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創造一個假的記憶,雖然卑劣,但卻是培養孩子的最快方法

神通奶爸 發佈 2020-02-12T05:08:03+00:00

你可能會說記得,然後把自己的記憶清清楚楚的描述出來,說的有鼻子有眼的,好像你確確實實的經歷過這種事。

開始閱讀本篇文章前,先回答一個問題:你還記得你2歲之前的記憶嗎?

你可能會說記得,然後把自己的記憶清清楚楚的描述出來,說的有鼻子有眼的,好像你確確實實的經歷過這種事。

但現在的研究證明,人們基本不可能記得住2歲之前的任何東西。多數的最初記憶都是從三四歲開始。在嬰兒期,人會經歷一段黑暗的無記憶階段,弗洛伊德將這種形式的失意稱作「嬰兒失憶症」,目前學界統一為「兒童失憶症」。

那如何解釋這個現象呢?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覺得自己記得清清楚楚2歲之前發生的事呢?

來自2018年7月18日美國《大眾科學》刊登一篇《人們的初次記憶很可能不是自己的,無論它看起來多麼真實》的文章,向我們揭示了這個問題背後的真相:你的早期記憶很可能是假的,無論它看起來多麼真實。

在對嬰兒的研究中,心理學家發現,18個月大的嬰兒對一件事的記憶最長達13周,兩個月大的嬰兒就能保留24小時的記憶。但20至24個月大的孩子可以記憶更長久的時間。

這是因為在2歲之前,海馬體快速發育,會產生很多新的神經細胞。而海馬體就是主管人的長期記憶的。新的神經細胞可能會阻斷原有的細胞連結,導致原有的記憶神經元受損,所以孩子們就記不住東西。而隨著2隨後海馬體的逐漸穩定,記憶也就可以長期保存下來了。

所以我們說,早期記憶很可能是假的。

但是為什麼我們又記得很清楚呢?這是因為我們的這些記憶是被別人灌輸了的。

比如很小的時候,當你開始有了一定的記憶時,你媽媽經常跟你說你2歲之前經常咬她,繪聲繪色的描繪當時的情景,讓你看咬的地方。如此這般重複個幾次。第一次你可能會否定,覺得肯定是假的,自己不記的;第二次你就可能懷疑是真的,第三次時你就可能覺得真的發生過,並在頭腦中營造這種畫面。於是它就真的變成了你的記憶。

虛假記憶對人生具有重要意義

這種虛假記憶並不會因為它是虛假的就對人生就沒有任何意義,相反,它跟真實記憶一樣,都會對人產生巨大影響。

記憶絕不是偶然的,人們只會記憶那些他覺得對他的處境積極重要的事件——阿德勒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記憶的真實、正確與否並不重要,它們最大價值在於它們會影響了個人的價值判斷。因為人們不會隨便記憶,人們只會選擇那些他們認為值得記憶才記憶,而這些記憶又會進一步的影響我們。因此,從某個角度來說,不是我們的經歷形成了現在的我們,而是我們的記住的東西造就了現在的我們。這也是為什麼即使人們經歷完全相同,但是最終的人卻不一樣的一個重要原因。

舉個例子:

以前的時候貧窮,很多人記得自己貧窮的日子,因此他們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比較節儉,時常會用以前貧窮的經歷來警告自己。即使他們以後變得很富裕了,這種貧窮的記憶也依然會影響著他們,時刻警告著他們。

但是同樣面對貧窮的環境,有的人卻記得住是那些有錢的瞬間,體會到的是無所顧忌花錢的快感,於是長大後他們就會一直追逐這種大手大腳花錢的感覺,變成了月光族。

正是這一個個的記憶故事、畫面形成了構成完整的我們。而這些記憶是保持連貫性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一個風格統一、前後一致的個體。

而在所有的記憶中,虛構記憶無疑是處於最初始的記憶,因為這是被灌輸的記憶,而它將影響甚至決定後續的記憶。

因為我們是通過原有的知識經驗來解讀後續的問題的,所以第一次的記憶也就決定了我們後續解讀問題的方式。這就像畫畫,你下筆的地方就是起點,定位了後續畫的位置。

一個初始記憶是勇敢的,下一次再面對問題時,他更大可能的還是採用勇敢的方式;

