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四史」| 這本銘刻在毛澤東心中的書,是如何問世的?

東方網 發佈 2020-06-15T01:40:25+00:00

也許大家不認識陳望道,但一定聽說過這本書——《共產黨宣言》,這是從舊時代的灰暗中發出的吶喊聲。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天,一個小伙子在家裡奮筆疾書,媽媽在外面喊著說:「你吃粽子要加紅糖水,吃了嗎?」


2020-06-15 20:37:32 作者:董俊成 來源:東方網 選稿:沈昊

也許大家不認識陳望道,但一定聽說過這本書——《共產黨宣言》,這是從舊時代的灰暗中發出的吶喊聲。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天,一個小伙子在家裡奮筆疾書,媽媽在外面喊著說:「你吃粽子要加紅糖水,吃了嗎?」他說:「吃了吃了,甜極了。」結果媽媽進門一看,這個小伙子埋頭寫書,嘴上全是黑墨水。旁邊一碗紅糖水,他沒喝,把那個墨水給喝了。但是他渾然不覺,還說,「可甜了可甜了」。

這個人就是陳望道,他翻譯的冊子叫《共產黨宣言》。


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分享陳望道所經歷過的熱血歲月。

1919年5月4日,山河疲敝的國家得不到世界的尊重,青年因熱愛國家而群起,爆發了前所未有的衝突和變革。這一年,陳望道28歲。

結束了4年半的日本留學生活,陳望道決定回到祖國。他想改變祖國的面貌,改變貧窮與落後,改變失望與憤慨,而改變的方法,唯有思想的重塑。陳望道想要將求學而來的新思想、新文化,傳遞給祖國的同胞。

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日本留學時,陳望道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共產黨宣言》的文字優美精鍊,包含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但國人對它是陌生的、片段的、局限的。要想傳播先進思想,翻譯工作必不可少。所以當《星期評論》邀請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他欣然答應了。

復旦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陳望道之子陳振新:「1920年4月16日,父親就是這樣子全身心地投入到重要的工作裡面去,從此以後他就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黨的事業。」

值得一提的是,彼時《新青年》雜誌遷到上海,正式落腳在老漁陽里2號,而這裡見證了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最初的發生和發展。

在1920年初,陳望道收到上海《星期評論》編輯部的約稿,著手翻譯《共產黨宣言》。他就拿著這些書稿回到家鄉浙江義烏,在自家一間簡陋的柴屋裡,開始了夜以繼日的翻譯工作。

《共產黨宣言》譯本的印刷問題遭遇了困難,維經斯基這個時候就決定,從他隨身攜帶的共產國際經費中拿出一部分幫助出版。就這樣,當時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成立一間印刷所,印刷所設在了上海拉菲德路12號,也就是現在的復興中路上。1920年8月份,《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在這間印刷所正式出版問世了。

1920年8月22日,在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領導下,俞秀松、施存統、陳望道等8名青年在漁陽里6號,也就是今天的淮海中路567弄,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

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領導建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了外國語學社。外國語學社是一所培養幹部的學校,通過報刊、布告對外招生,吸收先進青年入學,學習外語和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同時參加一些革命活動,劉少奇、任弼時、羅亦農、蕭勁光等都是這裡的學員。那時每個學員都發一本《共產黨宣言》,並由文化教員陳望道給他們作講解。

在《共產黨宣言》的眾多讀者中,就有27歲的毛澤東。1936年,毛澤東對美國記者斯諾說,有3本書特別深刻地銘刻在自己心中,建立起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

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百年征程、百年奮鬥、百年自強、百年復興,我們今天所懷念的、銘記的每一位先輩,都將青春奉獻給自己的理想、祖國的事業。

不忘來路,才有出路,今天的我們必將扛起先輩們用執著和追求織就的旗幟,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前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