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改土歸流的過程中,為何布依族發動了一場20萬人的起義

張生全精彩歷史 發佈 2020-05-02T15:44:11+00:00

清朝入主中原以來,民間老百姓從最初的反清復明,到後來的官逼民反,起義似乎一直沒有中斷過。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她是清朝唯一的起義女英雄,二是因為她出身於少數民族。

清朝入主中原以來,民間老百姓從最初的反清復明,到後來的官逼民反,起義似乎一直沒有中斷過。

在這些起義軍中,王囊仙頗為引人注目。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她是清朝唯一的起義女英雄,二是因為她出身於少數民族。那麼她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王囊仙出生於乾隆四十二年,布依族人,居住在南籠府(貴州興義市一帶),原名王阿叢。

王阿叢不僅會以草藥治病,還能以布依族古老的宗教儀式等,為人驅邪祈福等。再加上她生得美貌無比,心地仁善,因此族人認為她是仙姑下凡,對她非常敬重,都尊她為「囊仙」,也就是「仙姑」的意思。

當時,清王朝為了鞏固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將其推廣到一些少數民族區域。王囊仙所在的南籠府,也被廢除了土司領主制,並在當地設官建制,加派朝廷官員負責地方事務。

由於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和租賃,讓一些外地地主和商人覺得有利可圖,於是紛紛勾結上任的滿漢官員,利用種種手段巧取豪奪。不光大量吞併了布依族百姓手中土地,還對這些人任意欺凌盤剝。

失去土地的布依族百姓過著「柴火當棉襖,蕨根當糧食」的貧苦生活,然而依然不能擺脫官府對他們的壓迫剝削和敲詐勒索。

眼見沒有生路,王囊仙決定帶領族人反抗,將被奪走的土地重新奪回來。

嘉慶二年,籌備已久的王囊仙,率領數千族人發動起義。

王囊仙一呼百應,一些飽受流官之苦的苗、漢、彝族等少數民族苦難農民,也紛紛拿起武器,投入到起義的隊伍中。

在王囊仙的指揮下,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攻下普坪及南籠府城。

初戰告捷後,吸引了更多的農民來投。這其中不光有少數民族的農民,還有一些無以為生的漢人,一時人數多達數萬人之多。

龐大的起義軍隊伍所向披靡,所過之處,清軍無不潰散而逃。因此,他們僅用了月余時間,就攻下了定番州、廣順州和長寨廳等,至2月已經直逼省城了。

此時,王囊仙的軍隊迅速擴充到了20多萬人,並且周圍農民還在源源不斷來投。

隊伍在短時間裡,就有這麼多人,這著實讓清政府大吃一驚,

起義軍中,也因此不斷有關於王囊仙的神奇傳說,傳得最盛的便是她能「撒豆成兵」。

在當地長歌《王仙姑》中就有「仙姑顯神靈,撒豆就成兵,一把豆子兵千個,十把豆子萬個兵」這樣的歌詞。

王囊仙起義勢如熊熊大火,眼看著各省都有響應之勢,這讓才繼位不久的嘉慶帝又急又怒。當時,雲貴總督勒保正在銅仁鎮壓起義,嘉慶知他作戰經驗豐富,便調任他及張玉龍等驍將領兵奔赴南籠,並要求他們「星速圍剿」。

此時,清軍精銳不僅都雲集到南籠一帶,而且他們武器精良,又訓練有素。

儘管勢力懸殊,但在於清軍作戰中,起義軍個個英勇。他們拿著大刀和長矛,利用山多峰險的優勢,與清軍進行了多次戰鬥。可惜在清軍的炮火下,他們依然敗多勝少。

王囊仙眼見不能敵,只得率領殘餘起義軍,退回洞灑寨根據地,並在那裡築起高牆,重修柵欄等,準備和清軍決一死戰。

敵眾我寡,王囊仙等人儘管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但還是沒能守住洞灑寨。

眼看就要被清軍攻破,不願投降的起義軍,在寨子中四處點火,紛紛投身火海。

王囊仙戰至力竭,最終為清軍所俘。

由於王囊仙是起義軍頭領,勒保不敢隨意處置,便將她手腳皆套上鐵索,用囚車押於京城。

王囊仙犯的是謀反大罪,嘉慶為了以儆效尤,將她凌遲處死。

據史書記載,王囊仙在行刑時,挨了3千多刀,然而她自始至終,一聲未吭。

雖然王囊仙起義失敗了,但是受到打擊的清王朝,也意識到必須對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才能穩定政局。

所以,朝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流官客民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比如在少數民族地區,嚴禁土地買賣 ,更不許漢人以各種理由收購其土地。凡是違反條例者,一律重罰,土地也需歸還原主。

此外,對於欺壓少數民族的官員及地方上的土司等,只要查出有不法行為,一律嚴懲不貸,並且全部革職,永不敘用。

清政府還派駐兵力,將在起義中立有功勞的少數民族農民,提拔為軍營中的低級軍官,讓他們負責當地的安防事務等。

如此種種,少數民族的百姓,終於不再像從前那般苦難深重,而這一切自然要感謝王囊仙。所以少數民族的百姓在感激之餘,悄悄給王囊仙塑了一尊像來敬拜她。

(參考史料:《興府縣誌》《清史稿》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