一個初始記憶是被別人保護的,下一它面對問題時,還是會去尋求保護;

一個初始記憶是打人解決問題的,下一次在面對問題時,仍然會採用打人來解決。

這對我們教育孩子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我們可以通過營造一個虛假的記憶,賦予這段記憶特殊的含義,從而影響孩子們後期記憶的選擇。

如何用虛假記憶培養孩子

因為虛假記憶基本屬於孩子的早期記憶,而早期記憶又會影響後期的記憶選擇,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營造一個特殊的記憶來塑造孩子。

比如說,我們營造孩子小時候特別勇敢的虛假記憶,經常的跟孩子說,使得孩子真的覺得自己從小就很勇敢。那麼下一次再遇到問題時,如果孩子膽小怯懦來,我們就可以引用這個虛假記憶,鼓勵孩子,孩子就相信自己真的很勇敢,於是去做了,結果就真的很勇敢了。

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那麼具體如何做呢?

首先,營造虛假記憶

第一步我們肯定是要製造一個虛假記憶,讓孩子相信確有這麼回事。

那麼如何讓孩子相信呢?我們可以通過2個角度來實現:

1、故事性、畫面感,多細節

我們要製造的虛假記憶必須要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帶有很強的故事性,要有足夠的細節,才能讓人相信這是真的,這樣才能讓人容易記住。

比如我們要營造一個孩子勇敢的故事,我們可以這樣說「那天我打掃衛生,從床底下掃出一個很多腿的小蟲子,身子是一節一節的,在地上唰唰的爬,嚇得我都不敢過去。結果你一下子就撲過去,按在手下,還拿起來要給我看,嚇死我了。你爸爸還在旁邊哈哈大笑,沒氣死我」。

在講的過程中模擬動作聲音,加上自己感覺、周圍的環境細節,不要說孩子,估計大人自己都信了。

2、多角色證明,多次重複

光你說還不行,你還得拉幾個證人,證明確實發生過這樣的事。這樣可信度就更高了。

這一次媽媽說,下一次換成爸爸說,再下一次一次換成奶奶說,不同的人,多說幾次,孩子就真的當真了。

其次,長久的客觀事實支撐

現在孩子是信了,但是要讓孩子能長久的記憶,並且真的堅信自己就是這樣的,還需要再生活中獲取相關的成功體驗,來證明這個記憶是對的,他確實是這樣。這樣,孩子就真的變成我們想要培養的那樣的人了。

比如說我們想要培養孩子勇敢的性格,我們也給孩子灌輸了這種勇敢記憶,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沒有強調這種勇敢的成功體驗,反而不斷的批評孩子膽小怯懦,那孩子的勇敢記憶就得不到有效支撐。以後他儘管可能還記得這件事,但是卻變成了內隱化的記憶,需要自己仔細回憶才能記得起來。

而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這種記憶不斷強化,使得孩子在面對問題時首先湧現的就是這種勇敢體驗,這就需要不斷的成功體驗來支撐這個記憶。所以父母在生活中每當孩子有勇敢表現時,就需要及時的點醒孩子。如此幾次,孩子就會養成這樣的性格了。

長久的客觀事實支撐也就決定了向「聰明」、「天才」這種虛假記憶無法營造的,因為在後續的成長中,他們是要跟別人競爭的,別人可不會故意輸來迎合他們。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的是那些自身因素決定的,沒有嚴格標準的,比如勇敢、努力、認真等等。這些品質沒法對比,只能是自身感受,因此不容易被客觀現實所打敗。

總結

營造一個虛假記憶,雖然聽起來很卑劣,但是確實培養孩子最快一個方法。要知道,孩子的早期自我認知就是這樣建立的。一旦孩子真的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形成了這樣的自我認知,以後他就會用這種認知方式來解讀這個世界。不用我們再刻意的去培養孩子,孩子會自發主動的去這樣做。

這種方法越早用越好,在孩子的認知方式還沒有徹底固定時,最容易起到作用。

關鍵字: