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李調元:整理蜀學文獻 振興鄉邦文化

中國綿陽新聞網 發佈 2020-06-15T10:27:27+00:00

綿陽新聞網訊 出身書香世家,7歲就隨父遊學江南,吟詩作對,被稱作「神童」;李調元19歲以後,才氣越發凸顯,擅長文章,尤工書畫,受業於涪江書院時,各種考試都為第一,成為詩書畫全才,更是與遂寧張問陶、眉山的彭端淑合稱清代四川三大才子,撰有《童山詩集》《童山文集》《蠢翁詞》等文學作品。

安州區文化廣場的李調元雕像

綿陽新聞網訊 出身書香世家,7歲就隨父遊學江南,吟詩作對,被稱作「神童」;青年時期與文學泰斗袁枚、大學士紀曉嵐等大學問家過從甚密,視為知己;他參與《四庫全書》的編纂,並整理編寫了巴蜀百科全書《函海》;不僅詩書法技藝高超,更是被譽為「川劇之父」「川菜之父」……他就是第二批四川歷史文化名人綿陽安州李調(tiao)元,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和蜀學大師。

詩書傳家 為官清廉

1734年,李調元出生於安州區寶林鎮李家灣,李家是當地有名的書香之家。其父李化楠是乾隆七年(1742年)進士,尤為重視兒子的教育。加之調元聰明機智,又受家學薰陶,5歲便入鄉塾,開始讀《四書》《爾雅》。李調元19歲以後,才氣越發凸顯,擅長文章,尤工書畫,受業於涪江書院時,各種考試都為第一,成為詩書畫全才,更是與遂寧張問陶(張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稱清代四川三大才子,撰有《童山詩集》《童山文集》《蠢翁詞》等文學作品。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人讀書求學的初衷。才華橫溢的李調元也不例外,入仕成為他實現人生抱負的途徑。25歲的李調元考中舉人,4年後,考中進士,點翰林,開啟仕途生涯。

為官期間,李調元表現出了立身正直,不畏權勢的性格,曾被稱為「鐵員外」。在任廣東鄉試副主考時,他鐵面無私,嚴禁舞弊,獎勵勤學向上的學子,受到士子們的稱讚。在廣東任學政期間設立書院,注重培育人才,推動了當地教育的發展。當地好學蔚然成風,至今廣州市、茂名市等地還流傳著他的故事。

後來,李調元受奸臣陷害蒙冤下獄,被充軍流放新疆伊犁。吏部尚書袁守侗查明冤情,冒顏告請皇上,乞求允許他贖罪,讓他回鄉著書立說。乾隆為袁守侗奏言所動,允許所請,李調元在流放途中被釋放,回到了家鄉綿州。

以一人之力編纂《函海》

「李調元為官有道,才華橫溢,但如果要評價他的生平,最重要的就是編撰《函海》,這也是他被評選為第二批四川省歷史名人最主要的原因。」四川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王川說。

1772年,清政府重修《永樂大典》,採集全國遺漏書籍,開辦《四庫全書》編訂館,從全國各地徵求古籍善本達13000多種。當時李調元任翰林院監司,參與《四庫全書》編纂工作。利用這個機會,李調元得以借觀朝廷內府的藏書,並僱人抄錄了許多罕見書籍,尤以巴蜀為主,並將之取名為《函海》,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進行刊行。

《函海》共集圖書160多種,合編為40多函、800多卷。內容從魏晉一直到清朝,包括歷史、考古、地理、農學、醫學、文學、方言、音韻、民俗、姓氏、川劇、川菜等方面的研究記載,是乾隆以前歷代四川學人的專輯總和,堪稱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書。《函海》的刊行,使李調元成為學貫古今、博大精深的一代學者。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甚至贊曰:「西蜀多才今第一」。

「乾隆皇帝舉國家之力才有了《四庫全書》,而李調元憑一己之力,就編纂出如此浩瀚的文獻學巨

著,填補蜀學文庫之遺漏,令世人景仰。」王川說,《函海》收錄了大量四川學人、文人的作品,鉤沉了四川文化的脈絡精髓。如果不是李調元,一些蜀學重要的著作就會失傳。

川劇之父、川菜之父

李調元是一個全才,不僅僅是編書立著,他還醉心戲曲,為川劇藝術勵興貢獻巨大。

「在北京、廣東、河南為官期間,李調元用心了解當地戲劇的發展,並改編宋元、明清劇本等,將其創作成川劇帶回四川。他創辦了『家伶』戲班,在成都、德陽、綿陽等地巡迴演出,叫好又叫座。此外,他還重金聘請蘇州教師培訓,為崑腔傳入四川做出了巨大貢獻。」王川說,李調元不僅親自從事戲曲教育、編寫劇本,還整理記載了珍貴的吹腔、秦腔、二簧腔、女兒腔、弋陽腔、高腔等戲曲史料,對戲曲的發展脈絡進行了細緻的探索,編寫的《芙奴傳》《花田錯》《春秋配》等很多劇本,至今都是川劇的經典,被人們成為「川劇之父」。

