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戟護手鉤一路:雲鉤(上)為清末武術名家「大刀王五」所傳

功夫武術酷 發佈 2020-05-11T12:39:53+00:00

護手鉤又名虎頭鉤,在我國武術器械中,它屬於一種短兵器,其造型奇特,鉤身似劍,前端有鉤,稱為鉤頭;常用手法有劈、推、撩、掃、崩、點、截、挑、撥、帶、架、掛、扎、切、擺、栽等,動作之時,走鉤似飛輪,轉體如旋風,吞吐沉浮,勁力剛猛,連綿不斷,氣勢雄偉,具有獨特的風格,對習練者增強體力,

護手鉤又名虎頭鉤,在我國武術器械中,它屬於一種短兵器,其造型奇特,鉤身似劍,前端有鉤,稱為鉤頭;後部如戟,尾同劍尖,稱作鉤尖;雙護手似鐮(與鉤同側),稱為鉤月。鉤體之長短因人而異。即手握鉤把,豎鉤於體側,鉤頭頂部不得低於耳之上端為標準,鉤月與鉤尖的長度通常為20公分左右。整個鉤體除把手外,四面均有鋒刃,因此它對身體的鍛鍊與技術要求均不同於其它器械。常用手法有劈、推、撩、掃、崩、點、截、挑、撥、帶、架、掛、扎、切、擺、栽等,動作之時,走鉤似飛輪,轉體如旋風,吞吐沉浮,勁力剛猛,連綿不斷,氣勢雄偉,具有獨特的風格,對習練者增強體力,提高身體靈敏性,練習手眼身法步的協調性等方面都有極大幫助。 

雙戟護手鉤法共有兩路,一路名雲鉤,二路名花鉤。該套路為清朝末年武術名家「大刀王五」在寧所傳。筆者家父有幸習得此鉤,傳於我輩,習練至今已歷三代。凡是習練過雙戟護手鉤的武林朋友,均有「雙鉤在手,精神陡增,兩臂有力,氣貫全身」之快感。筆者對雙戟護手鉤喜愛尤深,長年習練,受益非淺。為了繼承武林前輩遺產,弘揚民族文化,特將這一優秀的傳統套路,奉獻於世,以滿足廣大武術愛好者的健身需要,同時亦可供武林同道研究和參考。  

為使讀者便於自學,不走彎路,在練習之初,必須對書中所述場地情況有所了解。假設起式面向正南,所有方向的轉變均以正面為準,根據背北面,左東、右西的法則,場地之中軸線稱作正門中心線,其西端為正門上頭,其東頭則為正門下頭。中心線之北(即背面)之場地統稱左旁門,其西北角為左旁門上頭,東北角則稱左旁門下頭,中心線之南(即正面)場地統稱右旁門,其西南角方向稱作右旁門上頭,東南角方向則稱為右旁門下頭。讀者掌握了上述知識,對習練套路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本文套路圖片僅作為動作參照,不作方位指示,具體方位請見文字說明。  

第一式 左虛步跨虎獻花  

面南而立,兩手各執一鉤,虎口向前分置於兩胯旁,兩鉤平行,鉤頭向前,鉤月向下,鉤尖向後,眼向前看,左腳向前上步,腳尖點地,左腿微曲,右腿原地屈膝半蹲成左虛步,同時,兩手直臂將鉤由前向上向後平行舉起於頭頂兩側上方,鉤月向上,鉤尖向前,鉤頭向後,塌腰挺胸,眼向前看(如圖1)。  

第二式 馬踏落花  

接上勢,虛步舉鉤,左足向後踏地提起,仍向原地落步,右腳隨即向前上步,左足再向右足並步,兩腿伸直,同時,兩手直臂將鉤由上向前向下平行分落於兩胯旁,虎口向前,鉤月向下,鉤尖向後,鉤身端平,眼向左看(如圖2)。註:為使圖像清晰可見,本式與起式均採用左側視圖,實際方向均身向正南。  

第三式 七星朗照  

身向左轉,左腳向左出步,腳尖虛點地面,左腿微曲,右腿原地屈膝半蹲成左虛步,同時,兩手持鉤隨向左轉身之勢,左虛步形成之時,由兩胯旁直臂向左平伸,將鉤直立,左鉤在前,右鉤在後,兩手虎口向上,兩手前後在一條直線上,兩鉤月向前,眼向前看(如圖3)。

註:本式已由面南轉向正東,即面向正門下。  

第四式 銀瓶泄水  

接上勢,重心前移,左腳踩實,右腿在後挺膝提踵,身稍向前傾,同時,兩手向下垂腕,將兩鉤向下甩,頭倒置,兩虎口向下,眼向左下看(如圖4)

