古道」。與故道相比,古道的終點是漢中,而非勉縣,開鑿年代大約在商周時期,在戰國時期秦國修築了棧道後,這條古道漸漸荒廢,為亂木叢所隱蓋,鮮為人知。

據後世學者實地考證,古道平均海拔1032米,秦嶺山頂處海拔1500米,寬處3.3米,窄處僅1.2米,岔道口有幾處關鍵位置戰馬無法通行。

為此,劉邦從巴蜀招募了天性勁勇、善於攀岩的賨民作為先鋒,走古道從背後突襲大散關和陳倉,章邯軍猝不及防,陳倉迅速失守,為漢軍主力從陳倉故道進入關中打開了通道。在章邯得知漢軍主力由陳倉出時,為時已晚,曹參已率兵打到好畤、廢丘一線。

與此同時,樊噲率偏師攻下了西縣、白水、下辨等外圍據點,使得蜀地和漢中的戰略物資可以暢通無阻的沿陳倉一線送達漢軍前線。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降漢,章邯困守孤城廢丘。

自此,關中三王苦心經營的防線土崩瓦解。

復盤劉邦還定三秦之戰,張良以「燒棧道」之舉麻痹了關中三王,而漢中人趙衍則獻上了最為關鍵的陳倉古道路線,使得韓信暗度陳倉之計能夠最終實施,久居巴蜀的賨人則承擔了「陷陣」的攻堅重擔。公元前201年,趙衍因功受封為須昌侯,賨民七姓則被劉邦特許不輸租賦。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中國軍事通史》《陳倉古道考》《古陳倉道探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