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伊拉克打了八年兩伊戰爭,誰也沒贏,當初為什麼要打

張生全精彩歷史 發佈 2019-12-31T22:09:59+00:00

八年時間裡,兩國共消耗幾千億美元的財富,留下了百萬公墓和同樣數量的寡婦,使兩個富得流油的中等收入國家,退入中東經濟最困難國家之列。說起來,伊朗、伊拉克也算是兄弟,是一顆老根上長出來兩根枝條,親如一家。

兩伊戰爭,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邊境戰爭。八年時間裡,兩國共消耗幾千億美元的財富,留下了百萬公墓和同樣數量的寡婦,使兩個富得流油的中等收入國家,退入中東經濟最困難國家之列。而發動戰爭的理由和藉口,卻最終一個都沒有解決。

說起來,伊朗、伊拉克也算是兄弟,是一顆老根上長出來兩根枝條,親如一家。那麼,本是同根生,他們為何如此相殺相殘呢?

這場兩敗俱傷的戰爭,從表面上看,是因為邊界衝突、宗教矛盾、民族仇恨等諸多問題。但實質上,它是在為西方殖民者留下的殖民歷史善後,而這種殖民遺毒,時至今日,仍在中東發酵。

首先,美國在這場兩伊戰爭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伊朗作為中東石油大國,在巴列維統治時期,和美國曾有著非常美好的蜜月時光。1979年,被巴列維政府改革觸動利益的宗教勢力,發動了伊斯蘭革命,簇擁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那些一直憎恨美國長期支持巴列維的伊朗革命者,對美國收留巴列維十分憤慨,沖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美國工作人員。因而製造了著名的伊朗人質事件。

雖然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人質最終安全返回美國。但上台後的霍梅尼積極向蘇聯靠攏,堅持反美立場。從此,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墜入萬劫不復之地。

當時的美國,剛剛從越南戰場撤軍不久,還沒有從越戰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國內厭戰情緒高漲,因此不願冒險再度出兵伊朗。他們將目光轉向了伊拉克,把從蘇聯手中奪回中東戰略棋子伊朗的希望,寄托在中東狂人薩達姆身上。

根據前美國國務卿黑格回憶錄記載,卡特總統給伊拉克發動戰爭打擊伊朗,開了綠燈。隨後,在美國的縱容下,伊拉克成為進攻的槍手,發動兩伊戰爭。

美國對伊朗實行武器禁運,並暗中支持伊拉克,試圖顛覆伊朗政府。

只是,讓美國沒有想到的是,這場戰爭歷時八年,不僅沒有打垮伊朗,反而使伊朗內部更加團結,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更加穩固。

其次,霍梅尼因個人私恨,率先違反《阿爾及爾協定》,成為兩伊戰爭的導火索。

作為伊斯蘭宗教領袖的霍梅尼,早在1964年,就因發表反對政府的言論,被巴列維驅逐出境。

1968年10月,他前往伊拉克南部城市、什葉派的聖城納傑夫,直到1978年被驅逐出境。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霍梅尼重返故土,他的名望達到巔峰,政治願望得以實現。對於一年前將其從伊拉克驅逐出境的薩達姆,可想而知會有多麼憎恨。

作為什葉派發源地的伊拉克,卻被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所掌控,這是霍梅尼所不能容忍的。

早在1975年,身為伊拉克副總統的薩達姆,代表伊拉克和伊朗簽訂了旨以解決阿拉伯運河主權的《阿爾及爾協定》,以伊朗停止對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反政府和南部什葉派教士的支持為條件,同意了將阿拉伯運河所有權一分為二的解決方案。

霍梅尼當權以後,懷著對薩達姆的憤恨,立即開始向伊拉克北方的庫爾德武裝提供資金武器支持,同時以什葉派宗教領袖的名義,向伊拉克南部的什葉派集中區宣傳革命,鼓動教眾學習伊朗經驗,發動革命,推翻薩達姆遜尼派政權的統治。

在伊拉克的人口組成中,60%的人屬於什葉派,20%是庫德人,只有餘下20%是當權派為代表的遜尼派。少數派統治多數派,本來就讓薩達姆頭疼。現在這個被驅逐出境的白鬍子老頭,居然煽動伊拉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和他對著幹,薩達姆的怒火在熊熊燃燒。什麼阿拉伯河邊境線,其實都是談判的藉口而已,自己​的權力統治才是最重要的。於是在兩伊戰爭開戰前五天,薩達姆撕毀了當初被自已視為恥辱的《阿爾及爾協定》。

最後,給薩達姆發動兩伊戰爭信心的,還有霍梅尼對伊朗軍隊的大清洗行動。

霍梅尼上台後,對仍由巴列維舊勢力掌控的伊朗皇家軍隊,極其不信任,甚至極端仇恨。這支不信仰伊斯蘭教,曾對教士階層鎮壓殺戮的極度西化的軍隊,必須要大清洗大換血。

霍梅尼首先以政治犯的名義,大量屠殺皇家軍隊的軍官,尤其是那些有親美傾向的皇室舊臣。然後,霍梅尼開始大幅度削減軍費,降低軍人待遇,成建制的裁軍。同時,他選拔虔誠的穆斯林和教士,組建全新的伊斯蘭革命衛隊。原來的皇家軍隊淪為預備役組織,運作難以為繼。

對於霍梅尼清洗軍隊行為了如指掌的薩達姆相信,霍梅尼這種做法,正嚴重削弱伊朗軍隊的戰鬥力。只要對根基未穩的霍梅尼再踹上一腳,伊朗就會崩潰,這正是復興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絕佳良機。後納賽爾時代的阿拉伯英雄,即將誕生,中東將出現一位嶄新的阿拉伯世界領袖。

1980年9月22日,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兩伊戰爭正式打響……

(參考資料:《兩伊戰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