第五式 眾星拱極  

接上勢,以兩腳掌碾地向右轉身180度,左腿屈膝半蹲,右腳虛點地面,右腿微曲成右虛步,同時,兩鉤順著向右轉身之勢,由下向右上掄起,兩臂前伸,翹腕將兩鉤頭向右上一崩,兩臂伸直,右鉤在前,左鉤在後,兩手前後在一條直線上,兩鉤月向前,眼向前看(如圖5)。

註:①本式與上式須連貫起來,實際動作是身向右後轉180度,雙鉤向下走半個圓弧。

②本式要求上下手腳配合協調,挑鉤與虛步動作要同時完成,挑鉤前右臂外旋,左臂內旋,整個動作切忌僵硬,運轉自然。

第六式 浪花四濺

接上勢,右腿向上提膝,腳尖下垂,左腿蹬直獨立,同時,左手直臂將鉤向上橫舉,虎口向右,鉤月向上;右手直臂將鉤向右下拉去後掛,鉤尖向後,鉤月向下,虎口向前,眼向前看;右腳隨即向原地落步,左腳順勢向前上一大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在後挺直成左弓步,同時,左手由頭頂向前向下屈肘將鉤繞向右臂後,左手在右腋下,虎口向上,鉤月向後,鉤尖向下。右手由後向外轉腕,將鉤由後向上繞向身前,直臂向下橫按於左腳前之近地處,虎口向左,鉤月向下,鉤尖向右,上體隨之稍向前傾俯,眼看右鉤(如圖6)。

第七式 風轉雲懸

上體直起,兩腳隨之向右磨轉,右轉身90度,面向正北,兩腿開立成撐襠,同時兩手持鉤向下左右分開,鉤身斜向襠前,兩鉤頭相對,兩鉤月向外,兩手手心斜向下,眼向身前下方;左腳向西北方向上步,右腳隨即向西北方向退步,兩手持鉤姿勢不變,隨身向右轉體360度,兩腳平行開立成撐襠,兩鉤頭仍相對,稍停,左腿向上提膝,腳尖向下護襠,右腿挺直成右獨立步,同時兩手將鉤向身前上提,隨即向右平直推去,身體隨之微向右轉,右臂伸直,高與肩平,左臂屈肘,左手握把置於右肩窩處,兩鉤直立,鉤月向右,鉤尖向下,兩手虎口向上,兩眼隨推鉤方向向右望去,隨即再掉轉臉來,目向左視(如圖7)。

註:①本式是在向右不停轉身的運動中,向西北角方向連上兩步來完成向右轉體360度的動作。不要作成向左後插步的動作。

②在轉身動作中,兩手鉤頭始終相對,隨身轉劃了一個大圓圈,動作要流暢。③推鉤與提膝獨立動作要同時完成。

第八式 撥雲見日(左)

接上勢,右手保持直臂平舉姿勢,左足迅速向左跨步落下,兩腿隨之屈膝下蹲成馬襠,同時,左手持鉤由右肩窩處沿胸前向左平直推去,兩臂張開如同一字形,兩鉤直立,兩鉤月向外,眼視左鉤(如圖8)。

動作要求:①左手自右向左推鉤要走直線,不要做成劃弧擺推的動作。②推鉤的動作要與形成馬襠同時完成,不可有先後,乾淨利落。

第九式 無心出岫(右)

接上勢,兩腿起立,上體右轉90度,左手持鉤順勢經左胸旁向前直臂平肩推出,右手持鉤隨即拉向右胸前;左足向前上步,腳尖外撇,同時,右鉤直臂向前推出,左鉤拉向左胸前,右足再繼續向前上步,左鉤向前推出,右鉤拉向右胸前。兩腿原地站立,身向左轉,左腿迅速提膝護襠,右腿獨立,右手順勢將鉤向右平肩推出,右臂伸直,左手將鉤拉回右肩窩前,兩手虎口向上,兩鉤直立,鉤月朝右,鉤尖向下,兩眼先朝推鉤方向望去,定式時眼向左看(如圖9)。

註:①推鉤與進步的方向要一致。即向場地西北角(左旁門上頭)。②左右兩手各推鉤兩次,前進二步。左手動作時步未動,右手推鉤時方動步。推鉤時身隨之轉動,左手推時身右轉,右手推時身左轉,鉤月向前平肩推出,一推一拉、一屈一伸的動作要與進步速度相協調。③定式造型與第七式風轉雲懸相同,然來勢不同,應鑑別之。

