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的白刃利器!詳解日本軍刀的前世今生

新青年必讀 發佈 2020-06-14T16:44:35+00:00

日本軍刀,主要是指1934年至1945年間舊日本「皇軍」陸、海、空軍官和士官佩帶的頗具日本傳統的指揮刀。

日本軍刀,主要是指1934年至1945年間舊日本「皇軍」陸、海、空軍官和士官佩帶的頗具日本傳統的指揮刀。德川幕府末期,日本陸軍採用法國式的訓練方法。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日本便改向德國學習軍事。明治十八年(1885年),以麥可少校為代表的德國軍官來日本陸軍大學任教,日本陸軍的戰術和軍制從此師從德國,海軍則為英國制。不僅如此,連指揮刀也西洋化了。

明治天皇和重臣伊藤博文等,戎裝時都佩西洋式的指揮刀。至二戰之前,軍官佩帶有櫻花紋飾的西洋式指揮刀,更有一種刀柄加長,西洋護格的東、西洋「合璧」的指揮刀,與日本式的軍刀並行不悖。

1933年2月6日,荒川五郎、栗厚彥三郎等在東京下議院向政府提出復興日本刀劍的建議案,以提倡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獲得一致通過。一個月後,侵占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以第6、第8師團和混成第14、第33旅團等部8萬餘眾,分別向我長城冷口、主峰口、古北口等處進攻,長城抗戰爆發。

3月11日中國軍隊第29軍第37師大刀隊在趙登禹旅長的率領下,乘雪夜迂迴至喜峰口日軍側後,摧毀敵炮兵陣地,殲敵服部炮兵大佐(上校)以下步、騎、炮兵3000餘人,中國大刀凜凜生威。當時的日本報紙說:「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因此,在荒木陸軍大臣、柳川陸軍次官、山岡軍務局長等皇道派頭面人物的倡導下,日軍遂於1934年廢棄華而不實的西洋式指揮刀,軍官一律改佩日本式的軍刀以謀應對。

▲這把昭和13年制定的陸軍制式軍刀被稱為「98式」(皇紀2598年),實質上它是94式的變形

「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日本刀面對中國大刀並不占有優勢,大規模白刃戰時大刀更顯威力。」「比較一下這兩種刀就會發現:日本刀刀身很窄,但由於採用精鋼作為原料,鍛造及淬火的工藝十分精良,因而強度很高;刀刃鋒利,波浪形的刀紋清晰可見;刀鞘及護手的外形精美,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視為珍品。

反觀中國大刀,通體由整塊鋼鐵打造,鋼質一般;刀身特別是刀頭部分較寬,刀尖呈上斜形類似《武經總要》中所描寫的「前銳後斜」的宋代手刀;長柄末端有一圓環。雖然大刀無論在鋼質,刀刃,工藝及外形上都比不上日本刀,但是大刀是根據實戰需要而誕生的,鋼質和工藝的要求低使得任何一個農村鐵匠都能製造;寬厚的刀身讓鋒利的日本刀也對它無可奈何;在砍劈時運用自身重量來彌補刀刃的不足,所以在與日本刀的戰鬥中並不吃虧。」

日本式軍刀採用傳統的「陣太刀」即長刀的形式,連刀鞘總長101厘米。軍官刀與傳統的日本刀相同之處是:刀柄以珠粒細密的白色鮫魚皮包裹,長26厘米,並用絲帶編花纏繞。刀柄近護手處用「竹釘」貫通固定刀身。

護格(稱「鍔」或「鐔」)為銅鍍金,有鏤空和不鏤空兩種。刀刃近護手處有日本刀特有的銅製夾刃(稱「鎺本」)。傳統日本刀是完全手工精心鍛制,軍官刀是機制加手工。一般日本刀刀柄與刀刃比例是1:4,軍刀刀柄與刀刃比例亦如是,裝配製式的刀柄與刀刃比例為1:2.36。刀柄雙手持握,劈刺兇狠有力(圖5)。

筆者比對周瑋先生援引仰木弘邦《古刀銘盡大全》所示的十一種不同的日本刀的柄形(與刀刃同鑄的柄,非裝配後的柄),軍刀的柄形是所謂的「平橫」形。軍刀刃長61.5厘米,與日本刀的刀刃彎曲度大致相同,其彎曲控制在鋒尖下5寸(稱「物內」),砍劈時以此處力量最大,符合力學原理。

