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剪紙傳人:太行山農家女「小剪刀」下的「大世界」

文化藝術報 發佈 2020-05-11T18:13:01+00:00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80後」剪紙傳人欒瑞花剪了40多幅記錄抗疫故事的作品,用一把剪刀剪活了一個個人物形象,用她自己熱愛的方式記錄內心的感動。在太行山村東尖山村裡,欒瑞花堅持著她對剪紙熱愛的同時,也用剪刀帶動當地人致富,讓當地古老的文明得到延續。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80後」剪紙傳人欒瑞花剪了40多幅記錄抗疫故事的作品,用一把剪刀剪活了一個個人物形象,用她自己熱愛的方式記錄內心的感動。在太行山村東尖山村裡,欒瑞花堅持著她對剪紙熱愛的同時,也用剪刀帶動當地人致富,讓當地古老的文明得到延續。

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在河北石家莊井陘縣欒氏剪紙第六代傳人欒瑞花的一雙巧手裡,變成了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或精緻逼真的花鳥蟲獸。受姥姥和母親的影響,欒瑞花五六歲就對剪紙有了興趣,從起初的模仿到後來自己鑽研新剪法,從最開始從簡單的小動物、喜字著手到如今創作巨幅作品、私人定製作品。

欒瑞花還記得,因為太沉迷於剪紙,還在上小學的她把作業本剪了,結果因為交不上作業而被老師罰站。欒瑞花說,她所在的井陘縣是個千年古縣,民間技藝較多,明清時期剪紙藝術在這裡廣為流傳。在她的記憶中,母親常坐在炕上剪紙,每到過年,家裡的窗戶、衣柜上都貼著母親手中剪出的「神奇」,為缺乏娛樂生活的年代增添了樂趣和色彩。

結婚後,欒瑞花白天出去打工,晚上才有自己的時間享受剪紙帶來的樂趣。後來,欒瑞花辭去了工作打算全身心投入到剪紙中,除了丈夫和父母支持,身邊的親朋好友都不看好她,「其實他們是不明白山溝溝里的剪紙也是文化」。

2015年,欒瑞花成立了井陘縣瑞花剪紙藝術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後,她的第一件作品是轟動當地的一幅逾8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剪紙作品。為了這幅作品,她耗費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她用剪刀替代了畫筆,每一處細節都精心構思,人物眼睛等細節都不敢馬虎,生怕剪斷了從頭再來。在欒瑞花的剪刀下,畫中鱗次櫛比的房屋和船隻,來來往往的市井小人物,街道上的一景一物等都獲得了「新生」。

在欒瑞花的剪紙作品中,最多的就是反映一種叫井陘拉花的當地傳統舞蹈。她說剪紙和拉花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她希望把它們都「保留」下來。後來,她也在作品裡增加了現代題材和元素,這也使得很多中外人士找她定製作品。

欒瑞花的剪紙公司成立後不久,她就創立了瑞花公益社團,致力於井陘縣內扶貧濟困。成立初期,主要培訓村裡的留守婦女,傳授她們剪紙技術,並收集舊衣物發放給農村有需要的村民。後來她還搭建平台幫助貧困學生、孤寡老人等,線上公益也轉移到線下,讓更多人參與到公益中來。因為解決當地一些留守婦女就業問題,2016年,欒瑞花還被評為「美麗河北·最美創業之星」。

如今,欒瑞花正在讀計算機專業的女兒也打算畢業後回到山裡,將所學的知識和傳統的剪紙結合,把井陘剪紙傳承下去。

越來越多的山外人對剪紙產生了興趣,來到村裡找欒瑞花學習剪紙。而東尖山村的村民也意識到「不起眼」的剪紙是文化,需要傳承,紛紛找到欒瑞花學習。欒瑞花則經常把附近幾個村子會剪紙的老人請過來,和村裡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把剪紙技法傳給年輕人。

「只要有熱愛,文化就有了延續。」欒瑞花笑著說。

編輯:慕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