第十式 撥雲見日(左)

接上勢,右手保持直臂平舉,姿勢未變,左足迅速向左胯落下,兩腿隨之屈膝下蹲成馬襠,同時,左手持鉤由右肩窩處沿胸前向左平直推去,兩臂張開如同一字形,兩鉤直立,兩鉤月向外,目視左鉤(如圖10)。

註:本式要領同前第八式。

第十一式 二龍出水

接上勢,身微起,左臂屈肘將左鉤向胸前摟抱,手心轉向里,虎口向下,右手將鉤頭下倒與左鉤頭相對,左手隨即上提(兩鉤頭仍相對),右足向前上步,向左轉體l80度,兩腿下蹲成馬襠,同時,右手將鉤頭朝左手鉤頭方向,向前向上頂送,右臂順勢平舉於身體右側;左手鉤上舉經頭頂上方,向左弧形落開去,左臂平舉於身體左側,兩臂張開如一字形,兩鉤直立,虎口向上,右臂隨即屈肘將右鉤向胸前摟抱,手心轉向里,虎口向下,左手將鉤頭下倒與右鉤頭相對,右手隨即上提(兩鉤頭仍相對)左足向前上步,向右轉體180度,兩腿下蹲成馬襠,同時左手鉤頭朝右手鉤方向,向前、向上頂送去。左臂順勢平舉於身體左側。右手鉤上舉經頭頂上方向右弧形展開,右臂平舉於身體右側,兩臂張開如一字形,兩手虎口向上,兩鉤直立,鉤月向外,眼先隨右鉤定式後,目向左視。(如圖11)

註:本式向前上兩步(先上右腳後上左腳)每上一步轉體180度,同時兩腿下蹲成馬襠,兩鉤的上下起落、撩、提、頂、挑等動作必須要與上步馬襠動作相協調,眼隨鉤的運動方向而運轉,動作要連貫流暢,中間不要停頓。

第十二式 無心出岫(右)

緊接上勢,身微起稍向右轉,左手持鉤趁勢由左經胸前,向右、向前直臂平肩推出,右手持鉤隨即拉向右胸前,左足向前(西)進步,腳尖稍外撇,同時,右手鉤直臂向前推出,左鉤拉向左胸前;右足再向前上步,左鉤向前推出,右鉤拉向右胸前,兩腿原地站立,身向左轉,左腿迅速向上提膝,腳尖下垂,右腿獨立,右鉤順勢向右平肩推出,左鉤拉向右肩窩處,兩手虎口向上,兩鉤直立,鉤月向右,鉤尖向下,兩眼先朝推鉤方向望去,定式時眼向左看(如圖12)。

說明:本式要點同第九式,但進步與推鉤的路線方向卻不相同。第九式是朝西北方向而動作,本式則是向西進步與推鉤,定式時位處正門上頭,眼向東看。

第十三式 撥雲見日(左)

接上勢,右手保持直臂平舉姿勢未變,左足迅速向左跨步落下,兩腿屈膝成馬襠,同時,左鉤由右肩窩處沿胸前向左平直推去,兩臂張開如同一字形,兩鉤直立,兩鉤月向外,目視左鉤(如圖13)。

註:本式馬襠兩腳均踏在正門中心線上(即場地中軸線)背北面南。

第十四式 風雨翻雲(右)

接上勢,左臂屈肘將鉤向右向胸前摟抱,手心轉向里,鉤月向下,反臂上撩,右腳順勢向前(東)上步,向左轉身360度,左腳退步屈膝下蹲,右腿伸直,腳尖內扣成右仆步,同時,兩鉤隨身體翻轉向上舉起向前劈下。左鉤順下劈之勢後收,藏於左腿側,右鉤在右腿里側,右臂伸直,兩手虎口均向右,兩鉤月向下,鉤尖均向左,眼向前看(如圖14)。

註:掄劈動作要與仆步下蹲相協調,劈鉤之勢要猛,但不可因此而使身體搖動。

第十五式 連珠鴛鴦

接上勢,右手握鉤近地由右腿里側直臂向前推送去,重心順勢前移,右腿向前屈膝弓起,右手隨即將鉤向右腿外側回拉後帶,同時,右腿向後撤步,順勢右轉體180度,兩腿開立成撐襠,兩鉤隨身轉斜提於襠前,兩鉤頭相對,兩臂伸直,手心均向下,眼向前看(如圖15)。

第十六式 鴛鴦交頸

緊接上勢,兩腳原地向右磨轉,轉體180度成右前左後之絞絲步,兩腿屈膝下蹲成左插歇步,同時兩鉤頭仍相對,隨向右轉身之勢,由下向上右劃弧,斜舉於頭之右上方,兩臂伸直,兩鉤頭仍相對,日視雙鉤相對處(如圖16)。

註:①本式與前式須連貫起來動作,中間不可停頓,共轉體360度,轉身時兩鉤頭始終相對。②兩鉤頭相對,由下向上、向右劃弧時有挺胸翻腰動作,弧要劃圓,歇步形成時,身稍右傾,腰要柔,步要穩。

第十七式 金鉤倒掛(左)

接上勢,身微起向左轉體180度,左腳向前(東)出步,腳尖點地,重心後坐成左虛步,同時,左鉤由頭上向下向後甩去,反手倒提,左臂伸直,右鉤由右向上反手向身前下插,兩臂平舉,兩手背相對,兩鉤平行垂立於身前,眼向前看(如圖17)。

第十八式 破雲行日

左足踏實,右足向後插步,向右轉體270度,兩腿屈膝下蹲成馬襠,同時,兩手在轉體的過程中,兩手背仍相對,將兩鉤平行上提於頭前上方,隨兩腿下蹲之勢向左右弧形拉開,兩臂平舉,兩鉤直立,兩手手心朝前,虎口向上,眼向前看(如圖18)。

註:本式已由朝東轉向面對正北(即左旁門)

第十九式 浪花澎湃

接上勢,兩腳原地不動,身稍左轉,左腿伸直,右腿屈膝半蹲成左剪步,同時,左手直臂向左下拉鉤後掛,虎口向前;右手直臂將右鉤上舉橫架,虎口向後,兩腳原地不動,身向右轉180度,左腿屈膝半蹲,右腿伸直成右剪步,同時,右手直臂順勢將鉤由上向下向右後拉掛,虎口向前,左手直臂將鉤由左下向左上舉起橫架,虎口向後,眼向前看(如圖19)。

第二十式 仰望巧雲

接上勢式,左足向右足後退步,身隨之左後轉身,面向東南,右腳稍向右移,右腿挺直,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時,左鉤隨撤步身轉之勢向下拉掛,隨即向上舉起橫架於頭頂之上,手心向外,鉤月向上,虎口向右;右鉤順勢上提經右腰旁向胸前直臂推去,手心向左,鉤月向前,虎口向上,眼向前看(如圖20)。

注意:本式身體已由北轉向東南,以下數式均向東南方向動作(即右旁門下)。

第二十一式 風捲殘雲(右)

身微左轉,兩鉤由上向下沿左腿外側向左後劈去,右足隨即向前上步,左足向右足後插步,兩鉤由左後向上翻轉,向前向右擺動。兩鉤橫置於身體右側,右臂伸直,左鉤平放在右臂上,兩虎口向右。左插步不動,身微向右轉,左鉤向前平推,左臂伸直,右鉤屈肘收於右腰前,身再回還左轉,右鉤由左鉤上向前平推,右臂伸直,左鉤屈肘收置於右腋下,兩虎口向右後,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眼向右看(如圖21)。

註:本式兩鉤由左後翻轉向上、向前、向右橫擺時,兩臂有右臂內旋,左臂外旋的動作。兩臂的繞環幅度要大,弧線要圓,整個動作要求擺鉤與插步相協調,不可有先後。推鉤時要與轉身動作相協調,腰宜柔,臂要直。

第二十二式 風雨翻雲(右)

接上式,兩鉤向身右側落下,鉤頭向下,兩腳隨即原位碾地,向左轉體360度,左腳向左撤一大步,左腿屈膝下蹲,右腿挺直,腳尖內扣成右仆步,同時兩鉤隨身左轉,經身下向上掄舉,向身前劈下,左鉤順勢後收藏於左腿側,右鉤在右腿里側,右臂伸直,兩虎口均向右,兩鉤月向下,鉤尖均向左,眼向前看(如圖22)。

註:本式同前14式,惟方向不同,前式背北面南,而本式則背向西南,面朝東北。

第二十三式 無心出岫(左)

緊接上式,重心前移,右腿隨之屈膝前弓,腳尖外撇,左腿在後自然伸直,腳尖稍內扣,同時,左手向前推鉤,右手將鉤上提收回右胸前,兩鉤均直立,鉤月均向前,左足向前進步,右鉤順勢向前推出,左鉤收回左胸前,再原地返身右轉,右腿向上提膝,腳尖向下,左腿挺直獨立,左鉤順勢向左推出,左臂伸直,右鉤屈肘拉向肩窩處,兩鉤直立,虎口向上,鉤月向左,眼向右看(如圖23)。