日本刀刀背(稱「棟」或「脊」)有三種形制,三角、梯形、半圓,軍刀採用的是三角形。刃尖(稱「帽」或「鋩」)有30種之多,大同小異。依筆者而識,軍刀的刃尖與日本刀「燒詰」形近似。此外,軍刀刀鞘與刀有閉鎖裝置,刀柄上兩側的絲帶下各有三朵並聯的櫻花銅飾,還有雕花的刀穗環和雙面色編織的刀穗。刀穗是日本軍刀重要的飾物,絲帶內側的色彩,以金、紅、藍為區分將、佐(校)、尉軍階的標誌。

平時佩帶,亦有將佐把刀穗用兩道皮扣扣在軍刀長柄之上。刀鞘為金屬制,棕色烤漆。軍刀刀鞘有與刀帶掛鈎連接的環,陸軍為單環,海、空軍為雙環。1935年士官也配發軍刀,稱九五式軍刀。刀柄仿照軍官軍刀刀柄的花紋(如櫻花和絲帶纏花)用銅或鋁壓制而成(圖6)。刀的閉鎖裝置如同日本三二式騎兵軍刀,為橋式,但不在刀柄一側,而是在刀柄上部(持握時手掌的虎口處)。

▲圖為手持32式騎兵刀的日本騎兵

此外,士官軍刀刀刃有血槽,形制為日本刀中所稱的「棒槽」式,即一條血槽由鎺本直貫刃尖。護格、刀穗環無花紋,刀鞘為皮製。士官軍刀製作完全為機制,有不少與三八式步槍配用的三十年式刺刀一樣印有三環(工廠出品標記)。

大概是傳統日本刀中革卷大刀「鞘用革包堅縫之」的影響,許多下級軍官和士官為了保護軍刀,用牛皮包住刀鞘,縫製精細。在寒區的士官冬季還將金屬的軍刀柄套上白布罩。日本軍官受日本傳統武士道的影響,鍾愛自己的軍刀,視其為精神象徵。

軍官軍刀是自費購置,除刀外裝有統一規定外,刀身可自己選配。有些軍官出身名門貴胄,將家族所傳的名刀裝配製式的軍刀柄和鞘,帶上侵略戰場,識者可從刀刃上的花紋和夾刃辨知。如刀柄上刻有「廣光」的軍刀即是刀主裝配製式軍刀柄、鞘的日本名刀。

▲1938年占領廣東汕頭的華南派遣軍毛利部隊

「廣光」為古日本武士刀三大名匠師之一岡崎正宗的直系傳人,與同流派的秋廣、廣正、廣次的製品雖有高下之分,但風格極相似。日本陸軍裝備的三八式6.5毫米步槍的表尺座後面有象徵皇室的菊花圖案(菊紋章)。日本軍官軍刀則飾以櫻花,刀柄、護格、閉鎖按鈕、刀穗環、刀路銅飾、掛環座等處,計有大小31處櫻花的紋飾。日本有句俗話。「花數櫻花,人數武士」,這是日本人傳統價值觀的體現。櫻花被日本人視為國花,甚至在日語中幾乎所有美和好都用「櫻」來修飾。

日本人的櫻花情結,主要是對櫻花花期短暫,倏開倏落的方式的共鳴。在《百人一首》的和歌集中,紀有則詠櫻花說:「春光空明麗,春日何悄寂;愁心醉不成,好花披滿地。」花落時,一瞬間樹上粉紅的櫻花全部飄落,仿佛逝去的一切。日本人認為,這如同慷慨捐軀的武士之魂。明治時期會津白虎隊那樣的死法,被視為武士道的典範。櫻花凋謝的情景,是武士理想的歸宿,正像當年日本軍歌中唱的:「我們像櫻花凋落那樣為國捐軀。」軍國主義薰陶之下,軍刀成為日本軍人的精神支柱。像步兵重視刺殺訓練一樣,軍官從幼年軍校開始就注重軍刀搏殺的「劍道」訓練。

從明治時期,日本陸軍中央和地方幼年學校(相當初中一二年級)即設有劍道課。據說曾任關東軍參謀長,後成為首相的戰犯東條英機大將,在幼年學校時熱衷劍道,成為軍官候補生時,常在激越的《川中島》、《城山》薩摩琵琶樂曲聲中揮刀而舞。劍道訓練和競賽的頭盔護具日後也用於日本軍隊的步槍刺殺訓練。這種竹劍、木槍及護具和日式的對刺訓練方法,1923年前後馮玉祥將軍在北京南苑練兵時,由留日士官生引進到我國的西北軍中,因器材的限制,未能全軍普及。

來源:中華冷兵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