川菜作為「八大菜系」之一,它的普及與推廣和李調元也有關。李調元主張傳承傳統烹飪成果,「一次一食,務稟先型」,奉勸人們不要在飲食上獵奇,他收集了大量的民間飲食技藝,編入《醒園錄》,全書記載了烹飪39種,釀造24種,糕點小食24種,食品加工25種,飲料4種,食品保藏5種,對川菜的不斷發展起到重要的橋樑作用。

「李調元編刊其父李化楠所撰飲食專著《醒園錄》,使之成為第一本川菜菜譜。其中,融入了他對川菜、江南菜等飲食文化的獨特見解。後來川菜界根據《醒園錄》陸續復原了很多川菜。」王川認為,正因為李調元的系統梳理,川菜才逐漸形成完整的體系,因此,他被稱作為「川菜之父」,也是名實相符的。

讓更多人知道李調元

在安州區文化廣場上屹立著一尊李調元的雕塑,雕塑四周刻著李調元的生平,供來往遊人觀看。200多年後,李調元已經成為家鄉人心中的榜樣,李調元文化更是成為安州文化長河中的亮點。

目前,綿陽市安州有李調元出生地院落、萬卷樓遺址、書冢、讀書台。為保護李調元文化,安州區對館藏在區圖書館道光版本的《函海》進行了修復,2012年,組織人員對《函海》進行重刊,讓更多人能夠看到《函海》。

「李調元入選第二批四川省歷史文化名人,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綿陽可以在李調元文化資源摸底工作的基礎上,紮實推進李調元學術研究、全力創建李調元文化傳習基地、精心策劃李調元品牌文化活動、鼓勵創作關於李調元的文藝精品力作、積極打造李調元主題旅遊線路和研發李調元優秀文創產品的「六個一批」重點工作,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作為李調元文化研究專家,從去年開始,王川便著手整理編撰《李調元大辭典》,邀請了多位學者,就李調元一生的主要事跡、貢獻、親屬、交遊(學界、政界及社會各界)、職官名、作品名(詩文、理論著作、《函海》等)、川劇名、地名、民歌、民間故事、研究論著等進行整理總結。

在王川看來,雖然現在有一些關於李調元的研究、書籍,但尚未有《李調元大辭典》。這也是他決定編纂大辭典的緣由。「我想系統總結學界研究成果,為川人、國人提供第一部李調元研究的工具書,便於後人研究。目前,大辭典已經確定2000多條內容,如果在編撰的過程中,發現了其他有關李調元的新線索,只要有價值,就增列詞條。」

《函海》:巴蜀百科全書

「函之如海,養之如春。」《函海》書名出自《漢書·敘傳上》:寓意「如大海般包容萬物,如大海般養育萬物」,《函海》共集圖書160多種,合編為40多函、800多卷。內容從魏晉一直到清朝,包括歷史、考古、地理、農學、醫學、文學、方言、音韻、民俗、姓氏、川劇、川菜等方面的研究記載,是乾隆以前歷代四川學人的專輯總集,堪稱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書」。

此外,《函海》中還收錄了我國現存第一部「斷域為書」的方言詞彙著作《蜀語》,裡面記錄、考訂明末四川方音詞語凡570餘條,共約萬言,非常珍貴。研究者認為,李調元畢其一生編纂刊印的《函海》,對四川文化復興和清代學術繁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函海》初刻成書後,李調元將其收藏在安州大沙村「萬卷樓」內。嘉慶五年萬卷樓被打劫的歹徒焚毀。李調元即刻從成都歸來,徒見書化蝶飛,樓成廢墟,悲痛欲絕,於是用雙手將書灰捧入絹袋,葬入黃土。兩年後,李調元病逝於綿州。

李調元辭世後,《函海》又歷經他的弟弟李鼎元、兒子李朝夔等人的修訂補全,在嘉慶、道光、光緒各有版本。清道光乙酉年(1825),李調元之子李朝夔再次對《函海》進行了增補。此版本在版刻上所下功夫較大,李朝夔以父親初版《函海》為主,又收集父親的遺著,使《函海》著述更加完備。這是《函海》版刻史上收書最多的一種。

《函海》在國內館藏非常少,收集全本的僅有幾家。目前珍藏於安州區圖書館的《函海》就是原來藏於安縣大沙村「李氏萬卷樓」內的道光乙酉年刻印本。乾隆年間的《函海》為首版,但此書已不易見到。現存於安州區圖書館的一套《函海》因為珍貴罕見,成為圖書館的「鎮館之寶」。1927年安州區圖書館建館後,《函海》就收藏在圖書館裡。最初可以借閱,後來作為古籍書,不再對外借閱。由於各種外因,加之圖書館幾度搬遷,《函海》損傷嚴重。

2012年安州區圖書館將《函海》送到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進行修復。「這套書很長時間只有159本,缺了一本《古今諺》,即專門介紹諺語方面的書。」安州區圖書館副館長劉勇說,修復《函海》的過程中,通過多方查找,終於再次找到了《古今諺》一書,最終補齊了整套《函海》。

除了修復《函海》,2012年安州區開始《函海》重刊工作,先後有100多人參與其中,歷時5年對書籍進行重新錄入、點校、編輯校對、編審,完成了《函海》的重刊工作。重刊後的《函海》總共43函,共68本,這對《函海》的研究和推廣起著巨大的作用。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鄭金容 文/圖)

編輯:譚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