註:本式方向已轉為面向西南。

第二十四式 撥雲見日(右)

接上式,左鉤保持直臂平舉,右足迅速向右跨步落下,兩腿屈膝下蹲成馬襠,右鉤同時由左肩窩處沿胸前向右平直推去,兩臂張開如同一字形,兩鉤直立,鉤月向外,目視右鉤(如圖24)。

第二十五式 浪花澎湃

接上式,兩腳原地不動,身稍左轉,左腿伸直,右腿屈膝半蹲成左剪步,同時,左手直臂向左下拉鉤後掛,虎口向前,右手直臂將鉤上舉橫架,虎口向後,兩腳原地不動,身向右轉180度,左腿屈膝半蹲,右腿伸直成右剪步,同時,右手直臂順勢將鉤由上向下向右後拉掛,虎口向前,左手直臂將鉤由左下向左上舉起橫架,虎口向後,眼向右看(如圖25)。

第二十六式 花林驚鳥

接上式,左鉤由上落下,向左後拉去,左足順勢向後退步,身向左後轉動,右腿向前提膝,腳尖向下,左腿直立成左獨立勢,同時,左鉤隨身轉動,掛鈎於左腿旁,虎口向前,鉤月向下,右鉤隨勢沿右腿側向前向上直臂上挑,高與肩平,虎口向上,鉤月向前,眼向前看(如圖26)。

註:本式已由面向西南轉為面向正北。

第二十七式 切瓜鉤藤(左)

接上式,右足向右落步,左足隨即向右足後插步,兩腿交叉下蹲成左插歇步,同時右鉤由上向下向右腿旁撳按近地,虎口向前,鉤月向下,左鉤隨之直臂上舉,虎口向後,鉤月向上,兩鉤上下平行,眼向右看(如圖27)。

第二十八式 回頭望月(左)

接上式,身微起,原地左後轉180度,兩腳開立成撐襠,左腳向左跨步,右足隨即向左腳後插步,兩腿交叉下蹲成右插歇步,同時左鉤由上向下隨左轉之勢向左後掃去,手心向下,右鉤順勢上揚,橫舉於頭頂之上,鉤月向上,眼向左下看(如圖28)。

註:本式下掃上舉的雙鉤動作,要與歇步下蹲同時完成,本式位於外正門下頭(即場地之西頭盡處)身體向南(即對右旁門)。

第二十九式 虎步山林

接上式,身微起,向右轉體,右腳向前(西)出步,右腿屈膝前弓,左腿在後自然蹬直,腳尖內扣成右弓步,同時,右鉤由上經身前向左側落下,左鉤掉轉鉤頭,使兩鉤鉤頭相對,兩虎口向內,眼向左下看兩鉤鉤頭相對處,左腳順勢向前上步,腳尖點地,右腿原地微蹲成左高虛步,同時,右鉤向前向上反手上撩,順勢直臂上舉於頭頂之上,虎口向前,手心向外,鉤月向上,左鉤向前推出,直臂平肩,虎口向上,手心向內,鉤月向前,眼向前看(如圖29)。

註:本式向西連進兩步,中間不要停頓,要求上下配合協調,做到鉤隨步走,眼隨鉤行。動作要流暢,切忌生硬。動右步時,兩鉤頭左下相對,回首下往上左步時,右腿後坐,要與兩鉤的推舉動作同時完成,眼向前看。

第三十式 浪花四濺

緊接上式,左腿由前向上提膝,右腿自然蹬直獨立。同時,右鉤上舉不動,左鉤由前向左下拉後掛,虎口向前,鉤月向下,眼向前看。左腳向前落步,右腳隨即向前上一大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腿在後挺直成右弓步,同時,右手由上向前向下屈肘將鉤繞向左臂後,右手在左腋下,虎口向上,鉤月向後,鉤尖向下。左手由左後向外轉腕,將鉤由後向上繞向身前直臂向下,橫按於右腳前之近地處。虎口向右,鉤月向下,鉤尖向左,上體隨之稍向前傾俯,眼看左鉤(如圖30)。

註:本式方向同第六式,然則左右不同。



(各位愛好者,您們好!本帳號將向大家呈現各類搏擊、功夫、散打、武術等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以及國內外搏擊、散打等賽事新聞、評論。歡迎關注本帳號!請點擊右上方「關注」!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